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从莎剧中看莎翁的妇女观

作者:伍 娜




  作为世界文坛上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巨人,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生动和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她们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对于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形象,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翻开《莎士比亚全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戏剧创作随着年代从早期到中期到晚期的变化而由喜剧到悲剧到传奇剧。
  莎士比亚喜剧以爱情为中心,其中最具光彩的是那群温柔多情、美丽聪慧的少女形象。她们容颜焕发,光彩照人,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尤为突出的是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社会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抗争和身处逆境的应变能力。这群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女主人公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的时代精神。《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温柔多情、机智果断;《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能说会道、幽默俏皮;《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刚毅炽热、感情深挚;《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天真善良、淳朴敦厚。总之,她们将美善真融于一身,无愧于人道主义思想熏陶下的一代新女性。鲍西亚等四位女性不仅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内在美。这种美体现在她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爱情的自由选择上,在爱中体现美,并且使爱得到永生。鲍西亚的父亲死前立下遗嘱,要用金银铅三匣为她择婚。但她没有做盲从的奴隶,而是在服从与选择之间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应付了那些她不爱的求婚者,而想方设法赢得了自己的意中人。她执着的追求几乎到了“专横”的地步。她听不惯满口“小马”的那不勒斯亲王,看不惯“整天皱眉”的巴拉廷伯爵,她认为法国贵族勒·旁先生“毫无特色”,英国男爵福康勃立奇“装束古怪”,苏格兰贵族“只懂礼尚往来”,德国少年“喜怒无常”,她强迫摩洛哥亲王选不中就“终身不娶”,要求阿拉贡亲王选不中“必须立刻离开”。她只把机会留给巴萨尼奥,一个即非王公又非公爵的年轻人。罗瑟琳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才女,可在爱情问题上她却显得十分大胆和富有感情。为了摆脱奸人(篡夺其父亲爵位的叔父)的迫害和追求自己的心上人,她竟女扮男装,不顾安危,历尽艰辛,寻迹荒林,终于找到了那个被其弟放逐的流亡在外的年轻人奥兰多。是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力量?她说“我的爱情比我的力气大的多”!(一幕三场)。与罗瑟琳一样,薇奥拉为追求奥西诺公爵也女扮男装,到公爵身边屈身为仆,“全然那种职务多么不适合她那娇弱的身份和优雅的教养”。复杂的是,奥利维亚伯爵小姐不爱公爵,反而对薇奥拉——公爵的假男仆一见钟情。但薇奥拉在这种“三角”恋爱中没有失落自己,始终如一地抱着不管有“多大的阻碍,我一定要做他(公爵)的夫人”的决心,终于凭其智慧与幸运,“理清纠纷”,“打开结儿”,与公爵结成良缘。最富于个性的要算贝特丽丝,她的爱情似乎是在争斗中产生和发展的。她与情人培尼狄克都才华横溢,善于雄辩,见面就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似乎贝特丽丝心里还未曾有过“爱情”二字,不,有。主要是她认为:“男人者是泥土做的,我不要。一个女人要把她的终身托给一快顽固的泥土,还要在他面前低头伏小,岂不倒霉!”(二幕一场)难怪她迟迟不嫁,原来是要在斗争中寻找一个不是泥土做的“有丈夫气的男人”。几经斗争,最后这对冤家终于成了眷属。
