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吴考儿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基本任务是以口语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用书面表达情意的能力。小学作文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语言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因此,在当前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推进的新背景下,推进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据中央教科所课题组调查分析,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命题,学生苦于“无米下锅”,这种做法使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几年来致力于设法摆脱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境,改变传统的“课前指导——学生习作——改后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方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作了些有益的尝试,现谈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沟通师生情感。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是推动作文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支撑点。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促使语文能力与健全人格平衡发展,培养学生“人性”个性与“文章”个性。在这样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以文治人”的旧观念,将写作教学的着眼点由“文”转到“人”,发挥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如在一次下雪天,我曾让四年级的学生写一篇写景之作——《看雪》,不料,有几位学生提出不想写这样的记叙文,能否用诗的形式写。我考虑到学生的创作冲动,当即赞赏应允。过不多久,“片片小雪花,天外飞来客。我把窗门开,伸手把他劫……”等诙谐风趣而极富个性化的语句跃然纸上,最后我还在讲评中让其他学生欣赏。如《夸夸我们组》、《我的好伙伴》等地写作,又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创作,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很高的地位。语文教师必须摒除“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改变自己作为至高无上的“判官”、“教练”的地位,参观、考察、创作等都要做到比学生先行一步,成为学生写作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参与者、促进者和“资源人”。双龙洞游玩回来,在布置学生写日记之前,我就写好一篇题为《游家乡的双龙洞》的“下水”文,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并鼓励他们努力超过我,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写作氛围。在班级里我还开设了一个“悄悄话”的小信箱,学生对班级管理有意见,想给老师提建议,与同学之间有摩擦,做错了事不敢承认等等,都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畅所欲言。这样,以信箱为媒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促进了沟通,从而使感情更为融洽。
  
  2.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写作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教材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以多种形式去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字词的故事,让学生在体会一个“绿”字的经典之处的同时,学习作者创造性的写作表现手法,意识到反复修改文章、仔细推敲字词的重要性。又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读了《小音乐家扬科》写《小音乐家扬科来到我们中间》……在这样的创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而欲望一旦产生,思维的潮水便会汹涌奔出。笔者以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消除当前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害怕作文情绪的基础。但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保证这种兴趣的稳定性、效能性和发展性,切忌生搬硬套、弄巧成拙,或者摆弄花架子。
  
  二、发挥乡土优势,丰富写作素材。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又特别指出:“要加强课程和内容与现代化、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作为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在知识面、交际面等方面都不够广泛,写作题材就相对狭窄。很多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作文中常常出现“假”、“空”、“抄”、“改”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原因就是觉得没有东西好写。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优势,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l.开展活动摆素材。
  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对原来很熟悉的生活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于是,我经常在课前选择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有意启迪学生解决写作素材这一“老大难”问题。
  从参与活动的空间来看,作文活动分课内型和课外型。早会、班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内劳动实践。我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竞赛,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炊具,到集镇上的菜市场买来蔬菜。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进行切萝卜丝、拣芹菜、削马铃薯皮、炒鸡蛋比赛。每人三次看别人比赛,自己亲自参加一项比赛。比赛结束后,学生作文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要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在此方面,我紧密联系当地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色,着力在“农”字上做好文章,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观农业基地,访问农业大户,调查小溪水质,研究水产养殖,考察文物古迹,体验农田生活……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学生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再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个乡下孩子而觉得无话可写。
  
  2.留心生活挖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农村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凹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旧的校舍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游戏,这一切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来源,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本学期教育课上,我要求学生课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比,待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布置学生写写感受,结果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同学们搬入了新校舍,老师们住进了新公寓,学校里增加了新成员,教室变亮了,操场变大了,饭菜变香了,校园更美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学生由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写出了新的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