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

作者:罗智波 熊茂湘 谭新莉



  摘要 残疾体弱学生接受平等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访谈法,对参加了体育保健课的高校残疾体弱学生与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进行比较,并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目的、项目以及阻碍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他们参与的最大目的是进行身体康复、增强体质;但是由于有限的时间、场地和项目以及自身的生理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 体育保健 残疾体弱 普通高校 心理健康
  分类号 G760
  
  1 问题的提出
  
  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5164万,占全国总人数的4.0%,占国际残疾人总数的10.3%[1]。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这个结果与1987年第一次残疾人调查相比,总量增加,比例也有所上升[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社会助残意识的增强,高校中残疾人人数逐渐上升。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中伤、病、残者占5.5%,体弱者占13.6%[3]。2001 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五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在国务院残工委和地方残工委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良好,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新进展,5年累计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人数为1.8万人,录取人数为1.6万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录取人数 4067人[4]。然而,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第十条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应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面对当前的这种状况,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高校针对肢残体弱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依据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合其机能水平和运动史进行全面的分析、衡量,划分健康组别,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达到《纲要》中确定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本文所调查残疾体弱学生为肢体残疾学生以及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体弱学生,旨在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帮助增进体力,恢复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矫正某些身体缺陷,同时帮助建立自信,使他们能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八所高校的教师及在校肢残体弱学生。通过向周围老师和同学了解,确定了在调查的近段时间没有重大情绪变化及严重疾病的肢残体弱学生为调查对象。
  实验组:选取开展体育保健课的湖南某两所大学的肢残和体弱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从湖南省普通高校中抽取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肢残和体弱学生。
  2.2 研究工具
  2.2.1 访谈提纲
  访谈对象为湖南省高校的教师、在校肢残和体弱学生,共119人。访谈包括各高校是否开设体育保健课、开设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参与效果、教师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的看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旨在了解湖南省各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2.2.2 《肢残和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调查》问卷
  在访谈的基础上,自编《肢残和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调查》问卷,对肢残和体弱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动机、锻炼时间、场所、运动项目、阻碍运动的因素进行调查。本研究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2份,回收率为 96% ,有效问卷184,有效率为92%;其中87份为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97份为无规律参加体育运动或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男生116人,女生68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肢残和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
  3.2 肢残和体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目的是人们通过活动达到的结果,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会有所不同[5]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运动的最大目的是进行身体康复、增强体质,其次是扩大社会交往和丰富课余生活,缓减压力。通过参与,获得运动乐趣,克服焦虑、恐惧,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两者没有太大出入,这也证明了肢残和体弱大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3.3 肢残和体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场所
  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体育课是肢残和体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体育场馆以及宿舍是他们锻炼的主要场所。接受访谈的93.3%肢残和体弱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不能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场地器材,仅有6.7%的学生表示他们所在的学校能够提供所需的场地与器材。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肢残和体弱学生除参与学校规定的体育课外,平常锻炼的时间远高于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在对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含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肢残和体弱学生的调查中,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学生占84.3%,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仅占13%。
  3.4 肢残和体弱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在被调查的肢残和体弱学生中,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如行动不便、怕别人笑话、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心理负担等;二是外部因素,或称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他人的态度、没有合适的锻炼场所与设备、缺少关怀与指导等,如表5。
  3.5 肢残和体弱学生参加体育保健课教学的主要项目
  通过调查可见,肢残和体弱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更加偏爱活动量不大、身体对抗较少的项目。按照学生偏爱程度排列为:羽毛球、太极拳、乒乓球、慢跑、健身、游泳,见图1。
  
  4 讨论与建议
  
  4.1 高校肢残和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分析
  保健课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难点。由于体育保健课面对的是肢残体弱的学生,他们不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其目的在于增进体力、帮助恢复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矫正某些身体缺陷,使他们改善生理状态,能够促进残疾人与社会的融洽,促使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体育保健课的健康功效有其自身的特色。
  
  但是,目前各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情况并不理想。本研究表明,影响残障体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由于肢残体弱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健全学生所使用的场地和锻炼设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伤害,不适合他们使用。第二,没有专门的活动时间。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由于课时的限制,这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非常不利于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对于没开设保健课的高校,肢残体弱学生跟班上课,生理上的特殊、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很难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更加限制了他们锻炼的时间。第三,长期以来,可供肢残和体弱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项目十分有限,太极拳、慢跑、棋类、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也说明目前符合肢残和体弱学生运动规律的体育项目研究和开发不够。第四,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从而影响到肢残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各高校指导这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师资极其匮乏,他们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正确的指导,影响了学生改善身体功能的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