  莎氏喜剧中的这些“可爱而古怪的女人”充分地显示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她们冲破了封建制度设置的层层罗网,终于取得了爱情的胜利。莎氏所唱的是一曲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赞歌;他所导演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吸的人生喜剧;他所凸现的是婚姻乃天堂、史诗和心灵、肉体的融合;他所抨击的是封建专制给人套上的种种枷锁;他所呼吁的是人的命运全靠自身驾驭。
  莎士比亚中期的创作是以四大悲剧而奠定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在《哈姆雷特》、《麦科白》、《奥塞罗》、《李尔王》中,他塑造了一大批感人心魄的女性形象。苔丝狄蒙娜、考狄利娅、奥菲利娅诚实善良、美丽纯洁、爱情专一,但又软弱可欺。在奥塞罗眼中美貌非凡、多才多艺的苔丝狄蒙娜冲破了等级观念,无视种族的歧异,毅然嫁给了摩尔人奥塞罗后,由于伊阿古的挑唆引起了奥塞罗的嫉妒,最终死在自己丈夫的手下。即使在临死前,善良软弱的苔丝狄蒙娜还在维护自己的丈夫奥塞罗。她到死都忠于自己的丈夫,到死都爱着他,而且宁肯自己含冤负屈,引恨而亡,也不忍说一句不利于自己丈夫的话。她是一位无辜的牺牲品,她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社会罪恶化身的手上。尽管如此,莎翁还是竭力歌颂了苔丝狄蒙娜的美貌和品德,他借用奥塞罗的口给她下了最公正的评价就是:一个高雅的、美貌的、温柔的女人。而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考狄利娅是父亲李尔王眼中的珍宝、赞美的题目、老年的安慰,最好、最心爱的人儿。可当李尔王要求她表表忠心,并说一些溢美、阿谀之词时,美丽诚实的考狄利娅并没有阿谀父亲,她的真诚、老实的回答,激怒了李尔王,使李尔王与其断绝父女关系,并让法兰西王把她带走。可当后来无情的现实教训了李尔王,使他认识到唯一热爱他的是忠贞的考狄利娅时已经迟了,考狄利娅最终被恶棍爱德蒙害死。在莎翁认为,考狄利娅确是一位诚实、忠孝双全的女性,但她却无力说服傲慢的父亲,无力打击两位不孝的姐姐,自己最终成了一场斗争的牺牲品。真是可悲可叹。作品不仅歌颂了考狄利娅的美好品德,而且还鞭挞了另外两个女儿的不孝和他们一伙人的阴谋诡计及暴政,特别是提示了整个社会的伪善以及各种罪行,考狄利娅就是封建贵族阶级腐朽的牺牲品。在《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中,哈姆雷特开始是赞美奥菲利娅的冰清玉洁的,可后来,哈姆雷特为了替父报仇,通过假装对自己心上人,美丽纯洁的奥菲利娅冷酷无情、恶言相加,来证明自己是个疯子。可就在他装疯的过程当中,仍抑制不住对奥菲利娅的爱,给她写了情书。奥菲利娅本是位健康、美丽、纯洁的少女,她像明镜一样清澈,像含苞待放的玫瑰一样鲜艳,像出水的荷花一样纯净。可自从所爱的人哈姆雷特发疯后,她遭到了接二连三的灾难和打击,终于神经失常,真正地疯了。即使死前,她还唱着一首美丽悲惨的歌曲,不得不使读者为她流下伤心同情的眼泪。莎士比亚借她哥哥雷欧提斯之口来这样赞美奥菲利娅:“忧愁、痛楚、苦难和地狱中的折磨在她身上都变成了可怜可怜”。这样的女子,由于自己的软弱而成了黑暗社会的间接牺牲品。她们是完全无辜的,有一切理由享受爱情的幸福,可她们在豆蔻年华之季,被狂风暴雨无情地夺去了美好的生命。悲剧中还有一类感情虚伪凶狠歹毒的女性形象,这与前者互为对照,相映成趣。《麦克白》中的女巫和麦克白夫人,她们在麦克白战功卓著之时,竭力怂恿他弑君篡位。特别是麦克白夫人,对丈夫软硬兼施,多方操纵,出谋献计,希图分享尊荣,盼望将来有一天能坐上女王的宝座。为了权位的取得、野心的满足,她把麦克白推上了罪恶的路途。她向丈夫教唆,大丈夫应敢作敢为,不要举棋不定变成一个懦夫,还说她可以狠狠地在哺乳的时候摘下乳头将自己的婴儿摔死。可见其心狠毒辣。在《李尔王》里,高里纳尔和里根唱起了“双簧”和“二人转”。她俩虚情假意,曲意奉承和百般讨好父王。她俩耍花招,搞阴谋诡计,欺骗蒙哄老父。国土和王位得手后,便翻脸不认父,将其逼走,使之流浪荒野。高里纳尔和里根不仅丧失人性,而且寡廉鲜耻,与宫中大臣狼狈为奸,残害忠良,践踏庶民,纵情声色,荒淫奢侈。结果是导致国势大衰,民不聊生,人心纷离,举国乌烟瘴气。
  莎氏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朝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端是可爱者,一端是邪恶者;一端是不识世务而被蹂躏者,一端是同室操戈作恶多端者。女性身上的这种性格和道德素质的变化,显示了莎氏对人性洞悉的深刻,对社会观察的敏锐。他打破了早期喜剧的和谐与“笑哈哈”,大声呐喊人性何在,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更能引起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