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敏敏 张积家



息。游戏评估法和日常生活评估法在鉴别过程中可以同时使用。
  
  3 对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干预
  
  大量研究致力于对学习障碍超常儿童在学业、人际交往以及职业指导上提供支持和辅导。其中有效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能力,在培养优势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去除障碍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策略是有效的。研究者强调,首先要把孩子看作超常儿童,其次才是学习障碍儿童。教育者要为学习障碍超常儿童提供更多的需要创造力和更高思维水平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在培养优势能力的过程中,学习障碍超常儿童了解到弥补自己障碍的重要性,会有更强的动机去改进自己的不足。例如,对于那些空间能力强而诵读有困难的学生,在教授数学时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而不是强调特定的运算法则或让其回忆数学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数学原理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他们也就更加容易掌握。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能力的策略不仅会使学习障碍超常儿童在学业上有所收获,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2 保持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坚持“少就是多”的策略
  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能保证学生的理解是深刻和稳固.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高复杂性不意味着超过了学生的水平,而是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保持高复杂性的一个策略是询问学生一些能引发高水平思考的问题。例如,为何使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对将来的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东西?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来说,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少就是多(任何多余的东西都不要)这个策略尤其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上,重点掌握主要概念,利用图解等形式教会学生概念之问的联系,使其形成概念网络结构,减少呈现大量零碎的信息,避免过多的死记硬背或机械计算的学习任务。
  
  3.3 关注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社会交往和情感需要
  学习障碍超常儿童同时面临超常能力和学习障碍带来的双重压力。他们在正常儿童群体、超常儿童群体和学习障碍儿童群体中都找不到归属感。他人和自身的高期望与实际表现之间常常发生冲突。研究表明,学习障碍超常儿童普遍存在着沮丧、焦虑、疑惑、烦躁、低自尊、社会交往困难以及自我概念脆弱等问题。因此,教育者要尤其重视给予学习障碍超常儿童以情感支持。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教会他们应对困难的方法,设定合理的目标,培养韧性,学会自我鼓励;进行社会交往训练,培养社会性思考;让他们和同类的孩子在一起;制定合理的职业计划等。
  
  3.4 应用方法和技术手段把学习障碍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组织、阅读、书写和记忆困难等学习障碍,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记忆术,使用图解形式组织教学和布置作业、配专人负责抄写。一些技术手段也可以用于辅助学习,例如计算器、拼写检查软件、文字处理系统、磁带、录像等,把教材转化为声音的软件、语音版书籍等。
  
  4 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4.1 缺乏一致的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能力剖面图
  迄今为止,研究者还不能得到一致的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能力剖面。有人发现,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言语智商高于操作智商,有人的结论却正好相反。还有人发现,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之间的差异与超常儿童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缺乏一致的能力剖面图造成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鉴别缺乏可靠的标准,研究者常使用描述和直觉来鉴别这类儿童。目前,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能力剖面图主要通过分析成套心理测验中分测验得分的高低来获得。有的研究者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一项测验如果要用于教育分类,那么它的可靠性系数一般要达到0.90或者更高,而单个分测验并没有这么高的可靠性系数。研究者建议,要得到在临床上有诊断意义的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能力剖面图,必须首先通过客观标准鉴别出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然后对这一群体开展大量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用独立的标准来审查这类儿童心理测验的结果从而得到能力剖面图。
  
  4.2 对鉴别方法的争议
  对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鉴别方法也存在着争议。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的研究者反对通过检验智力分测验得分的差异是否显著来鉴别学习障碍超常儿童。两个分测验之间差异显著,只能说明这种差异可能是真的,但并不说明这种差异在鉴别学习障碍超常儿童时是有用的。分测验之间得分不平衡可能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有研究者测量了2200个儿童,有42.7%的人至少有一个分测验得分显著低于平均分。另外,还有的研究者发现,高能力的学生智力分测验的相关小,低能力的学生智力分测验的相关大。比较分测验的得分差异是否显著这种方法更容易把高能力儿童鉴别为学习障碍超常儿童。
  (2)是否为了鉴别学习障碍超常儿童而降低选拔超常儿童的智商标准也是一争议热点。鉴于某些学习障碍会影响智商得分,不少研究者认为,超常儿童的截取分数应该为了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鉴别而向下调整。另一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截取分数下降会造成对学习障碍超常儿童鉴别的扩大化,他们提倡保守的标准,即智商高于130分,而学业成绩低于85分。
  (3)有的研究者对智商和学业成绩之间差异超过临界值的鉴别标准提出批评。主要有三个理由:①两种不同类型测量之间差异的可靠性低,尤其是智商和学业成绩这种相关大的测验之间,它们得分差异的可靠性更低;②成绩和IQ之间不一致是有可能的,智商测验只能解释25%的学业成绩;③学习障碍会破坏认知加工能力和知识获得,智商和学业成绩都可能会受到学习障碍影响,因此比较成绩和智商之间的差异没有意义。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对于超常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解,如认为天才是全才,学习障碍不可能与超常能力共存等。然而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澳大利亚神经生理科学家米切尔和斯奈德借助核磁共振设备对部分天才人物的大脑活动进行观测后发现,天才人物的感官对外来信息的反应以及处理速度非常惊人。天才人物加工视觉图像的信息只需要1/4秒。正常人如果用这么短的时间处理信息,会迅速遗忘其中的大部分,留下的只是对事物的笼统印象,而天才人物却可以牢牢记住所有的细节。他们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常用的资源只占脑容量的1/10。天才人物之所以成为天才,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资源开发得比常人多,实际上,天才人物大脑中被开发的资源比常人还要少。天才人物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这方面能力的脑区被隔离起来。大脑中被隔离的区域发育得格外发达,使他们在这方面具备了非同一般的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天才们一般都表现得很普通,甚至低于常人。民众对于天才的误解会使人们注意不到超常儿童某一方面的障碍,同时学习障碍儿童也很少有机会来证明他们在某些方面有超常能力,这很不利于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鉴别和教育。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普通教师、家长和特殊教育者进行有关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培训,使之具有双重特殊的意识,了解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特征和需要,掌握支持和帮助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一些技能。超常儿童的教育者和学习障碍的教育者之间需要加强交流,提高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研究水平,并且在鉴别学习障碍超常儿童时,这两类特殊教育者要同时参与其中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此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为那些障碍儿童以及学业不良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索自身的潜力,展示自己天才的一面。尤其要强调的一点是,当这些有障碍的儿童在考试或作业中表现出高才能时,要重视这种表现,不能轻描淡写地认为只是一次例外。虽然学习障碍超常儿童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是,他们的教育也同样不能被忽视。与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特征和鉴别研究相比较,目前对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干预研究还不成熟。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超常能力,同时改善他们的缺陷,是研究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许多研究者尝试针对不同种类的学习障碍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针对多动症超常儿童的干预和针对有空间优势的学习障碍儿童的干预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校 杨希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