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信息17则

作者:舒 坦等




  
  ●韩少功称文坛抄袭泛滥缘于素材危机
  
  著名作家韩少功7月初为上海大学首届文学周献上闭幕演讲《文学:梦游与苏醒》。在讲座中,他表示: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学创作已经遭遇了素材危机,不少作家的写作素材竟完全来源于报纸和影碟。近年来,全球文坛出现越来越多的抄袭案。丹.布朗的畅销名著《达.芬奇密码》曾被多人指控抄袭,国内80后作家郭敬明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也被法院终审裁定为抄袭事实成立。韩少功从这些抄袭案说起,提出了他对当代文坛频发抄袭事件的看法。他认为,虽然这些“剽窃案”的起因并不一定源于抄袭,可能确实是作品选材上不经意的雷同,但这种现象的频频出现,正是全球化时代作家面临素材危机以及写作内容日益同质化的表现:“虽然每个作家都在追求个人化的叙述风格,但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大家都生活在‘同质化围城’中,相似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作家很难有独特的个人经验,更难找到独特的创作素材。”据韩少功透露,目前有很多作家的创作素材完全来源于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内容或者影视碟片,此前还曾有过一起抄袭案,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所谓的“抄袭”,只是由于两位作家的创作素材都是来源于《人民日报》社会新闻版上的同一条社会新闻。还有一些作家,由于缺少独特的社会体验,只能依靠看碟来获取写作素材,“他们写出一个言情小说,也许就是看了几十张爱情片的结果”。(舒坦摘编)
  
  ●陶东风教授批评玄幻小说
  
  玄幻小说在玩歪门邪道?《英雄》、《无极》在装神弄鬼?6月18日,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东风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文章,对正火爆的玄幻小说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以《诛仙》为代表的拟武侠类玄幻文学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它专擅装神弄鬼,其所谓‘幻想世界’是建立在各种胡乱杜撰的魔法、妖术和歪门邪道之上的。”陶东风以《诛仙》、《小兵传奇》、《坏蛋是怎么炼成的》等玄幻小说为例,称玄幻文学是为装神弄鬼而装神弄鬼,小说人物无论正反无一不热衷魔法妖道,作者更以此来掩盖自己除装神弄鬼之外其他方面艺术才华的严重贫乏。 装神弄鬼作为一种掩盖艺术才华之枯竭的雕虫小技,只有在想象力严重贫乏或受到严重控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他说,和金庸等传统武侠小说相比,《诛仙》的传统文化知识至多是装潢门面的。陶东风教授还向记者表示,他的上述结论不仅得自玄幻文学,也得自其他的艺术领域。比如电影领域中的《神话》、《英雄》、《无极》等等,同样都是装神弄鬼之作。(洪鸣摘编)
  
  ●张炜指责知名作家写浅薄下流作品
  
  以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名列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著名作家张炜,6月底在上海大学的学生讲座上,对当下文学圈内的浅薄炒作之风表示了不满:“我们的文学越来越朝着下作肤浅的路上走去。在这个过程中,出版商和批评家们达成了共谋。文学好像被一个强大的现代妖怪所挟持,无法突围。”张炜指出,中国现在的文学已经出现了“往下走”的趋势,越来越多描述肤浅欲望的、“浅薄下流”的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其中甚至不乏某些知名作家和大作家的作品,“这种迎合流俗的现状,使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几近绝望”。他借用了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今天的文学走势,“我们的文学已经摆出了这样一个‘歪戴帽子’的姿势,你如果不歪戴一个帽子,似乎就没有资格被称作‘文学’,更不该被出版推介给读者。”张炜在讲座的最后愤慨地指出,文学遭遇了“物欲横流”的“现代妖怪”,本来就已经很难对付,却没想到批评家们也早就倒戈,与妖怪联手,“这样下去,妖怪一定挟持了文学越走越远,很难再回到正轨上来”。(舒坦摘编)
  
  ●《百年孤独》原型小镇改名未果
  
  《百年孤独》中充满了神奇魔幻故事的小镇马孔多差一点走进了现实,它的原型小镇、马尔克斯的家乡阿拉卡塔卡的居民拒绝了当地政府将小镇改名为“马孔多”的提议。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地区的阿拉卡塔卡,他从小和迷信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后来他把家乡放进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并命名为马孔多,小说里,这个地方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久前,阿拉卡塔卡镇长桑切斯称,为了纪念马尔克斯,并为小镇带来旅游业,他倡议将小镇改名为“阿拉卡塔卡·马孔多”。尽管为此镇长掀起了一场宣传活动,但是小镇居民还是否决了他的提议。“有超过90%的投票者同意改名,”镇长说,“只是这些人加起来还不到规定的投票数。”虽然马尔克斯在他的家乡非常著名,但是许多生活在阿拉卡塔卡镇的居民却并没有看过马尔克斯的作品。(洪鸣摘编)
  
