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新闻快递

作者:佚名




  
  ●《余光中集》分九集囊括其50年作品
  台湾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的作品《余光中集》,5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的作品在祖国大陆有着广泛影响,《乡愁》、《民歌》等诗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材。去年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引用了《乡愁》中的诗句,以表达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使更多的人熟悉了余光中的名字。余光中的创作大致分为三类:诗、散文与文艺评论。余光中发表了千余篇诗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应属涉猎题材最为丰富的诗人之一。他的散文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甚至超过了诗艺,写景、叙事、抒情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在海峡两岸,而且在全球华人中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他的评论亦别具一格,说理之余不乏情趣,妙喻奇想信手拈来,堪称大家之作。《余光中集》共分九卷,几乎囊括了余氏五十年来创作的全部诗文作品,是迄今为止集余氏创作之大成的出版物。 (洪鸣摘编)
  
  ●《聂绀弩全集》在武汉面世
  为纪念聂绀弩百年诞辰,由武汉出版社历时6年编辑整理的十卷本《聂绀弩全集》5月出版。这套全集的出版,不仅是聂绀弩作品的首次全面结集,它还是多次历史运动中聂绀弩个人档案的首次公开,这将对抢救中国现代文化遗产和推动聂绀弩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聂绀弩由湖北京山穷乡僻壤的小学毕业生,成长为“左联”作家、知名报人、教授、诗人。以一支犀利的笔,叱咤文坛数十年,出版了几十部小说、新诗、散文、文艺理论等几百万字的著作。聂绀弩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当过兵,教过书,办过报,是黄埔军校二期的学生,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留学生,在中山大学与蒋经国是同学,与后来成为国民党核心人物的康泽交谊甚厚。20世纪30年代他却参加了“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在延安,他曾为毛泽东的座上客。到新四军工作,与陈毅将军成为诗友。后来又到香港《文汇报》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回内地。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文革”期间又因骂了江青、林彪被扣上“恶毒攻击伟大旗手”的罪名,判处无期徒刑,成了山西临汾监狱的“劳改犯”。后来经他的老伴周颖的多方活动,才与台湾军政人员一道被“特赦”出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得到平反昭雪。这次他的全集由武汉出版社隆重推出,其意义也非同一般。荆楚文化孕育、催生了聂绀弩的文学理想,湖北武汉留下了他从事革命和文学创作的足迹,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就发表在武汉的《大汉报》上。(洪鸣摘编)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倍受青睐
  柏杨版《资治通鉴》是《资治通鉴》的白话文版,由于柏杨先生中文造诣精深,所以这个译本成了最通俗易懂,最受好评的译本。这个版本最大的特色是柏杨先生将古代生涩的专业名词、官职、地名,天文学名词等等进行了“现代化”的翻译,使全文读起来非常流畅,像看小说一样!柏杨先生自己说:“没人读《资治通鉴》我并不奇怪,我很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懂。你想,一千年前的文言文,要看懂得翻多少字典啊,且语言是常新的东西,一直在随社会发展而改变,日本光是对《西游记》的翻译如今已是第五代了,莎士比亚、大仲马等作品在英法等国家也都是屡次重译的。所以我出版的《资治通鉴》版本就是想起个带头作用,‘兵部侍郎’是什么?我把它说成‘国防部长’不就懂了?”十年前,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第一册一问世,就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欢迎,由此引发了出版界的“古籍今译热”。此后,《资治通鉴》又有好几个译本在海峡两岸出版,而白话版《资治通鉴》则一直独领风骚、倍受青睐。(洪鸣摘编)
  
  ●余华《兄弟》成为美国大学教材
  余华一直坚称《兄弟》是自己最厚重的一部小说,但很多评论家和读者认为,在余华的作品中,《兄弟》根本不值一提。但余华透露,他4月份刚结束了到欧洲五国的游历。他说,这次出去发现不少大学,包括美国一些大学的汉学专业已经在讲授《兄弟》(上),学生很喜欢,下学期还将继续讲授《兄弟》(下)。“《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在国外早就是汉学的教材。”余华说,因为自己的小说语言简单,学两三年汉语的学生就能够看懂,这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而这次出国,余华发现不仅是汉学专业,一些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也对《兄弟》表现出兴趣,认为可以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当代中国,了解中国两个不同的时代。因此余华认为,《兄弟》有可能超出文学领域,成为其他研究的文本。(舒坦摘编)
  
