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鄂西南少数民族获奖作品的文化解读
作者:戴宇立
作品一开始就出现关于“火”的寓言,女主人公是土家族姑娘二妹。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理想中的爱情是“你是一片火,我要扑向你的怀里”,“我期待前面的生活像一团火,我抱着勇气和幻想投入进去,哪怕是把自己烧为灰烬。”二妹把自己就置放在浪漫与激情之中,她要勇敢地奋不顾身地扑向“火”。在现代社会愈来愈明显的价值暗示中,人们唯一要追逐的就是:金钱,而道德、责任已退居到最底层面。所以,二妹的目标更明确:去城里!城市是金钱的象征,去了城市就意味着拥有了金钱,于是,顺理成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的逻辑未免过于简单,她所面临着的是仍无法穿透的城乡二元对立并由此所指认的价值体系。
叶梅在小说创作中打破了那种偏执的城市情绪和故土情绪,她非常客观地描述了一种生存状态,对于城乡之间的那种没有硝烟的斗争,显示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冷静。她说,“我的民族经验比较多表现在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命态度,还有因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至此,叶梅已经完成了土家族文学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传播的转型。
三、从远去的诗魂走向现代巴人河的文化张扬
邓斌是土生土长于鄂西南恩施自治州的土家族知名作家。本章选择他的两部代表作品《远去的诗魂》与《巴人河》作为个案研究,作品体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追寻,可从中探寻其土家族文学创作的文化传播演变轨迹。
2005年12月,鄂西南土家族作家邓斌、向国平的文艺评论专著《远去的诗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初探》,荣获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在探寻土家族文学历史进程与文化演变的研究中,开创了中国土家族文学中古典“家族诗派”研究的先声。应该说,这种研究对探寻中国土家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演变,具有独特与深远的意义。
邓斌在《远去的诗魂——中国土家族“田氏诗派”初探》中,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文学多元文化与传播的历史画卷。在该书的记载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交融,这是鄂西南土家族文学发展历程的显著特征。从明末清初鄂西南容美土司的“田氏诗派”创作,就可以发现当时的文人、作家的现代文明情结。从明末万历年间至清初,鄂西南容美土司的“田氏诗派”崛起。田九龄首开诗风,其后涌现了田宗文等一批著名诗人。后人评价为:“诗人辈出,诗集不断,吟诗赋文作为一种世家风尚代代相传,蔚然成一种少数民族文学奇观……田氏土司跨明清两朝,历百载荣衰,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作,在湖广颇负盛名,在土家族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属罕见。”(李传锋《序》)
“田氏诗派”从创作之始,就以自身土家文化与中华大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品格。正如邓斌在《远去的诗魂》所言,“从田九龄、田宗文的创作实践中可见,对于一个自身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来说,能够如此开放与成熟地汲取汉族文化为己所用,既体现了具有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汉民族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也充分说明了容美土家族文化先贤敏锐的洞察力与难能可贵的开拓意识。”从“田氏诗派”的创作历程看,他们开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远古时期“阳春白雪”的汉族诗风与“下里巴人”的土家风情相互映衬;而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竹枝词”,经考证被认为是土家族与汉族文学交流的光辉结晶;还有土家“巴人踏啼之歌”,也曾引起汉族文人的极大兴趣。可以说,田氏诗歌是融土家族歌哭风情于一身的民族文化精华。(李传锋《序》)当年“田氏诗派”后期诗人田舜年,集田氏九位诗人之作近3000首,辑录成《田氏一家言》文学巨著,从中可以发现其诗歌创作中的汉文化影响,包括汉朝诗人尤其是唐宋诗文的影响。鄂西南恩施州容美土司“田氏诗派”,正是在汲取自身民族文化素养的同时,与汉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学艺术结晶。其活跃开放多元文化的文学视野,成为鄂西南土家族文学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的重要里程碑。而邓斌在《远去的诗魂》中的论述,书写出他对土家族文学发展中多元文化交融与传播的肯定。
长篇文化散文巨著《巴人河》,是邓斌于2007年4月出版的一部创举与探索并存的散文力作。《巴人河》体现了邓斌现代大文化视野中的平民情怀,同时又交织着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多元传播。邓斌贯穿全书的所体现出的“平民”思想尤为明显,引人关注。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在《巴人河》中所展示的“平民”视野,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思想及其文化影响。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延续到唐代魏征的“民亦载舟,亦可覆舟”的民生意识,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至今仍然是治国镇国的法宝。这种“平民”意识在长篇民族文化散文《巴人河》中的体现,正是邓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解读与传承。
走进《巴人河》,扑面而来的是作者精心绘制的古今无数“平民英雄”的感人形象。在众多鲜活的“平民英雄”中,读到了远古巴国巴人在清江流域的艰难生存及抗争,恢宏历史画卷的可歌可泣。在“铁血清江”一章中,历史人物向燮堂、温朝钟等一干巴人铁血男儿,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民族英魂曲;在“命运决战”一章中,作者饱含深情抒写了现代恩施州“三个平凡人的身影”。平民的伟大书写得感人至深。
《巴人河》以长篇文化散文定位,“文化”的踪迹洋溢在全文的字里行间。既有对清江流域巴人独特民族文化风情风俗的解读,更有对巴文化的历史追溯与现代反思。这一悠长深邃的民族文化反思,贯穿着作家邓斌忧国忧民的强烈“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的核心,就是高度关注民生的平民情怀。当这种“平民”情怀从巴人民族的“小文化”视角,向中华民族“大文化”视角演化之时,《巴人河》也就走出了清江民族地域,成为对华夏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与召唤。从《远去的诗魂》走向现代《巴人河》的文化张扬,成为邓斌在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传播轨迹。民族文化是土家族文学创作的艺术灵魂,相信作家会继续追求,坚守民族文化多元传播的创作之路。
注释:
[1]李俊国,叶梅《诗性,在生命与文化的碰撞中缩放──叶梅访谈录》,《民族文学》2005年第四期,第36页。
戴宇立,女,苗族,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与民族文化传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