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洛神赋》绘画意识研究

作者:唐冬莅




  《洛神赋》中的细节神态描写(尤其以唇、眼为精彩)并非作者重点着墨处,但比起汉代大赋质朴粗略的轮廓勾勒,它更显出魏晋审美情趣对主体、内在的关注以及深入发掘,在不断尝试着情感表露的最适合方式,很大程度上,它最能达到“以形写神”的效果。
  
  三、骨法
  
  曹植笔下的洛神貌似柔弱,实则极具骨感。曹植所生活的年代,文艺创作上普遍呈现出以“建安风骨”为则的美学标准,它有着正视人生苦难,超越人生悲剧的积极内涵。(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曹植受时代风气影响,在不自觉地渗透进绘画意识行文时,对绘画技法中的骨感表现有所继承又有所创造,形成独特骨法,这里所说的“骨”有两层涵义:首先指人物形貌:“浓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靥辅承权”“骨像应图”,洛神身材窈窕但决不瘦骨嶙峋,娴静温柔但决不绵软无力,适当地突出骨质增加了体态上健康美感,其次“骨”指人物品格而言,洛神美丽深情,她抛开同伴,独守寂寞可见其高洁;她临行前的最后誓言可见其坚贞,她具有不流俗众,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独特人格魅力,这是曹植本人欲全身于乱世,为理想奋斗,以微弱力量抗拒个人,时代双重悲剧的人格的象征,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建安风骨”的积极影响。
  这两层骨感表里映衬,使洛神形象于女性美外更平添自信坚强的男儿气概,因此她在爱情遭变时的哀厉长吟,坐立不安的寂寞等待都有坚贞的人格力量在支撑,因此永诀前的她哀伤眷恋,泪流满面,誓言中却可分明感见她从内心乃至灵魂的坚定不移,勇敢无畏。“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情之所至,一往而深。
  
  四、构思方式
  
  魏晋思想的开放自由使文艺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眼光放到最大,而对主体内在情感的深入关注又形成了艺术家细腻敏感的思维观察方式,向着心灵最幽微处开掘,将眼光缩到最小。《洛神赋》的整体构思正是这二者完美结合。作者在一个烟波飘渺的广阔神秘的自然空间中虚构了洛神形象,美则美到极至令人惊慕,伤亦伤到极至令人心碎,她饰金翠明珠,有湘妃汉女众神相伴,徘徊游嬉于水云间,众神离去时车仗雍容,繁盛富丽,无不仙灵飘渺,奇异瑰丽,浸透着浓郁浪漫主义气息。但作者要着力突出的是它“神的表象”下“人的情感”。捕捉最能表现心灵世界的微妙细节,如笑容,眼光,酒窝,轻叹……(前文已有分析)。正是这些细节使洛神不再那么高渺虚无,完美尊贵得不可企及,而最真实地向普通人的情感贴近,惟其如此才格外动人,大处浪漫主义背景与小处现实主义细节交融,既能放开想象又深入捕捉感情,这种构思方式无疑是对两汉文艺全面展现执着于现实物质世界的超越,于文学,绘画,书法上都有深远的影响。
  独立来看,曹植《洛神赋》中绘画意识并不突出,而具有浓厚文学色彩,但联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方能看出前者的启发性,价值性。顾恺之不仅仅是以绘画形式单纯阐释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在表现手法,创作意识上也多少承接了前者,结合顾恺之相关绘画理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形写神。《洛神赋图》为魏晋人物画代表佳作。绢本设色明净均匀,线条柔和,勾勒繁细,垂杨细叶,罗衣皴皱,都表现出来。运用如“高古游丝描”恰好表现出云水舒展律动,回漾平洁。洛神的柔软体态,清丽眉眼得以最直接诉诸感观,决不同于此前汉代诸如马王堆帛画粗犷质朴的画风,与曹植一样他注重的是繁富容止下的内在深情。在表现情感时,顾恺之承接了曹植对神态细节的描摹,尤其强调眼睛的作用,他自己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在第一部分《子建睹神》中,曹植眼睛略略睁大,眉稍微扬,目光中充满初见洛神,被其美丽震慑的惊喜痴醉,而他身后的侍从眼部稍细且平,显得呆滞自然,刚好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充分表现出文中子建“心振荡而不怡”的情感,而洛神顾盼眷恋的双眸也描画得形象动人,无论是子建还是洛神,都做到了以形写神。
  2、骨法用笔。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中重“骨”,“奇骨”“骨趣”“隽骨”为常用语。与曹植相仿,他的“骨法”也包括了面部,身体造型的人的骨体以及内在人品两层涵义。图中人物明显带有魏晋名士“瘦骨清像”的审美标准,《世说新语》中就多有记载当时品评人物的美的标准。如嵇康曾被誉为“其醉也,俄若玉山之将崩”“轩轩如朝霞举”,王羲之则被时人指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带有柔丽飘摇的女性美感特点,曹植文中的“建安风骨”被明显柔弱化了,经过玄学,佛教思想洗涤更多了一份灵动飘逸。
  3、迁想妙得。顾恺之创作此画发挥丰富艺术想象力,构思方式上亦与曹植相似,满植垂杨,云水渺渺的背景再现了赋中首段的诗意自然空间。前有神龙,后有神马,自由飞驰的云车,河伯以及众神女构成了富于浪漫色彩的仙灵世界。但最吸引人的无疑是画家对于洛神,子建超于象外的微妙神情捕捉,注重的是在浪漫主义大背景下对人物心灵的现实主义感悟,正所谓“迁想妙得”。
  从《洛神赋图》所体现的“以形写神”“重眼部细描”“讲骨法”“迁想妙得”绘画特征来看,与曹植《洛神赋》一文中的“绘画意识”关联甚密。不能确定恺之是否直接受曹植创作启发,但至少印证了当时思想自由解放下文艺内在精神的相通——重美重情。
  
  唐冬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