  ●中国书市出现“忏悔”潮流
  
  广西作家东西有《后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东北作家刘兆林有《不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现在又有作家王春元的《忏悔无门》(长江文艺出版社)。更早些时候,作家巴金也有《忏悔录》;法国作家、哲学家卢梭的《忏悔录》在18世纪出版时,也许不会想到又有诸多的后来人不断地出书示悔。针对目前书市上不断涌现的“忏悔潮流”,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有关“忏悔”图书的出现,说明现在的社会已经开始关注怎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与幸福。《忏悔无门》的作者王春元则表示,忏悔是人类社会自省的一个良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本质回归,是最高级的良心发难。上世纪80年代创作《索伦河谷的枪声》的作家刘兆林,倾十年心血才锤炼出长篇力作《不悔录》。刘兆林表示,“《不悔录》写我四十岁那年,短暂而漫长,有了许多的谎言和背叛的生活。我坚信,我的谎言和背叛,是忠诚的,那是对人生的忠诚。”而著名作家东西的《后悔录》成书前三年就开始构思,他说:“因为我特别羡慕写人的普遍心理的小说——我经常要后悔,所以我想写一个后悔的故事,所以我就写了这个小说。后悔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所以我想也许用这种方式去写作,更能够跟读者交流。”(洪鸣摘编)
  
  ●契诃夫夫妇800封信编成话剧《情书》
  
  “情书”这个词是否已经久违?当鸿雁传书的记忆湮没在时代高速的节奏之中,还有多少人愿意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信?2006年6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练美国话剧《情书》,唤起了大家对情书的记忆。《情书》将戏剧大师契诃夫与其夫人奥尔嘉4年间写下的800封情书集合成剧,温馨感人,其中谈到了托尔斯泰、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情书》植根于语言和戏剧表演本身,摈弃话剧舞台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式化表演。该剧主演,也就是饰演契诃夫的尹铸胜热情洋溢地朗读:“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在一起,那么有错的既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一个魔鬼,它在我身上种下了结核病菌,在你身上种下了对艺术的爱。”这是契诃夫给其夫人信中的话。由于契诃夫的身体状况和夫人演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竟有4年两地分离,平均3天一封信。尹铸胜对记者说,“希望看完《情书》的观众心里会有些东西被翻起,会回家把尘封多年的信再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那个写信的人现在在哪?还好吗?”在《情书》的结尾,饰演奥尔嘉的女演员伤感地说:“亲爱的,好久没有写信给你,我要跪到你面前,靠着你,听你的心跳……我们差点就会有自己的小孩。想想看,他今年应该两岁了……剧场,剧场……我不知道该爱它还是骂它。我该放弃剧场的,但是,我现在也只有剧场了……让我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我爱你……”《情书》安排奥尔嘉在契诃夫死后继续给他写信,用大段独白表达奥尔嘉对契诃夫的无尽思念。(洪鸣摘编)
  
  ●有趣的英译中国影片名
  
  我国有许多经典的影片被译介海外,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很多影片名被翻译的面目全非,令人发笑。如《唐伯虎点秋香》的英文译名为《正在调情的学者》,《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为《再见了,我的小老婆》,《水浒传》的英文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甲方乙方》的英文译名为《梦工厂》,《三国演义》的英文译名为《三个王国的罗曼史》,《不见不散》的英文译名为《在那里或者是平等的》,《东邪西毒》的英文译名为《时间的灰烬》,《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英文译名为《潘多拉宝盒》,《烈火金刚》的英文译名为《钢遇上了火》,《刘三姐》的英文译名为《第三个姐姐刘》,《花样年华》的英文译名为《在爱的情绪中》,《鹿鼎记》的英文译名为《皇家流浪汉》,《海上花》的英文译名为《上海之花》,《人鬼情》的英文译名为《女人——恶魔——人类》。(覃少平摘编)
  
  ●《有钱与没钱》巧揭人生世俗相
  
  2006年《天涯》杂志(第三期)“民间语文”栏目中曾登载了一篇关于“没钱与有钱”的短文,巧妙的揭露了人在没钱与有钱时候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里摘录如下,供读者欣赏:没钱的时候养猪;有钱的时候养狗。没钱的时候在街上骑自行车;有钱的时候在家中骑自行车。没钱的时候在家里吃咸菜稀饭;有钱的时候到酒楼吃咸菜稀饭。没钱的时候,老婆骂你是穷鬼;有钱的时候,老婆骂你是色鬼。没钱的时候,在最近的路灯下打牌;有钱的时候,去最远的渡假村打牌。没钱的时候,上班挣钱流臭汗;有钱的时候下班锻炼流臭汗。没钱的时候,捐个十元是做人;有钱的时候捐个十万是作秀。没钱的时候,身边一群朋友;有钱的时候,身边一群保镖。没钱的时候,买衣服先看价钱;有钱的时候,买衣服先看品牌。(闻雪摘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