  ●魏明伦的《变脸》收入中学教材
  剧作家魏明伦前不久得知,自己川剧剧本《变脸》中的一个章节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魏明伦笑说:“他们收录我的作品还没告诉我,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这对振兴川剧来说,是个好消息。”《变脸》剧本被收录在《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节选的是《变脸》剧本中“水上漂收留狗娃”一节,共有近6000余字,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孙鸿的《枣儿》、勒曼的《音乐之声》三部作品的节选一道收录在第四单元中。书中将《变脸》的部分场景配上了插图,还对《变脸》的作者、背景做了详细介绍,并对课文中出现的四川俗语做了详细注释。魏明伦认为,川剧剧本入选中学课文,对川剧的发展是一件喜事,应该作为振兴川剧的一个坐标。魏明伦说:“目前《语文》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两个版本,保守估计全国有1/3的中学生用人教社的版本,那么一年接触《变脸》的学生应该不少于8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川剧已开拓了一块青少年的阵地。如果川剧《变脸》能借此机会到各中学演出就更好了。”(洪鸣摘编)
  
  ●“韩寒博客”损人引发一片批评声
  与文学评论家白烨的网上骂战消停没几天,素来喜欢以“叛逆形象”示人的“80后”代表、青年作家韩寒5月又在博客上起劲地损起了人,而且一骂就是仨:余秋雨、陈逸飞和陈凯歌。在这篇题为《三个中年男人》的文章中,韩寒用相当刻薄的语言评论了这三位在他看来“都长一个样”“人也一个样”的中国文化艺术界著名人物,他在文章中写道:“有人说,他们是大师,这点我从来不相信。坦率的说,我不喜欢这三个人,他们身上有太多中国中年男人的无趣,不坦诚,精明狡猾,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幽默感。他们都沉迷在自己弄出来的巨大概念里过家家。”“为什么我这么不喜欢他们呢,我觉得,主要是我不喜欢他们的长相。包括余秋雨的发型……余秋雨老师前一阵子可以经常在电视里看见,他总是在考察模特的修养,问穿着三点式的模特一些如‘1和2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问题。”“陈凯歌老师最近又惹了不少麻烦。听说国外拍片时,先要派潜水员下水驱赶水底下的鱼,然后再开始爆炸……”韩寒的这篇“惹事”文章一时间引出大量批评的声音。不少网友在韩寒的博客上留言说:“实在觉得没必要这样说老前辈。”“韩寒,‘别把无知当个性’这话你怎么看?”“狂妄得过分!”“没搞清楚就乱放一通,油条嘴而已。”“感觉有点无聊和不尊重人,博客不是用来引发争吵的。”“年少轻狂,年少无知。”“你就这么狂下去吧!你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别人,轻狂从来就不是一种美德!不要把无聊当有趣!”更有相当多的网友对韩寒骂及陈逸飞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批一个过世的人,不厚道”。(洪鸣摘编)
  
  ●罗琳戏言引来稿纸围困
  正在忙于创作《哈利·波特》第七部的英国女作家罗琳,最近在其博客中呼吁她的热爱者,不要再给她寄稿纸了,因为她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稿纸了,写几本第七部都用不完。不久以前,罗琳曾在博客中写道,她目前在居住地爱丁堡市内买不到稿纸。罗琳本意不过是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个困难以便与自己的“粉丝”有个交流,但想不到其后不久,她的很多书迷就纷纷寄来各种各样的纸张,有的是一打一打的稿纸,有的是笔记本,有的甚至还专门印上了罗琳的全名,还有的寄来爱丁堡的地图,并详细说明在何处可以买到稿纸。罗琳表示“粉丝”们的好心令她很感动,同时她表示自己“已经处于稿纸包围之中”,因此请“粉丝”们要节制,不要再寄了,罗琳在博客中还写道,“无论如何,我现在有足够的稿纸,能写出几个第七部来。因此,我不会以纸张短缺作为(不能尽快完成第七卷)借口的。”罗琳与大多数英美作家不同,在写作时不是打字,而是手写,因此需要很多稿纸。(洪鸣摘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