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苏志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如何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进行审美教育呢?依据美学原理,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把握如下四个环节,即入境——导想——激情——悟理。
  
  一、入境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是学生对于具体诗歌作品进行鉴赏的先决条件。通过审美感知,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爱恨、悲喜或怨怒,这些情感的烙印,在触动学生的理智,改善其认识行为上有着相当的功用。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诗美的境界。如何“入境”呢?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人间词话·乙稿序》)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的。由此我们可以再现诗中的形象为突破口来进行诗词教学。通过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气氛,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图画,抓住名言警句启发联想来达到“入境”的目的。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为了使学生领略莲冰清玉洁、出污泥而不染的风骨,步入高雅隽永的艺术境界,可先引导学生齐背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唤起学生的审美知觉,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荷叶田田、莲花点点的动人图画。而后配古乐《出水莲》吟诵课文,营造一种古声古韵的氛围,创设出作品的审美情境。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彩图,并选放从多个角度展现莲之丰姿的录像:摇曳多姿的粉红的荷花,亭亭如盖的碧绿的荷叶,颀长笔直的茎杆,微波荡漾的清水……同时,配之以生动的解说,对每一幅画面作由表及里的分析,让学生由清新鲜活的莲之外表形象领悟到其素净雅致、洁白无瑕、清高庄重的内在本色。这样,通过语言、图片、声像的有机结合,尽量使抽象含蓄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之形象就易为学生所理解了。自然,作者托莲言志,所寄寓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审美情趣也就易被学生所认可、所体会了。此外,也可从视、听、嗅、触等诸感觉着手,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在其头脑中直观地显现出来,进而感知诗的形象。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根据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可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落笔,用淡墨勾勒全景: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接连推出四个特写镜头: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归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其中有明月、清泉、翠竹、红莲、山石构成的色彩美,又有月色笼罩下的朦胧美;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的动态美;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人不见人的含蓄美。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自然会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
  
  二、导想
  
  想象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把有关的表象加以联结的意识活动,它在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法国的波特莱尔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一八五九年的沙龙》)由于诗歌是虚实、情景、动静等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不能只对审美对象作肤浅的整体感知,而应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想象,使神与“象”游之后,进入诗的艺术世界之中,“取前人名句意境极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经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况周颐:《惠风词话》)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诗歌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教习此诗,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摆脱思维的束缚,驰骋想象,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容丰富的画面:1、构轮廓。让同学们按方位,有序地在脑海中展现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晚树、野花、绿杨阴、白沙堤等轮廓。2、勾略图。组织同学们依据各自构成的轮廓进行讨论,合理想象,让学生在黑板上勾勒出略图。3、着色彩。让学生借助于各自的想象,给各种事物描上恰切的色彩:清清的湖水,重叠的白云,嫩绿的柳条,葱翠盎然的树,乌黑轻捷的燕,红黄蓝各色的花,青色逼人的小草……4、动态化。让学生借助于想象,进一步将文字化成一幅动态的画面。湖水涌动,不时“哗哗”的扑向堤岸,白云低飞似乎同湖水连成一片。早莺在沐浴阳光的树枝上欢唱跳跃,新燕衔着春泥,为筑新巢来回疾飞……5、补细节。让学生补上适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如: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点点细草,喝足了水,憋足了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似的往上长……经过以上五步由浅入深的想象、联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补充了诗歌所提供的画面内容,他们自然能感受到此诗内容的丰富多彩,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与可爱,真正领悟到“韵味在内者”(夏敬观《〈惠风词话〉诠译》)的诗美。
  
  三、激情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审美感受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它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动力,亦可强化审美体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因而在学生借助想象、联想沉浸在诗歌艺术境界的基础上,还必须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交流。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描写是最精彩、也最难理解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音乐的内涵,可布置学生认真朗读,反复体味,把握描绘音乐的比喻,尽可能的领会其形象美。而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音乐波澜起伏的旋律变化:舒缓--低咽--间歇--激越--骤止。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婉约凄凉、如泣如诉的音乐配之以缓慢深沉、悲悲切切的诉说,“我本是京城里的女儿,家住在虾蟆陵附近……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的乐事,纵横的涕泪洗落了脸上的脂粉。”让学生沉浸在琵琶女痛苦、压抑、伤感和愤激的感情氛围中。最后,教师再以恰如其分的解说以激起学生更深沉的感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乐声欢快明朗,洋溢着喜洋洋的气氛。弹出了歌女当年火红的青春时代。道出了当年车马喧腾、欢声笑语、喝酒唱歌的热闹景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变得呜咽凝重,青春之火熄灭了,美丽的光环消失了。琵琶女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陷入了对人生的悲剧性转折的沉痛追忆之中……“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这突然爆发的连续高音,是她满腔幽愤的发泄,是她发自肺腑的呐喊,是对炎凉社会的控诉,是向冷酷现实的抗争……这样,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诗中人物共感叹同悲乐,琵琶女的幽苦、江州司马的失意就能借助于音乐而被学生领悟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