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唤醒教育:职高学生成材的新起点

作者:崔志武



  唤醒教育:职高学生成材的新起点/崔志武3.3 典型引导
  主要是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我们把开展系列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安排上打破常规,有些活动可以走进课堂,目的在于加大寓教于乐的氛围,做到先乐后学。每学期不仅有详细计划,每个年段还有不同层次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新生入学后的品行及安全教育活动,除集中开展军训外,还集中开展了品行规范条例等各项制度的讨论学习比赛活动、学做演讲比赛活动,在后来开展的画展比赛和文艺汇演小品等节目中进行宣传教育。我们对每周的升旗仪式和班会等常规活动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周密安排。对上级安排的活动内容做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打折扣地抓好落实。对学校组织的大型特色活动,做到精心设计,起到了最大限度的教育效果。对社团活动,学校给予大力扶持,并选派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认真的指导。现在每班每天都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活动,每周学校都有小活动,每月都至少开展1次以上的大型活动。并且对每次、每项活动都进行认真的总结,大力表扬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1/3的学生已成为各项活动、各个方面的典型,很好地引导了全校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由于教师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抓好各项活动,使学生们更加亲近教师、尊敬教师、热爱学校,为留住学生、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3.4 激励改正
  我校坚持对学生进行品行记录制度,用品行积分激励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并把这步措施作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因为我们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其改正。在这里我们不仅对品行条例及积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还周密地安排部署监督记录工作,确保了记录的准确性。执行此事的工作量大,难度高,我校由政教处牵头抓此项措施的实施。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记录,政教处从早到晚,从课堂到课间及就餐、就寝、起床都安排专人监督记载。大部分工作都由学生会值周干部负责,课堂中由科任教师填写记载,每天晚汇总后交政教处。周周进行认真总结,对品行较差积分超过60分以上的学生,政教处要给予其警告处分,并通知家长来校写出担保书,再严重的就通知家长领回家里反省,很少有学生会犯如此严重的错误。对品行表现突出的、积分较高的,学校通报表扬。同时,学校允许用品行突出的积分来冲减表现较差的积分,这样大大地缓解和防止了一些矛盾的激化,给许多想悬崖勒马的学生留有了机会,很好地挽救了一些“边缘”学生。
  3.5 设计目标
  主要为不同志向的学生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从而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把重新找回来的信心及时升华为信念,用信念引领追求。
  一是我们本着用好用足对口升学政策的原则,为对口升学班配备了精干的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强化教学管理,快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那些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都以良好的成绩升入大学。2006年高考,学校对口升学的8个专业中,有7个专业的考生成绩排进地区前列。很好地满足了那部分要对口升学的学生的愿望。
  二是我们广开渠道,开展联合办学和订单培训,为想尽早参加工作的学生搭建了“就业金桥”。目前,学校已与北京、上海、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哈尔滨等地的部分院校和企业都签有联合办学和订单培训协议,愿意早就业的可直接到订单培训的企业就业,愿意上联合办学学院学习的可高起点就业。使我校的“升学有保障,就业高起点”的现实承诺成为了学生奋斗的目标。
  我们按上述方针,在学生管理中体会最深的两个字就是必须做到“细”和“实”。“细”就是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搞好调查研究,详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研究制定预案,做到未来水先叠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实”就是要组织得力部门一抓到底,不打折扣。不仅要落实上级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4 唤醒教育的初步成效
  
  唤醒教育的实施消除了大批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重新再来”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现在许多学生不盼放假,不愿离开老师,不愿离开校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相处,目前还没有出现聚众斗殴事件和其它安全事故。生源逐年增加,三年扩大三倍,目前在校学生1109人。同时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许多家长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送到职业高中上学,而且还积极动员亲属的孩子来上学,2007年春、秋两季招生580人,改变了社会一度“冷眼”看职校的局面。另外,我校的这些成绩激发了政府领导抓好职教事业的信心,为了满足群众需求,政府加大了建设多功能职教中心的决心。2006年舒兰市政府已完成了舒兰市职教中心建设工程前的资金筹措和招投标等一切准备工作,2007年春季动工,年末将接受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验收。预计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这些成绩激励我们将唤醒教育推向深入。
  (责任编校:张彩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