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吴考儿




  
  3.敞开记忆追素材。
  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儿童的活动是有滋有味的,美好纯真的童年,快乐有趣的生活,总会勾起学生难忘的回忆和无穷的遐思。俗话说,有厚积就有薄发,但对于思想还很稚嫩的小学生来说,关键还得靠教师去启发和引导,从记忆中提取最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为我所用。小学生初学写作,也只有对粗糙散乱的生活材料经过自己大脑不断地储存、加工、筛选、整理,锤炼自己的思维,才能使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因比,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敞开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素材,把握素材,也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一次,我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愉快的劳动》,我想到班里有不少同学都参加过采茶劳动,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给茶园施肥、除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在重点指导采茶劳动后,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劳动体验,回忆阅读教学中的例文、课外材料,敞开记忆来提取素材,写出各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文。通过让学生追忆脑中贮存的生活场景后,再指导学生来写文章,这样就较为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动起笔来娓娓道来,游刃有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多读多听借素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农村孩子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为狭窄,如果把学生的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之中,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相当不利。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农村学生不去多读,不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又无积累,作文又何以倾吐?我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角”,学生的图书写上名字后放入橱柜可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有“读书写报栏”,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
  《大纲》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写“听到的”内容。农村小孩子见识少,但淳朴好学,善于借他人之口丰富知识,既是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访问当地的农业专家以及向年长者咨询有关问题,并注意收集生动的农村语言,譬如“清明种瓜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的谚语,就生动表述了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的采摘情况。组织该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又丰富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班里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评、诗歌故事演讲、时事新闻播报、热点问题研讨、班级文刊编印等活动,及时了解与反馈学生在积累素材和表达语言方面的情况。
  
  三、改革训练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训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传统的程序化、封闭式、单一性的作文训练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跟上教育的改革步伐,努力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探索,扎实实践,有所作为。
  
  1.变单纯“写”的训练为“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因此,作文教学绝不是单纯“写”的能力,它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产品。听,可锻炼思维,提高辨析力,获取写的第一手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写作”;说和写更密不可分,先说后写是一个整理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可忽视听、说、读的训练。我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查阅本地的有关资料文献,听听长辈的有关介绍,说说各自村里的劳动生活状况,然后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一种特产和自己所熟悉的一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情况,学生全身心投入该项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最后的作文突出了“特”字,写出了新意,教学效果明显。
  
  2.变单纯的语言表达训练为观察、思维训练并重的同步训练。《大纲》中提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光有观察还不行,观察得到的材料,还须通过头脑加工,加以分析整理,期间就有一个思维的过程,确定中心,谋篇布局,最后才能写成文章。作为语文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思维科学的新发现,将其用于作文教学。一方面要利用思维活动选择作文材料,另一方面要利用思维活动来组织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文能达意,富有文饰,作文显得有条理。例如,我在教学生写《我最喜欢的活动》时,就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学校组织过什么活动呢?你最喜欢哪一项?为什么?有的说最喜欢参观工厂和农业示范基地,可以了解个体户和农业种植大户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有的说最喜欢登山野营,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性情,锻炼能力;有的说最喜欢参加乒乓球比赛,说活动很有趣,希望再进行……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火花四射,他们觉得写作文不再是件“苦差事”,有东西好写,而且值得写,也知道怎样来写。
  
  3.变训练量。在落实当前“减负”的大前提下,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加大农村学生的习作训练量很有必要。我曾在全校学生中作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主动作文和有日记习惯者甚少,光靠每学期教材所规定的几堂作文训练课,远远不能达到反复历练形成作文能力的现代教学要求。为此,我从培养学生试着写随笔、记日记、写读书心得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当我发现农村的孩子喜欢养花种树,饲养一些小动物时,在作文训练中我就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友好相处的点滴体会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充满童趣、饱含生活气息的日记便油然而生。根据特定环境,我让学生及时写写随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加任何指导和约束,结果写出的“放胆文”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目前,每周一练已成为学生喜爱的练笔形式,不少学生还养成了每天回家写日记的好习惯。
  
  4.变教学手段。随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于作文训练,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例如用幻灯、投影设备投影图片、漫画,让学生观察,可写说明文字;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看电影《长征》,可写观后感、影评,一边放事先录制好的乐曲,一边看投影图片,可让学生即兴创作,想象成文。
  
  四、变换评改形式,提高写作水平。
  
  一篇文章总是在写写改改,再写再改的过程中完成的,写是改的基础和条件,改则是写的完善和延续,修改是完成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着眼,修改文章的能力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会“写”而不会“改”,则这种写作能力是不健全的。据笔者了解,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包写、教师包改,或者是纯属“放羊式”的学生自批自改,这都与培养人才的目标不一致。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写作评改形式,培养学生“改”的能力,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首先在修改上要坚持自主性,即教师要把修改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本位”的思想,在修改过程中教给学生先增后删法、诵读法、请教法、搁置法等有效的自改方法,培养自改的习惯。在批改上坚持激励性,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准则,以赏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教师将“课后评改”更多地要变为“当堂评改”,让学生在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下接受评改,提高写作水平。美国斯迪劳·德·克拉森教授在他的“对比班”与“实验班”相比较的研究方面曾得出结论: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因此,教师更应重视作文的面批,这在当前不少农村小学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评改形式应该说还是做得到的。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当堂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的评改措施,其收效甚佳。从师生参与评改的形式来看,有教师示范评改,有根据教师批语、符号自改,有学生之间的互改,还有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以上评改形式,教师可视情况而定,可单一进行,也可交叉结合,总之以提高评改效率、增强自改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为总目标。
  以上笔者所谈,仅仅是个人在初步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点滴体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与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程功主编
  (2)《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 探索小语教改新路》 敢峰著
  (3)《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刘克著
  (4)《浙江省中等师范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法》 浙江省中师教材编写组
  (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主编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7)《中小学教师教学方略》 开明出版社 邹时炎主编
  (8)《教育改革论文汇编》 伊犁人民出版社 柳明主编
  吴考儿,教师,现居浙江金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