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的特点研究

作者:朱 丹 易 红 鲁志敏



  摘要 采用学业求助问卷对188名留守儿童与20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求助行为与求助对象上差异显著;农村留守儿童在执行性求助行为方面性别主效应显著,在回避性求助行为方面性别与年级交互效应显著。寄养儿童回避性求助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养儿童。
  关键词 初中生 留守儿童 学业求助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类特殊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大约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2],他们留守在家,缺乏父母的照顾,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他们的学习、健康、品德、安全问题逐渐凸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虽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不会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影响其成绩,但更多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自我效能感下降,易产生无能感且不愿向家人或老师求助[3][4],从而直接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事实上,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选择离开子女外出打工,大都是希望能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与生活条件。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研究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探讨。
  学业求助主要是指发生于学校情境中(不包括考试或测验时),以学生口头发问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师或同学为求助对象的针对学习的求助行为[5]。目前对学业求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两方面[6],求助态度主要包括:对求助益处的理解与对求助代价的认识。求助行为根据求助目的和求助的量来划分为两类或三类,前者主要包括适应性求助与回避性求助,后者实际上是进一步细分,主要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与回避性求助。工具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一些信息,期望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帮助者询问正确的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回避性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学业求助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也是一种应付困难的策略,它比盲目放弃更有利,比消极等待更适应,比无为坚持更有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湖南省宁乡县两所中学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抽取留守儿童与非留儿童共450名,回收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86%,其中留守儿童188名,非留守儿童209名。根据留守儿童定义,将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时间半年以上的儿童划分为留守儿童。
  2.2 研究工具
  学业求助问卷:由唐芳贵2003年编制[7],包括学业求助态度与求助行为两大部分,求助态度分为“求助益处”,“求助代价”(老师)与“求助代价”(同学)三个维度,共13道题;求助行为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与“回避性求助”三个维度,共16道题。对该量表各部分进行修订与验证,其中,求助态度问卷三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a分别为:*?朱丹,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E-mail:simpledan1977@163.com。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的特点研究/朱 丹 易 红 鲁志敏0.759、0.774、0.766;求助行为问卷三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a分别为0.783、0.744、0.701。所有问卷均采用利克特五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赞成,5表示完全赞成。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求助差异
  用均数差异检验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求助态度与求助行为,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求助态度与学业求助行为上与非留守儿童均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业求助态度各维度上,留守儿童均低于非留守儿童,但每个维度均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学业求助行为三维度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积极的求助行为上(工具性求助)留守儿童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消极的求助行为上(执行性求助与回避性求助)留守儿童行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1。
  
  3.2 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求助对象的差异
  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求助对象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求助对象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χ2=27.06 (P<0.000)。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更趋向于选择向同学求助,其次是独立思考,较少选择老师及家长;而非留守儿童更多选择向老师与同学求助,不求助的比例最少。 如表2。
  3.3 初中留守儿童年级、性别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分别以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为自变量,以学业求助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执行性求助上性别主效应显著,如表3。进一步分析表明,女生的执行性求助行为(2.992±0.824)显著高于男生(2.627±0.776),这个结果与马莲等的研究相反[8]。在回避性求助维度上,性别与年级主效应不明显,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图1)表明,一年级男生回避性求助显著高于女生,三年级女生回避性求助行为显著高于男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女生回避性求助行为越来越多,变化非常明显;而男生总的变化趋势比较和缓,初二男生比初一与初三男生略多地选择回避性求助。
  
  在求助态度各维度与工具性求助行为方面没有发现年级、性别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
  3.4 初中留守儿童养育方式、留守时间与学业求助的关系
  对在四种养育方式 (父亲或母亲一方养育、寄养、隔代养育及独立生活)生活下的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养育方式对回避性求助行为有显著影响(F=2.774,P=0.040)。进一步分析表明:寄养儿童与其他三种养育方式儿童在回避性求助行为上差异显著(P<0.01),寄养儿童更多地采取回避性求助行为;独立生活儿童得分虽然高于父母一方养育与隔代养育儿童,但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独立生活儿童其实还是有亲人(祖辈或其他亲威)在不远处照应着。本研究没有发现养育方式在其他求助行为与求助态度维度上的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留守时间越长,儿童越倾向于选择消极的求助方式:留守时间4年或以上的儿童比4年以下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回避性求助和执行性求助,但差异不显著(F回避性求助=1.181,P=0.319;F执行性求助=0.112,P=0.903),对求助益处与求助代价的态度方面没有发现明显规律。
  
  4 讨论
  
  4.1 初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求助上的差异
  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当今农村,迫于经济压力或其它原因,父母往往一方外出打工或双方外出打工。父母的外出无疑剥夺了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与教育,直接导致他们学习行为方面受到极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业求助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
  首先表现在学业求助行为方面,留守儿童倾向于消极的学业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在遇到学业困难时喜欢直接向他人要结果或逃避问题不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很少思考或根本不去思考,而非留守儿童没有出现这种特点。学业求助行为是一种人际交往策略,留守儿童学业求助与非留守儿童的显著差异表明:一方面,留守儿童不具备这种策略,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不愿意进行人际交往。留守在家,儿童面临更多的困难,独自生活的儿童会感到孤独、无助,而寄养或隔代养育的儿童由于父母没有在身边,会感到寄人篱下,人际关系中变得敏感,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主动进行人际交往,这直接体现在学业求助行为方面的不主动、不积极。同时,失去了父母的管束,儿童可能会变得更放松,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也随之下降,体现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要么是抄答案,要么就是回避性求助。另外,父母的外出(尤其是双方都外出)导致儿童缺少亲子交往的经验,缺少与人打交道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在处理学习难题时他们更多的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如何通过有效人际交往获取真正的知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