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青少年人格与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作者:陶 塑 许 燕 张姝玥



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精神质因素发挥中介作用。在酒精滥用的高发家系中,高精神质是很流行的,这可能是遗传的结果。高精神质可能会破坏家庭环境,导致对孩子较少的关怀和很差的抚养,这可能会使孩子形成成瘾倾向人格。
  在这个结构方程模型中,性别效果也是通过人格中介发挥作用的。男性在刺激缩减性和精神质上得分较高,这使他们很容易饮酒并形成酒精滥用。
  3.4 人格特质对酒精成瘾治疗的影响
  温尼伯健康和饮酒调查的第二阶段把临床酒精成瘾者、药物成瘾者、酒精药物同时成瘾者与普通人群中的酒精成瘾者、非酒精成瘾者和治愈后的酒精成瘾者进行比较,并对正在治疗中的酒精成瘾者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追踪研究,来考察人格和疗效的关系。
  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可以预测酒精成瘾的程度、是否接受治疗和疗效。接受治疗的酒精成瘾者在神经质及其相关特质上的得分远高于不接受治疗的酒精成瘾者,这说明神经质可能在酒精成瘾后期加剧了成瘾的发展。神经质是区分临床酒精成瘾者和其他成瘾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现在没有研究能证明临床酒精成瘾者的高神经质到底是先于成瘾问题出现还是在成瘾问题之后出现,很可能临床酒精成瘾者的高神经质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可能是他们从一系列饮酒问题中感受到了压力,就会通过加大饮用量来缓解这种压力,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但是,有研究发现神经质及其相关特质会随着治疗呈下降趋势,与临床的酒精成瘾者相比,治愈后的酒精成瘾者在神经质及其相关特质上的得分与普通被试更相近。
  刺激缩减性、感觉寻求因素在接受治疗的酒精成瘾者中效应并不显著,这证实了Zuckerman的观点,即感觉寻求及其相关特质在成瘾问题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人格与疗效间关系时,人格因素并不能直接预测治疗效果,但是精神质维度可以通过影响最初酒精滥用情况的严重程度,间接地影响疗效。
  
  4 酒精成瘾的亚类型
  
  酒精成瘾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依据人格类型对酒精成瘾者进行分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分类方式是Cloninger在1987年提出的分类方法。他依据对酒精成瘾者家庭寄养子的纵向研究,把酒精成瘾者区分为两类:Ⅰ型和Ⅱ型。
  Ⅰ型酒精成瘾者,也叫神经型酒精成瘾者,表现为低新异性寻求、高奖赏依赖和善于回避伤害。这种酒精成瘾者发病较晚,大都在25岁之后。他们有较多的负罪感,很少有打架或被捕的历史,表现出较少的反社会行为。这种酒精成瘾者靠饮酒来降低紧张感,并受环境限制,也就是说,这种酒精成瘾者仅仅在大量饮酒对自身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Ⅱ型酒精成瘾者则表现出高新异性寻求、回避伤害能力差和低奖赏依赖。他们发病较早,通常是在25岁以前,常常打架和被捕,并伴随反社会行为。这种酒精成瘾者常伴随血清、多巴胺和代谢物水平低。该类型只见于男性,且无论周围环境如何,都有很大的酒精成瘾危险性。
  很多研究支持Cloninger的分类方法。VonKnorring等人探讨了酒精成瘾亚类型和疗效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的被试是30名接受治疗的酒精成瘾者和39名未接受治疗的酒精成瘾者。结果显示,与Ⅰ型相比,Ⅱ型酒精成瘾者药物使用和犯罪情况要更普遍。在未接受治疗的酒精成瘾者中,Ⅱ型所占的比例要更高一些,这说明Ⅱ型酒精成瘾者可能更容易控制他们的饮酒行为,或者不那么想戒掉酒瘾。Donovan等人把酒后驾车的被试定义为五种类型,其中三组具有高冒险性,可以与Cloninger的Ⅱ型相对应;另外两组具有低冒险性,可以与Cloninger的Ⅰ型相对应。
  另外一种相似的分类方法是Babor等人对大量酒精成瘾被试进行研究,继而提出的。他把酒精成瘾者分为A型和B型。A型酒精成瘾者与工型相似,发展阶段较长,依赖性较弱,很少出现与饮酒相关的问题,也很少患有其他精神疾病。B型酒精成瘾者则与Ⅱ型类似,开始得较早,童年时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因素,有酒精成瘾的家族史,并更多地患有精神疾病。
  该分类方法也用其他的酒精成瘾者样本检验过。比如,Barnes等人的研究表明,普通人群和临床样本中有两种酒精成瘾类型。一种在神经质和精神质量表上得分极端高,他们占普通人群中酒精成瘾者的29%和临床样本中的53%,这就类似于B型酒精成瘾者,且所占的百分比与Babor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5 结论与展望
  
  综合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些人格特质可能既是酒精成瘾的成因,又是酒精成瘾的结果。刺激缩减性可以预测个体是否饮酒,该因素可能是在酒精滥用问题发展的早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精神质直接导致酒精滥用,可以预测个体是否会酒精成瘾以及个体酒精滥用模式的变化,酒精成瘾家族史也主要是通过精神质维度为中介对个体酒精使用和滥用产生影响的;神经质是区分临床酒精成瘾者和其他成瘾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在酒精成瘾后期加剧了成瘾的发展。人格因素并不能直接预测治疗效果,但是精神质维度可以间接地影响疗效。刺激缩减性和精神质这两个因素可以有效地预测普通人的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情况。
  酒精成瘾人格研究虽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MacAndrew量表来区分个体是否酒精成瘾的,该量表是基于中年白人男性样本,从MMPI中选取了49个项目编制的,所以对于女性、青少年和少数民族群体的酒精成瘾者来说,效度相对较低。该量表会把大约15%的非酒精成瘾者误判为酒精成瘾者,而把15%的酒精成瘾者判断为非酒精成瘾者。这个量表也没有进行精神病学控制,一些精神病患者会滥用药物,而一些酒精成瘾者会伴随着精神紊乱的症状,该量表无法区分这两种情况。所以,对测量酒精成瘾情况的量表进行完善或者编制新的酒精成瘾测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尽管有很多关于人格特质和酒精成瘾间关系的研究,但针对人格特质对酒精成瘾具有预测作用这一观点还存在很多争议。原因之一是因为大部分研究采用的都是横断设计,只对酒精成瘾者的临床样本进行测查,缺少匹配控制组。显然,要达到预期效果,使用纵向研究设计要更好些。实际上,要考察人格特质和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是做一个大型的纵向研究,在个体还没有接触过酒精之前,就做一个综合的人格评估。但这种研究设想并不是很实际,所以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研究方式,就是聚合交叉设计,最近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可以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若干年的追踪,观察这一阶段人格和酒精滥用之间的关系。使用这种设计既可以观察某一时段人格和酒精滥用之间的横断关系,也可以检验这些特质和酒精成瘾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纵向关系。
  最重要的是,研究的目的在于干预,很多研究结果都已经应用于酒精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家庭环境在成瘾倾向人格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关怀、父母成瘾倾向人格特质得分高的家庭抚养出来的后代也具有成瘾倾向人格。这一结果说明,进行适当的环境干预,比如教会父母如何抚养孩子,可能是降低后代酒精成瘾易感性的一种手段。在加拿大,政府已经推行了一些抚养计划,有效地改变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使他们更少地强迫专制,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另外,我们也可以关注那些在酒精成瘾倾向问卷或其他相关问卷上得分较低的个体,及早进行预防,防止酒精成瘾的产生。
  
  责任编校 刘在花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