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教师评语对学生课堂视觉搜索的影响

作者:马艳云



  在有、无目标两种情况下的反应时间对呈现项目数的函数见图2,三组的视觉搜索都属系列加工。图2显示,在有、无目标的情况下,无论呈现项目数为9和15,鼓励组的反应时间都是最短的,批评组的反应时间都是最长的,尤其是呈现项目数15。综合反应时间对呈现项目数的函数来看,鼓励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小,批评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大。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发现,控制组与批评组在反应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控制组与鼓励组在反应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F(6,30)=3.28,p<.05;批评组与鼓励组在反应时间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F(6,28)=7.25,p<.01。该结果与Hurlock的鼓励组测验成绩最好的结果相一致;而与其控制组的测验成绩最差不一致。除了批评组的目标搜索斜率大于控制组的目标搜索斜率与假设不符以外,其它实验结果符合假设。
  (注:在图中,左、右边分别为有、无目标时的函数,在图例的括号中,第一个数据表示有目标搜索斜率,第二个数据表示无目标搜索斜率。)
  
  
  4 讨论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无论有无目标,鼓励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小,正确率最高,而批评组的目标搜索斜率最大,正确率最低。这些结果表明,鼓励评语使学生课堂视觉搜索既快又正确,而批评评语使学生课堂视觉搜索既慢错误率又高。因此不同的评语会影响学生课堂视觉搜索,从而影响学生的课堂视觉注意。笔者推测,不同评语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而情绪又将影响学生视觉搜索。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曾通过实验证实了情绪的认知理论。在产生情绪的过程中,人的认知起决定作用。人会根据对外界刺激的主观认识产生情绪,无论情绪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这种情绪都能够从潜意识中诱发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当计算机给予学生评语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对评语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因评语而产生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又影响其视觉搜索的结果。当学生获得鼓励时,其情绪状态可能最佳,完成实验的积极性可能最高;在实施实验时,控制组的被试并未了解计算机自动给鼓励组鼓励的评语以及批评组批评的评语,所以控制组的被试未产生被忽视的感受,其情绪状态应该未受影响。
  而当学生受到批评时,其情绪可能处于消极状态,实验的积极性可能最低。该推测从未参与统计的3个被试中更能获得证实。在未参与统计的被试结果中,发现其目标搜索结果约一半都是错误的,尤其有一被试中途终止实验,并告诉主试,计算机总给我批评,我不想继续做。
  因此,评语诱发情绪,情绪影响视觉搜索。鼓励组的情绪状态最佳,所以其视觉搜索最快;批评组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所以其视觉搜索最慢。
  学生每天在每节课堂上都要进行大量的视觉搜索。在搜索每个字符或图形时,获得鼓励的学生相对于获得批评的学生节省几百毫秒,试想,在一节课堂里,将节省多少时间。在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也许受到鼓励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某一知识点字图的搜索,并进入深加工,甚至深加工也已完成,又进入另一个新知识点,而受到批评的学生此时可能还处于视觉搜索初级阶段。因此,获得鼓励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一定比获得批评的学生好。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给予学生鼓励,以便教师评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实验结果还发现,当呈现项目数为9和15时,尤其呈现项目数为15时,出现了低的击中率和高的正确拒斥率。呈现项目数越多,其视觉搜索的困难程度越高。有研究发现,在困难的视觉搜索条件下,容易击中的目标位置形成一个“v”形、“v”或者“斜的椭圆”,即易击中目标位置。
  根据指导搜索模型推测,大脑对目标呈现在不同位置的激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中心位置、易击中目标位置和其它位置。目标出现在中心位置处最容易击中,目标出现在易击中目标位置以外处最难以击中。也许当目标出现在中心位置以及易击中目标位置以外时,目标诱发大脑激活程度可能低于最低激活阈限,因此这些目标可能未被加工,所以被试很可能将之等同于无目标,均按“No”键。这样就导致在困难搜索条件下击中率明显地降低而正确拒斥率却很高。
  然而对于呈现项目数3,这一现象并未发生,笔者推测其原因是呈现项目数3处于短时记忆容量的范围之内。
  
  5 结论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发现:
  1)当学生获得鼓励时,其目标搜索斜率最小,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搜索最快,且正确率相对最高;
  2)当学生获得批评时,其目标搜索斜率最大,即其视觉搜索相对最慢,且正确率最低;
  3)当学生未获得任何评语时,不论是目标搜索斜率还是正确率都处于中等水平。
  因此,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给予学生鼓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