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作者:吴绵绵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不容纳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主张在生前是不被重视的,他用14年带着他的几位弟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位诸侯王起用他,只有沮丧回到鲁国(无功而还),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孔子的地位才逐渐提高起来。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孔子“是权势者捧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敲门砖”。关键是孔子被权势者捧了二千多年,而且久捧不衰。尽管孔子之后很多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修正、诠释,但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孔子。孔子被久捧不衰的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孔子的思想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的治国境界(仁治),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二、孔子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好公民的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有“人如果能按《论语》说的做一句,便是圣人”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太夸张)孔子的思想怎样形成的?我认为孔子思想的形成起码具备二个条件:1、时代的产物。一是周朝初期的文明奠定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二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格局为孔子施展表现的舞台。2、孔子自身素质。孔子不但具备一个思想家的广博、睿智和执着,而且还具备有三种好人的素质:好长辈、好老师、好公民。所以说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以下我从《论语》里的记载来谈谈他具备的这三种好人的素质。
一、好长辈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女儿嫁给他。)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而是替他开脱,并将女儿嫁给他;《孔子家语·弟子解》说公冶长"为人能忍耻",说明公冶长心胸宽广,不因被误投监狱而耿耿于怀不能自拔。足见孔子对公冶长的为人是了解的并认可其才品,对女儿的幸福是负责任的。我认为孔夫子为人不迂腐。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谈论南容,说他“国家政治清明时,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遭受刑罚。”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我认为作为圣人的孔子也免不了世俗,孔子虽看中南容为官,但更看中南容的人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说道:“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把《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才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容,是经过一番慎重考察南容的为人处世的。作为长辈的孔子可算尽职到家了(确实是好长辈)。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可见孔子是很看中年轻人,他的弟子曾子和他的孙子子思都发扬光大他的思想。
二、好老师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而且是大教育家,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要成为一位大教育家,首先一定要是位好老师。
1、讲究学习方法
《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说:“学到了东西,并时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为政篇第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说:“温习旧的东西,而能有新的体会,便可以做老师了。”)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说:“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疑惑。”)孔子这些学习道理大家都很熟悉也很浅显,但我们却经常做不到。由于现代人的浮躁心理,不但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轻松的事,更不会把温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习兴趣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以学习为乐趣。现在有的孩子读书、弹琴、画画等是被家长包办或强迫的,哪里有乐趣可言。
3、主张师生平等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不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季路陪侍着孔子。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安慰老人,信任朋友,关怀青年。”师徒的交谈,那么坦诚,毫不保留,探讨问题时平等相待。平时我们谈到传统教学,就认为是师道尊严。二千多年的孔子与学生对话,是那么平和而谦逊,毫无掩饰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而现代教师有几个人能比孔子做得更好呢。
4、追求教育平等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我都进行教育,没有任何区别”)孔子的学生有种田的(曾子),有樵夫的(子路),有经商的(子贡),有坐过监狱的(公冶长)。但孔子“有教无类”是有条件,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一点拜师薄礼(干肉),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孔子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他既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又不回避应有的报酬。后人经常把孔子看成一位虚伪的人,是一种误解。
陈亢问于伯鱼(孔鲤,孔子的儿子):“您在老师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人的教授吗?”伯鱼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我退回来就学《诗》。另一天,他又独自站着,我又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便在社会上无法站稳脚跟。”我回来便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听到学《诗》,听到学《礼》,还听到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孔子主张教育平等,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搞特殊,还会为谁搞特殊呢。不是真君子,无法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
三、好公民
1、立本观。《论语·学而篇第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会由此而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孔子强调对父母孝顺是仁爱的根本,也是为人的根本。我觉得现代道德教育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提倡。
2、为人观。“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但孔子的仁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用在施政,是讲仁治,用在为人是讲爱人。“恕”,就是要有宽容之心。《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现代人总喜欢表现自己,这也没有错,竞争时代,不适时表现一下,有时机遇就会错过。关键是后面这一句“患不知人”,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想了解别人,就会自负、或者自悲、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把好人当坏人、把坏人当好人。了解别人,你才会善待别人,你才会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才会懂得爱你所爱、恨你所恨,你才会懂得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你才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给别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