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威廉斯综合症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作者:高 健 刘云艳



  3.2.1 面部加工
  早期研究发现,WS的人脸加工方式与正常人不同,正常人采用结构或整体加工,而WS使用特征或部分加工[5]。最近Tager-Flusberg等(2003)以WS青少年和成人实验组,以正常青少年和成人为对照组,采用整体-部分范例研究发现,WS被试总体的表现较差,但两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均有相似的表现,即他们在正立面部中整体脸测试上的表现均优于在部分分隔测试上的表现。但在倒立面部条件下测试情况并非如此。可见,只有在正立条件下,整体脸的优势才为WS和正常人一样以整体方式编码和识别面部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先前WS面部加工异常的观点[6]
  3.2.2 面部表情及副语言情绪识别
  Tager-Flusberg等(1998)以WS成人为被试,以PWS成人为对照组,通过眼部任务测试,结果表明,WS成人的表现明显优于PWS成人,而且,有一半的WS被试对任务的完成达到正常被试水平。这个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结论成为WS心理理论社会知觉能力过剩的证据[16]。Tager-Flusberg和Sullivan(2000)在验证双成分认知模型的实验中设计了一项关于心理理论社会知觉能力即面部基本表情(恐惧、愉快、愤怒、悲伤)识别的实验,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WS儿童在识别、匹配四种基本面部表情中并未有较好的表现,这就否定了先前的研究结论[12]。Gagliardi等(2003)使用AFECT(animated facial expression comprehension test)发现,与实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发展儿童相比,WS儿童表现较差,而与实际年龄较小但心理年龄相同的的正常发展儿童相比,几乎没有差别[17]。Skwerer等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以WS青少年及成人为实验组,以年龄、智商、语言相匹配的学习(智力)障碍者以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被试为控制组,设计修订的眼部任务和动态面部展示中情绪匹配任务,在两项实验中,WS被试的表现明显差于正常被试,但与精确匹配的智障被试相比,没有明显差别[18]。在DANVAS(Diagnostic Analysis of Nonverbal Accuracy Scale)面部和副语言的分测验(量表)中,WS被试与智障被试也是均明显不如正常组(特别是在负性情绪方面)[19]
  可见,WS儿童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中面部加工在一定条件下相对较好,但面部表情以及语音表情的识别方面存在缺陷或者说不存在相对过剩。
  3.3 生理机制的研究
  3.3.1 基因机理
  WS是一种先天性基因病,对其社会认知表型的研究根本上要探究其相应的基因型。虽然最近加拿大科学家发现WS儿童基因排序错乱,但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缺失基因的研究。Karmiloff-Smith等(1998)研究表明,有LIMKI脱落的WS患者没有出现相应的空间认知缺陷,否定了Franagiskakis等人LIMKI缺失导致WS视觉空间建构认知缺陷的结论[9]。Moris研究发现,WS的智力缺陷可能与GTF21基因有关[20]。Hagen等研究表明,WS认知功能障碍是由一系列基因引起,其中基因CYLN2杂合的脱落是一个主要原因[1]
  3.3.2 大脑神经机制
  参与对他人心理状态社会认知推理最基本的大脑区域是前额叶皮层,包括影响判断行为社会适宜性的眼窝前额皮层[21]。Baron-Cohen等首次使用眼部任务测查面部表情加工过程,在功能映像研究中发现,在包含面部表情和其他心理状态识别以及生理或有意动作感知的任务中,杏仁核单独被激活[22]。在使用标准面部表情的研究中,Wang等(2004)发现杏仁核活动减少,从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23]
  威廉斯综合症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高 健 刘云艳Meyer-Lindenberg等首次做了一项关于WS面部表情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他以WS成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面部任务和场景任务,同样使用功能映像技术发现,与正常的对照组相比,WS在面部任务(恐惧表情)中杏仁核活动减少,在恐惧场景任务中杏仁核活动增强,与杏仁核相联系的前额区活动和相互作用异常,特别是眼窝前额皮层异常[24]
  当前,针对WS认知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对应脱落基因以及大脑神经区域的异常活动进行的,专门针对WS儿童心理理论机制的研究虽有对社会知觉成分的涉及,但还很薄弱。
  
  4 研究展望
  
  近十几年来关于WS的研究激增,在WS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索。WS研究的权威Tager-Flusberg主持了一项从1995-2011长达16年关于WS社会认知的研究工程,其中WS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25]。以Tager-Flusberg为首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展开论证:面部识别中整体表征,声音识别,社会心理状态信息的面部归因,心理状态信息的声韵学归因,认人与心理状态信息动态即时社会刺激的归因,生理、行为(非认知)水平上表达对动态应急条件下的情感及同情等。虽然其中一些(如面部加工)已有了比较一致的定论,声韵学归因、表达同情仍在进一步研究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项研究中,WS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将会在这些方面以及模型的建构、任务的设计,特别是生理机制、语言机理等方面深入开展。
  虽然关于WS及其心理理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但不管是致病基因、发病机率的研究,还是其心理理论内部各成分及其神经认知机制的研究,都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相对立的结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由于元分析是综合已有的发现为目的,对同类单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方法,所以,它能对各个研究结果的效应量进行标准化测量,防止研究结论的偏倚,增强统计功效、论证强度、评价力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提出新的假设等[26]。因此,未来对WS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中,元分析技术会越来越受重视。另外,目前关于WS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以外部对立立场把WS儿童与正常儿童或者其他发展缺陷儿童做对比研究,而且大都是集中在实验室理论层面上的研究。现今教育领域存在着回归主流、全纳教育的呼声,WS儿童的研究中已有研究者考虑到对WS儿童的人性化尊重,在研究术语的使用上避免使用含有歧视性的用语[27]。此后的研究可能较多地以内部视角做WS儿童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WS儿童个体的追踪研究。同时更多地与教育干预相结合,贴近WS儿童的真实生活的教育叙事研究也可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教育心理干预的介入,WS综合症儿童作为一种特殊儿童,其心理理论的研究不仅对其本身的教育特别是智力的补偿教育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自闭症、PWS、唐氏综合症等的特殊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外对WS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迅速增加,但国内特别是大陆对此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即使按目前最低的1/50000的发病率计算,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WS儿童也不少于万人。所以,在中国WS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心理理论的研究面临巨大潜力。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