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教师评语对学生课堂视觉搜索的影响

作者:马艳云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究教师评语对学生课堂视觉搜索的影响。在高中二年级学生完成每节视觉搜索实验后,计算机自动分别给鼓励组、批评组和控制组呈现鼓励、批评和不理睬(不给任何评语)评语。结果发现,无论有、无目标,鼓励组的目标搜索斜率(反应时间对呈现项目数函数的斜率)都最小且正确率最高,而批评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大且正确率最低。鼓励和批评分别能加快和减慢课堂视觉搜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
  关键词 教师 评语 视觉搜索 学生
  分类号B842,3
  
  1 引言
  
  当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时,教师常常要对学生发展状况、课后作业和行为举止等概括地给予口头的和书面的评语。评语与其它教育评价一样具有导向、激励和反馈等功能。有研究发现,分别给予四组小学生赞扬(赞扬组)、批评(批评组)和不理睬(观察组和控制组)三种评语,且控制组被隔离,练习5天后测验,赞扬组的测验成绩最高,控制组的测验成绩最低。该结果表明赞扬比其它评语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赞扬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得到智力赞扬(如:你很聪明)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在遇到失败或挫折后,他们会显示出很低的持之以恒精神,对作业任务几乎毫无兴趣,把挫折归因为低能,在错误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他们一般会消极地处理学业问题;可能喜欢选择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最后的测验成绩普遍降低。而得到努力赞扬(如:你很努力)的孩子相信智力是可塑造的;在失败后,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付出的努力太少或方法不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在选择问题时,他们尽量选择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并且其最后的测验成绩普遍提高。因此,也许努力赞扬比智力赞扬的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掌握知识的赞扬(如:你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比社会比较赞扬(如:你在班里是最好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赞扬(如:你发现一个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相对于个人赞扬(如:你是一个聪明孩子)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虽然一些赞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调查发现,仅有5.5%的中学生喜欢教师赞扬,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鼓励。
  由此可见,教师评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课堂视觉搜索快慢是决定课堂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那么教师评语是否影响学生课堂视觉搜索,尚需探究。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假设,知觉对象的加工首先在特征水平上进行,然后以注意“胶水”将游离的视觉特征粘合在一起进行更深入的加工,最后获得对象的知觉。特征整合理论由视觉搜索、纹理隔离等五部分实验支持,其中视觉搜索研究是该理论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注意主要由视觉搜索体现。视觉搜索包括特征搜索和结合性搜索。
  当目标含有一个不同于干扰项所包含的属性时,其搜索过程属平行加工的视觉搜索,称为特征搜索。特征搜索处于前注意加工水平,且无注意限制。当目标与每类干扰子(影响目标搜索的项目)至少共有一个特征时,其搜索过程属系列加工的视觉搜索称为结合性搜索。结合性搜索是在特征搜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注意加工,需聚焦注意。
  有研究发现,平行加工的目标搜索斜率不大于10毫秒,项目,系列加工的目标搜索斜率大于10毫秒/项目,其中,目标搜索斜率是反应时间对呈现项目数的函数的斜率,是描述视觉搜索快慢的指标,斜率越小,说明视觉搜索越快,反之亦然。
  本研究给鼓励组、批评组和控制组三组被试三种相应的鼓励、批评和不理睬评语。三组视觉搜索均为结合性搜索,在“扫”和“吧”字中搜索“把”字(图1)。笔者假设,鼓励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小;而批评组的目标搜索斜率较大;控制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大。旨在探究不同评语对学生课堂视觉搜索的影响。
  
  2 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山西省某中学57名高二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7.3岁,三组人数均等,且男、女分别为28人和29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设备与材料
  实验室共有64台学生机器和一台教师机器,所有机器为联想牌,屏幕为17英寸,象素1024×768,采用“洪恩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文件传输功能发布程序和回收数据。所有机器CPU的型号为IntelP4,教师和学生机器内存分别为512M和256M。在实验室里,学生任意选取座位位置,相临两个座位间需有一空座位。
  刺激呈现范围10°×10°,刺激为黑背景下白字。观测距离为50cm。
  其中,目标字为“把”字,干扰字为“扫”和“吧”字,所有字大小都是O.67°×O.53°。当有目标时,除了1个目标字以外,其它刺激均匀为干扰字;当无目标时,所有刺激都为干扰字。图1为呈现项目数(屏幕上呈现刺激数量)9的示意图。
  
  
  2.3实验设计
  实验为2(有无目标)×3(呈现项目数)×3(组数)被试内设计。目标为有、无目标两种水平;呈现项目数有3、9和15三种水平;组数包括控制组、批评组和鼓励组三个水平。控制组不给任何评语,即不理睬;批评组给予批评的评语,如:你做得速度慢且错误多!请你加快速度,并认真仔细;鼓励组给鼓励的评语,如:你做得既快又正确!请你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实验程序采用Presentation软件编写而成。目标呈现概率和噪音呈现概率均为O.5。每个被试被随机分派到三个组之一。对于每个被试而言,有无目标和呈现项目数构成的六种处理作随机排列,每种处理的实验刺激均呈现50次,共300次。
  
  2.4程序
  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1000毫秒,然后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搜索目标,若有目标“把”出现,按“Yes”键,否则按“No”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反应正误。刺激呈现直到被试按键反应为止。每个刺激项目在屏幕上呈现的位置是随机的,且每两刺激既不重叠也不相交。
  每位被试需完成350次反应,分七节实验,每节实验呈现50次刺激。每节实验完成后,计算机自动给各组被试呈现相应评语。第一节实验不作统计分析。后六节实验的“Yes”键和“No”键作空间位置平衡设计。
  
  2.5数据分析工具
  应用SPSS for Windows 13.O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3 结果
  
  在参与统计的被试中,鼓励组19人;批评组16人,其他3人的数据因错误率太高以及未完成整个实验,而被删除;控制组18人,1人因身体不舒服而未完成实验。
  反应正误见表1。在反应正误方面,无论有、无目标,鼓励组的正确率最高,批评组的正确率最低,尤其有目标且呈现项目数为9和15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