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
作者:贺丽萍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与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有关。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上说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兴趣又会影响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语文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心理到行为切实重视语文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于漪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也曾这样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究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两位名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要知道失去兴趣的语文学习,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只有学生充满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本人试从十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感受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导语激趣
一部小说要吸引人,首先是开头部分。青年男女相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见面。这开头和第一次,为什么最能抓住人?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立即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新课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常用的简单、实际的方法。
具体有下面几种导入法:
1、间接导入。
例如讲写作素材,一位教师先给学生一支没有墨水的钢笔,让他写出两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那位学生左划右划就是写不出字,着急地说:“老师,钢笔没水怎么写?
“是啊!”那位教师点点头,“钢笔里没水写不出字,我们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如何积累写作的素材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去讲课,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2、引趣导入。
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教《漫话特种部队》一文时,我就给学生讲今年九月成都市招收男女特警一事,告诉他们招收的人数、身高、体重、视力条件以及报名现场的情况等等。他们个个兴趣浓厚,有的还对照自己条件思考,非常关注。而我呢,就趁此问他们,“对特种部队了解多少呢?”这一问就引发了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又如教《蜘蛛》一文时,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丝织品是件什么东西吗?(稍停片刻后)那是一副用蜘蛛丝织成的手套,现在珍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这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去学课文效果就自然很好。
3、唱歌导入。
如教《无题》,教《再别康桥》,就可以先唱根据这些诗改编而成的歌曲,再导入新课的学习。类似的课文还很多。
4、放抒情的音乐或者歌曲导入。
如教《秋天》,就可以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要是再能加一些秋景的画面那就更美妙了。如教《芙蕖》,就可以播放深远、动听的古筝曲《出水莲》。教柳永的《雨霖铃》,就可以播放张学友唱的《祝福》和《吻别》,或者赵薇唱的《离别车站》这些缠缠绵绵的歌曲。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主题。
5、引用有趣的轶闻趣事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方式外,还有诗词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做游戏导入,唱儿歌导入等等。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板书激趣
板书是艺术,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板书运用得好,可以使课堂讲授的重点按一定的形式有系统有条理的显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很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大为逊色。在教学中,可以先在黑板上画画。如教学《蝴蝶》,就可在讲课之前,在黑板上由教师或学生画一只可爱的彩色蝴蝶,然后边讲内容边在黑板上画的那只可爱的彩色蝴蝶上板书课文内容纲要。
这充分体现了板书的形象性。又如总结单元时,可以画单元知识树。讲课文内容时,还可以故意在黑板上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空白……总之,板书要力求简明扼要,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写黑板上的一字一句,每画一笔都要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组织。
三、提问激趣
巧设问题并不是说教师事先准备好几个问题,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提出一些对学生有帮助对激活思维有帮助的问题,这样易于驾驭课堂。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一课时,问:“一提起鬼,大概大家都害怕,可是有人就偏不怕鬼,而且还捉住了鬼。今天,我们就来学《宋定伯捉鬼》,看看宋定伯是怎样捉鬼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我每讲授一篇课文,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节课中,我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主动参与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