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人格倾向的关系

作者:谷传华 周宗奎 王 菲



信、问题解决特质、出众性、坚毅进取性、交往能力、主动尽责性)与艾森克个性问卷的3个个性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性和精神质性)进行相关分析,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显然,社会创造性总分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创造性总分及其内部各维度与内外向均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由于内外向得分越高,越外向,因而本结果意味着,儿童越内向,其精神质、神经质特点越明显,他们的社会创造性就可能越低。
  由于各个个性维度之间,尤其是精神质与神经质之间相关显著(r=0.49,p<0.001),因而控制另外两个维度以后,对第3个维度与社会创造性倾向进行偏相关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在控制另外两个维度的影响之后,儿童社会创造性总分及其内部各维度与精神质、内外向的偏相关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类似,尤其是与内外向得分仍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在排除了精神质与内外向的影响之后,社会创造性总分及威信、出众性、坚毅进取性、交往能力与神经质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再显著。
  
  3.2 小学儿童人格倾向对社会创造性倾向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各种人格倾向对其社会创造性的预测作用或相对影响,在上述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社会创造性倾向为因变量,以相应的人格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StcpwiseRegression Analysis)(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内外向对社会创造性总分及社会创造性的各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另一方面,精神质可以负向预测问题解决特质、出众性、坚毅进取性、主动尽责性和社会创造’性总分。这说明,外向性较高的儿童有较高的社会创造性,而精神质得分高的儿童社会创造性较低。
  
  3.3 不同创造性水平的儿童人格倾向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会创造性与人格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年级为单位将社会创造性总分标准化,并据此把儿童分为三类:高社会创造性者(z>1)、一般社会创造性者(-1≤z≤1)与低社会创造性者(z<-1),三类儿童人数分别为67,280,63。根据偏相关分析结果,分别考察三者在精神质和内外向两个人格维度上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表明,三类儿童的精神质和内外向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精神质F(2,407)=4.76,P<0,01;内外向F(2,407)=21.87,P<0.001]。多重比较结果(Post Hoc Tests)进一步显示,低社会创造性儿童的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高社会创造性儿童和一般儿童(平均数差异及其显著性分别为:Mean Difference=1.29,P<0.01;社会创造性低者与一般儿童Mean Difference=0.87,P<0.05),高社会创造性的儿童和一般儿童在内外向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低创造性儿童(平均数差异及其显著性分别为:Mean Difference=3.82,P<0.001;Mean Dif-ference=2.70,P<0.001),而且,高社会创造性儿童显著高于一般儿童(Mean Difference=1.11,P<0.05),而高社会创造性的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精神质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社会创造性低的儿童精神质倾向较高,更为内向;相反,社会创造性高的儿童精神质倾向较弱,而且更为外向。
  
  4 讨论
  
  本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得分均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社会创造性倾向,而内外向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这意味着,要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社会创造性,需要降低儿童的精神质倾向,提高儿童的外向性。
  已有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Laura对创造性与“大五”人格因素关系的研究发现,外向性和对经验的开放性与创造力呈显著正相关;谷传华的历史测量学研究也显示,具有突出社会创造性的历史名人在其早年时期通常比较外向、合群,喜欢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创造性是个体在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学龄初期,同伴交往成为儿童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精神质比较突出的儿童由于攻击性较强,对人冷漠,充满敌意,不友好,更可能受到其他儿童的排斥或疏远,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相应地,其社会创造性也必然会受到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内向的儿童由于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较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相应较少。而且,在同伴交往中,内向和高精神质还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交地位。小学儿童攻击性方面的研究表明,精神质倾向较高的儿童更容易欺负别人,成为欺负者,而比较内向的儿童容易成为受欺负者。这种不良的同伴地位极大地妨碍了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使他们无法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外向的、精神质倾向较低的儿童相反,他们可能因其随和、友善、合群以及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高度热情、积极投入,而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其社会创造性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低社会创造性的儿童精神质倾向较高,更内向,而高社会创造性的儿童精神质得分较低,更外向。这突出地证明了精神质与外向性对社会创造性的深刻影响。另外,主动尽责性与神经质的显著负相关则提示我们,情绪稳定性也会影响儿童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尽责性,不稳定的情绪特征会使儿童疏于社会交往,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充分反映了社会创造性的领域特殊性。大量研究表明,在科学方面具有突出创造性的人常常比较内向,独立性强,不擅长人际交往;甚至有研究者指出,科学或艺术领域创造性高的人通常有精神质倾向。显然,这些研究结果可能反映了科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之于社会创造活动的不同之处,科学领域的问题客观上要求个体充分地、全身心地进行内向性的“沉思”,艺术活动则要求个体深刻体会内心强烈而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它们都要求个体勇于突破成规、独立而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因而容易形成内向、不合群的特点,甚至给人以冷漠、精神质的印象。与此相反,社会创造活动客观上要求个体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以适当、有效的方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儿童来说,也只有通过积极而丰富的社会活动,才有可能培养杰出的社会创造性,这必然会促进它们外向、随和或低精神质倾向的发展。
  本研究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外向性、低精神质可能是社会创造性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必要内涵。实际上,对于人格与创造性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包括创造性与人格相互独立论、创造性与人格密切相关论、创造性系统包含人格论。本研究认为,特定的人格品质应当是创造性系统中的基本要素,社会创造性也是如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探索一般的个性或人格倾向(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与社会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与高社会创造性联系最密切的人格倾向或人格要素,为构建综合的社会创造性系统提供依据。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人格或个性倾向,提高儿童的社会创造性,促进那些具有突出社会创造性的儿童的成长,在同伴交往和社会活动日益频繁的学龄初期,认识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5 结论
  
  (1)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总分及问题解决特质、出众性、坚毅进取性、主动尽责性与精神质,主动尽责性与神经质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社会创造性倾向总分及各维度与内外向得分均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向或外向水平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精神质则显著地负向预测社会创造性倾向;
  (2)低社会创造性的儿童精神质倾向较高,更内向,高社会创造性儿童相反。提高儿童的社会创造性,需要降低其精神质倾向而提高其外向水平。
  
  (责任编校:刘在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