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作者:李宏娟




  学校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摇篮。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活力、枯燥乏味又是到处可见的现象。纵观现今语文课堂状况,你会发现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教学误区:
  误区一:以教参为核心。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参为核心,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教师围绕教参来授课,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参说好教师便讲好,教参往东教师不敢朝西。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异常沉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误区二:以标准答案为准。教师常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失去自己思考的机会和勇气,只能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在教师以标准答案为准的思维引导下,教师没说的,学生自己不敢说也不敢想,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这样的学生一旦面对实际问题,便会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创造力更是从何谈起?
  误区三: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口齿伶俐滔滔不绝,陶醉于疾风暴雨般的演讲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记录,学生就像个录音机。这样的教学方式即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而许多学生除了一时崇拜外,很快就会被老师太渊博太高大的形象吓得战战兢兢,思维凝固而无法独立思考,失去了主动参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和勇气,更无法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误区四:以课内精读为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内精读和探究,忽视课外略读的指导。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羊”式,学生们各自看各自的书,缺乏科学的指导。新课标规定:“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凡此种种,都压抑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和健康独立人格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眼光,充分认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走出教学误区刻不容缓。如何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呢?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位专家说过,课堂是最应该允许学生说错话的地方。的确,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不应该迷信教参和标准答案的。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的老师常抱怨课本太老了。其实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如教丰子恺的《杨柳》时,教师先从课本的插图和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我问学生:“插图中月亮画在柳树下面,是不是画错了呢?”学生们马上仔细观察插图,有学生回答:“没画错。作者这样画,是为了告诉我们他们在田间已经劳作很久了。表现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歌颂劳动人民。插图中的诗句表明了劳动的时间。”这是学生的回答,这是学生的体悟。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在整个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没有单纯的、孤立的感觉、知觉或思维。”可见,意识与客观世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所以环境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如不具备优良的条件,就会对意识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在所有的意识当中,创新意识也是感觉最灵敏、知觉最脆弱、思维最活跃的一种意识,所以对环境的要求也就最高。这必须是轻松、和谐、自由和宽容的环境。教师要放下架子,不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与学生在一起,以同行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去与文本对话,去体验学习的艰辛和快乐,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多听,充分发挥民主,允许质疑异议,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陈情表》一文时,很多学生认为李密是个大孝子,而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李密处处以祖母为借口,利用祖孙之情大做文章,来试探新皇帝是否喜欢他,看出李密是虚伪的,他的孝敬祖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别有用心的。可见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其从多角度去思考,超越自我,改变“教师是权威,教材不会有错”的思维定势。
  
  三、优化设计,“练”中求“新”。
  
  Gardner(1983)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分为7种:语言智力、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每个人的智力表现有所不同;不同的智力类型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偏爱。根据这一理论,语文课堂练习的形式就要灵活多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得到创造性的结果。我经常抛开教参的练习而用自己设计的习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利用古文诗句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这次物理测验的结果是男生有五人九十分以上,女生没有一人上九十。这岂不是“__________”。(绿肥红瘦)这是引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名句。男女生高分的比例差距大,怎么填呢?其间就有一种思维上的跳跃联想。
  2、走到新区,老同志们都很高兴。过去这里是小渔村,现在由市政府牵头盖起了商品房,解决了一大批无房户的困难,真是“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许多名句是难以否定的,却可以发展,或可作更新的解释。
  3、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过: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其实他还少说一句,“________”。(社会安定谓之福)这样续写名句,是一种有趣的思维体操。2、3句训练了引申式思维。下面训练逆反思维。
  4、有一个人好赌,赌得家破人亡还去赌。我们应该帮他走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误区,去追求“________”的精神。(千金还靠实干来)当我们与名句所反映的认识和感受产生碰撞时,会有新感受、新思维产生,我想让学生不拘泥于名句,而让自己的思维走得更远更广。
  作文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练习,也是学生最怕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创新潜能呢?
  1、目标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振奋人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中专生由于不了解社会,只认为自己学历低抬不起头来,更没有写作的信心。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近期目标:当前的学习任务和远期目标:中专生是应用型人才。通过目标激励,学生了解到社会对有能力、有知识的中专生的需求,认识了自身价值,明确了学习方向,也更有写作的信心了。如设计采访毕业生的作文,既能让学生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又能让学生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们面对从同一个校门跨出去的校友,深受启发、感染,很快就完成了作文。
  2、避免马太效应。《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在教育过程中“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由于中专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关心全体学生,避免“马太效应”的做法。我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认真批改,让学生感到老师有一颗公平心。教师更应给差生关爱,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