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
作者:贺丽萍
语文内容生动有趣,一部分课文有极强的表演性,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表演。要以课文内容为前提,加入一些情感,同时对情节进行想象和扩充,要注意表演要以说为主,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如小说、个别文言文、戏剧就可以这样教学。如在教学话剧《雷雨》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年少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媒体激趣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就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无不令人“心向往之”,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多媒体课件以其艳丽的画面,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独特功用赢得老师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就运用多媒体出示“九·一八”日本侵华的电影片段,同时又播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歌,紧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充分渲染教学情景。在讲授过程中时不时的穿插相关音乐,这样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故事激趣
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感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本身就具有激起人探究欲望的魅力,是汲取语文学习兴趣的丰富源泉。
七、歌声激趣
唱歌是许多学生的一大乐趣,听校园内外、课堂上下常常“曲不离口”。在课堂上可以是老师唱,也可以是学生唱,还可以是师生共唱,这样能充分振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例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唱刘欢唱的《好汉歌》;学《白毛女》,就唱《北风吹》,表演唱《扎红头绳》;学《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唱李叔同的《送别》;学《愚公移山》,就唱江涛的《愚公移山》;学苏轼的《水调歌头》,就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柳永的《雨霖铃》,就唱张学友的《祝福》和《吻别》;教书信这种应用文,就唱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教语法里面词性的变化,就唱苏芮的《牵手》,就会明白“因为爱着你的爱,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些歌词里的词性变化,也就是前一个“爱”是动词,后一个“爱”是名词,前一个“苦”“快乐”“幸福”都是动词,而后一个“苦”“快乐” “幸福”都是名词;教辨析语法里面的病句,就唱李春波的《小芳》,其中一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经学生这一唱,他们就会发现“长得”和“善良”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八、模型激趣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适时、适当地开展语文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学了《小橘灯》,就可让学生制作一盏小橘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九、活动激趣
在班级开展知识竞答,朗诵演讲,戏剧表演,说话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会组织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向学校广播室、社会报刊杂志电台投稿。劳动的最大乐趣,在于体现自身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往往会萌发强烈的语文学习激情。
十、他石激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课上可大胆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课文。在讲授《死海不死》一课时,就联系借鉴了很多相关科目知识。在介绍死海地理位置时,先向他们介绍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使学生们从宏观上了解死海所处位置,同时也就讲明了死海形成条件之一:地形条件。接着又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把死海成因讲述得一清二楚。对于课本上知识学生往往一看便知,如再单纯讲授,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当学生们聚精会神听我介绍地理、物理、化学知识时,不知不觉中已理解了课文大部分内容,等他们再看书时已一目了然。使他们感到语文课内容是如此丰富多彩,在轻松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总之,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充满欢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贺丽萍,四川省卫生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