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犯罪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的相关研究

作者:郑建君 杨继平



  摘要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特点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37名犯罪青少年和139名普通青少年接受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的问卷调查。结果:( 1)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归因风格的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 (2 )在应对风格的比较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 、理智-合理化策略、行为-生理策略、否认-压抑策略五个因子上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 性差异。结论:犯罪青少年在归因风格上倾向于外在性、不稳定性、局部性和不可控性。犯 罪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及其内部各因子间具有显著相关,且“内外在性”和“局部整 体性”两个因子能够有效预测其应对风格。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 调查研究 犯罪青少年 归因风格 应对风格
  分类号 G765
  
  1 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是我国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1],意指个体在遗 传和环境 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 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 要有内在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其中内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人格、习惯性认知、归因方 式、应对风格、自我概念和健康信念等[2]。已有研究表明[3],青少年阶 段作为个 体成长过程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健康状况与青少年面对各类应激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风格 关系非常密切。在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心理学思想背景下,“教育部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重大课 题攻关项目”课题组对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因素之一“应对风格”进行了新的界 定与诠释,认为应对风格是个体身上较为稳定的、独特的应付应激环境和应激事件的 策略、方式和方法。此外,应对风格的类型还会受到个体对事件认知评价的影响,其中包括 认知评价过程中的归因风格[4][5]。因此,我们认为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对其应对 风格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归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个体在面对事件时的应对风 格。
  同时,犯罪青少年问题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青少年发展研究热点,已有学者从社会、家 庭、文化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近年来,也有学者以心理学为研究取向,从人格 、心理适应、情绪智力、亲子依恋等方面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6][7][8][9][10]。纵观国内已有研究,多从负向方面探讨犯罪青少年的心 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而缺少 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的分析。本研究着重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 心理 因素,从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二者的关系入手探讨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期为今后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犯罪青少年的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等工作提供有力的实 证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研究选取山西省少管所服刑少年犯137人作为研究组,全部为男性,年龄在14-21岁之间,平 均年龄为17.02岁。同时,从山西省不同地区的4所普通中学选取139名男性普通青少年作为参照组,年*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03JZD0029攻关项目的资助。
  **?郑建君,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E-mail:iam1979619king@263.net。 龄在14-2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91岁。由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在归因与应对等心理特征上具有 一定的自然成熟度差异,为此我们对两组被试的年龄数据进行了统 计学比较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
  
  2.2 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编写的《青少年心理调 查表》中关于“归因风格”和“应对风格”的两个分量表[11]。其中,“归因 风格”分量表 为4个维度,共计16个正式项目;“应对风格”分量表为7个维度,共计40个正式项目。两个 分量表均采用4级记分的方式由被试匿名作答。
  
  2.3 方法
  研究以团体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要求被试仔细阅读量表中所列项目,依据指导语完成整个 调查。在调查前,首先根据课题要求对3名主试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和施测时间,并对可 能出现的与问卷有关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对各被试群体进行集体实测。问卷收回后对 所收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根据要求剔除无效问卷,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组与对照组归因风格的结果比较
  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的归因风格比较显示,在归因风格的4个因子上均存在极 其显著差异(见表1)。犯罪青少年较普通青少年更倾向于外部的、不稳 定的归因风格;而对照组的普通青少年在归因风格上则更倾向于可控的、整体的归因风格。
  
  
  3.2 研究组与对照组应对风格的比较
  在应对风格的比较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注重 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否认-压抑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行为—生 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对照组的普通青少年在面对问题时,比起研究组会采 取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解 决策略,且在精神压力下倾向于采用理智和合理化的方式处理问题;而研究组的犯罪青少年 在应激条件下则多倾向于过度宣泄或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同时,犯罪青少年更习惯于采用 否认和压抑的方式面对苦恼,一旦这种苦恼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用身体活动的方式来减轻 。
  
  
  3.3 犯罪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
  表3的数据表明,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在总体上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其中,应对风格中“注 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与归因风格的各因子呈非常显著正相 关(只有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与归因风格的稳定—不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理智-合 理化策略”、“行为-生理策略”两个因子与归因风格中的“内外性”和“局 部整体性”两个因子均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其中“行为-生理策略”与归因风格中的 “稳定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和“可控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而“理智-合理化策 略”则只与归因风格中的 “稳定性”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否认-压抑策略”与“内外性”因子呈非常显著正 相关 ,与“稳定性”和“可控性”两个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躲避和求助策略”与归因风格 各 因子相关不显著,而“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则与归因风格中“内在—外在性”之外 的三个因子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3.4 犯罪青少年应对风格及其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应对风格为因变量,以归因风格的四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 现只有“内在—外在性”和“局部—整体性”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 验中(见表4),决定系数为0.341,结果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F=23.035; P=0.000)。
  
  
  4 讨论
  
  本研究对犯罪青少年的归因风格研究显示,研究组青少年在归因风格上呈现出外在性、不稳 定性、局部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该类特征的归因风格使得问题青少年在面对负性事件时, 更易做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归因结果,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与行为。虽然这一结果并不能说 明何种归因风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为有利[12],但从研究组的实际分析,其结 果与Esle a的研究结果仍具有一致性[13],即归因方式与青少年的某些问题行为关系密切。 而对负性 事件做出外在、不稳定和局部的归因,并给予不可控的认知评价,也会通过降低个体的自我 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并对其心理健康状态有所影响[14]。同时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15],面 对负性事件将其归因于外在情境的心理行为也是犯罪青少年比普通青少年更具敌意归因偏见 和攻击反应行为的原因之一。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认为,加强对犯罪青少年归因方式的矫正与 教育,不但有利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改正,更对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和促进作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