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从《女孝经》和《女论语》看唐代的母训文化

作者:赵 红




  母亲们并不见得能直接灌输教授给幼子多少有形的知识,但她们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而一旦儿子成材,就自然会给社会增添精神和物质财富。唐代母训文化中的重德垂范等精华,对子女一生,乃至对后世历史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下面就唐代母训文化出现的原因做一粗略的探讨:
  第一,母训文化生成的自然性。从教育和心理学角度来看,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品德、知识教养对孩子人格气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儿童期主要是养成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品格意志、开发创造想象的最佳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人生中的黄金期,课督子弟读书,如能在发蒙期打下基础,则一生受用无穷,这既是所谓早期智力开发。母亲是儿童接触最多的人,日夕相伴、耳濡目染,母亲之言行品德对儿童成长极为关键。
  第二,母训文化生成的必然性。首先,唐代女子接受教育之广泛、女子观念之清新和女子地位之重要,在中国古代史上独具风采。开元、天宝以降,随着科举进士制的盛行和士人政治的形成,教育普及和文化下移的趋势愈益明显,使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广大女性的学识教养,也为更好地培养子女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母亲担当教育者的角色也是唐代私学的一个特例,李浩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
  唐代教育主要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型。官学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加之唐代官学并未随科举制度的出现而进行调整,考教分离,国学教育落后于考试实际,官学包括国学并不为时人所特别看重。士人们反而依重私学。[15]
  由以上两方面因素必然促成唐代母教的成功。
  第三,母训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唐代士人对私学的重视,使得母训文化在唐代相对引人注目。事实上,自魏晋门阀士族形成以来,士族高门之家族教育不外乎家风培养与家学因袭两大要目,而这二者与母系一方所具备的门风教养关系甚密。因此,结姻婚对时对门第声望的讲求,是必要的,即不仅强调父系亲属应具有较高的素养,同时强调母系亲属应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学养。惟其如此,才能承绪传家、光大门楣。唐代女教书中有关母仪母教的内容,对现代子女教育也不无借鉴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唐]杜佑.通典[M].食货七.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
  [3][14]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5][6][9][11][12][13]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15]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宋]王谠.唐语林[M]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资金项目“唐宋女教书研究”(RCSX200513)
  赵红,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