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论高职院校地方文学教材的编写

作者:潘美明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材是层出不穷,除了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外,各地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教师也纷纷编写大学语文或大学人文类的教材。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地方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地方文学教材。作为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其学生有一半来自当地且有大半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对于这样的高职生,除了学习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材外,笔者认为,为他们编写一本地方文学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兼课外读本非常必要。
  
  一、关于“地方文学教材”
  
  关于“地方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相对于国家统一编写和审定的教材而言,地方教材指由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和审定的教材,这是对地方教材的广义的理解。而狭义的理解,则是把地方教材理解为乡土教材,即突出本地民族、文化特色,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的教材。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理解,“地方”主要指地级市。地方教材按性质来分可以分为综合性和单一性两种,综合性的地方教材将囊括自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众多领域的内容;单一性的指专门就其中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内容编写教材,内容单一指向明确。已有的地方教材更多的是综合性质的教材,单一性的较少。
  本文所指的“地方文学教材”是一种单一性的地方教材,是指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专门从地方文学的角度着眼,遴选出从古代到当代为止地方上有名望的诗人、词人、散文家、小说家中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按一定体例编辑而成的教材。
  
  二、地方文学教材编写的意义
  
  1、响应国家课程体系改革的号召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紧接着又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材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体系改革,而三级课程体系即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是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区域性、本土化,可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特色。地方课程体系建设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而与地方课程体系紧密相关的教材也在同步进行,各地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的需要编写了大量的地方教材。
  相比国家统一教材,地方教材是一个贴切形象的教育工具。它基于国家教材所无法涵盖之处,突出的是本地的特点和特色。编写的旨意往往是弘扬地方文化、传承地方精神,让学生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精神。而实际的教学成效也颇显著。
  现行的课程体系改革,虽然是针对基础教育的,但对我们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各种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各院校几乎都没有设置地方课程,相应地也就没有地方教材。而作为当地的高职院校,“地方性”往往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之一,其办学目的主要就是为当地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以我校为例,我校为地方服务的程度很高。近几年,每年招收台州籍的新生占招生总数的45%以上,每年在台州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5%以上。他们有必要了解台州当地的文学,了解地方文学所体现出的地方精神,以便更好地服务台州,服务社会。所以设置地方课程、编写地方文学教材的举措正符合“地方性”的办学定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地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也应同步跟上,能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当地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地方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也应该同步进行。
  2、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业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出技术人文双修、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都很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或把《大学语文》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至于选用的教材,最普及也最经典的是徐中玉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但是,笔者认为,在学习经典诗文和时代美文的同时,也可以把地方文学教材作为补充教材或课外读本,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长廊的同时能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地方上历代的文人墨客,欣赏乡贤的精美诗文。让传统经典诗文和地方优秀诗文中的爱国、爱乡、刚正不阿等人文精神共同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编写地方文学教材,能传承地方文化,弘扬地方精神。笔者以我们浙江台州为例略加阐述。台州文化是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并对日本、朝鲜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性文化。其基本精神为:一是自强不息、崇尚气节。二是务实求是、兼容创新。所以台州文化精神涵盖了“台州硬气”和“台州灵气”这一台州文化的两大基因,正是这两大文化基因推动了长达数千年台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坚持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有南宋“宁为珠碎,不为瓦全”的“国士”陈克;明代有因痛斥朱棣、被“夷十族”的台州宁海人方孝孺;清代有百折不挠反抗文字狱而被处凌迟的天台人齐周华;更有与日本宪兵严词抗争、视死如归的天台人陆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鲁迅先生所称誉的“台州式的硬气”。而他们同时又是当时有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坚持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无疑会使学生终生受用。
  台州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台州文学。台州文学的影响不小:“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曾任临海丞,项斯的标格不同凡响。寒山子居住在天台寒石山达70余年,与丰干、拾得诗偈唱和,有《寒山集》传世,宋代起就东传日本,如今日本与欧美出现了经久不衰的“寒山热”。宋代陈克为一代词宗,戴复古为“江湖派诗人之祖”。现代台州籍作家有著名散文作家陆蠡,以乡土文学作品走向文坛的作家许杰。当代有玉环县专业作家叶文玲等。学习这些乡贤的优美诗文,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兴趣会更浓。而且通过阅读品味,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编写地方文学教材,既响应国家教育部课程体系改革的号召,又切合高职院校“技文双馨、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为传承地方文化、弘扬地方精神作出一定的贡献,意义重大。
  
  三、关于编写地方文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1、地方文学教材编写的理念
  在最近举办的“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认为,大学语文要强调审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确实,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让学生在感受到语言之美的同时得到审美愉悦与人文熏陶。地方文学教材编写的理念同样应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审美功能。这一理念体现在编写过程中就是在遴选地方作家作品时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文质兼美。编写的单元主题和单元导读能引领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面对乡贤的精美诗文,学生会有亲切感,进而会亲近阅读,爱上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的熏陶,为自己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那么,地方文学教材的编写理念也就得到了彰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