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城市中学后进生生存状况管窥
作者:关 颖
关键词后进生 工读学校 专门学校 教师素质 学生主体性
分类号G765
1 问题的提出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就学生而言,对学校生活的适 应程度、人际氛围的优劣、教育者的排斥或接纳都对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在我国由开始较多地关注客观因素,如教育起点的公平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选择机会的平等等方面,逐渐扩展为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态度公正 、公平对待等问题[1]。如何认识和对待学校的后进生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有 学者从改变对学生评价标准的角度提出后进生的定义本质是教育歧视,后进生称呼应该取消 的观念[2],尽管我们努力接受“全纳教育”的理念、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但 在如今依然不能 不面对后进生存在的客观现实,不能不承认在学校的不利处境是造成他们社会化的重要障碍 。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校以不同的评价标准将学生认定为“尖子生”、“后进生”的 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后进生,有的称“差生”、有的称“学困生”、有的称“问题学生 ”, 通常是指那些“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形成障碍,暂时未能达到基 本要求而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3]”问题学生也包括在学校和社会上有违规违纪 甚至有违法行为的学生。我们 注意到,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成果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具有权威性量化资料做支撑的尚显 不足;从 客观上分析成因较多,对这些学生的主观感受的研究较少;缺少同伴群体对他们的认识、评 价 ,以及后进生与其他学生的对比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实证调查资料对后进生的学 校生存状况作一简单描述,不求全面,以期引起人们对此类学生的关注,认真思考如何为这 些处境不利的学生创造更好的适宜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让他们与大多数学生一样得到公 平对待以及特殊的帮助,进而减少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项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犯罪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读教育研 究”课题。该课题从2005年6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对 我国工读教育进行了广泛调查。本文采用的是工读学校在校生问卷和普通初中在校生问卷调 查数据。在问卷调查时,我国有工读学校67所(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分布在22个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考虑到工读学校的区域分布和不同发展状况,工读在校生问卷采取立意抽 样方法,确定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太原、深圳、武汉、长沙、沈阳、西安等城市10个 工读城市中学后进生生存状况管窥——来自工读学校的调查/关 颖 学校为抽样学校,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发放问卷1054份,回收率99% ,有效样本1053个。
普通初中在校生问卷是在抽中的工读学校所在地,各选择1所处于中等教育水平的普通中学 ,每所学校抽取100名学生(其中1所学校多于100),作为工读学生的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 007份 ,回收率99%,有效样本1004个。对调查资料使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工读学校与重点校“择优录取”相反,是“择劣录取”,招收的是那些不宜 在原校学习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普通中学里是比较典型的后进生。对工读学校的调 查表明,在我国不同地区,工读学校学生的入学条件不尽相同。在校生入校前“有犯罪行为 ”的占6.4%,“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占30%,“有一般不良行为的”占52.3%,“没有不 良行为,只是学习成绩差或有残障”的占10.1%,属于“普通正常学生”占1.2%。本文将 这些学生统称为“后进生”。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数后进生不适应普通学校教育
按照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环境差异,不同的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 水平上具有差异性。教育者要遵循因人施教原则,平等地对待有差异的个体,实行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和评价标准等的多样化。审视现今的教育,在学校统一的模式下,由 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以学习成绩论优劣的学生评价标 准使个别学生不适应学校主流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工读在校生在以前 的学校学习成绩普遍偏低。他们的学习状况是:自认为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上等”和“中 上等”的有3.5%和10.1%,“中等”和“中下等”的有21.1%和33.8%,而“根本跟不上 ”的达到31.6%。家长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原校学习跟不上”的高达55.2% 。下面这组数据,反映了工读学生在以前学校时对学习的心理感受(见表1)。
从总体上看,工读学生在以前的学校对学习的不良感受均在七成左右。也就是说,在现行的 “尖子生”处于教学活动中心的环境下,一些后进生被边缘化了,他们对学习的心理相容程 度很低,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
与此相联系,工读学生在以前的学校上学期间,有71.3%的人有过旷课逃学的经历,其中“ 经常有”和“偶尔有”的分别为36.6%和34.7%,而普通学校学生的这个比例只有1.5%和8 .5%。当问及他们旷课逃学的原因,与学习和学校有关的方面占了绝大多数(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与学习有关的(学习负担重、厌恶 学习)占32.2%;与老师有关的(老师处事不公、被老师挖苦、被老师体罚)占18%,与学 校有关的(犯错误怕受到处罚、被学校处分、被学校点名批评)占15.2%;与同学有关的( 和同学关系不好)占3%,共计占全部旷课逃学直接原因的68.2%。不可否认,有些问题是 学生本人造成的,但导致他们旷课逃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逃学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逃避学习压力以及学校人际环境的压力。
3.2 普通学生对后进生的宽容与排斥
同学与后进生的关系、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对学校生活的相融程度。在对普 通 学生的调查中,专门了解了他们对后进生在学校的处境的看法。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普通学 生心 目中对后进生的概念有较大的差异,从上课不守纪律、考试不及格、欺负同学、经常受老师 批 评,到旷课逃学、受学校处分、受公安机关处罚等等看法各不相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没有 对后进生作出 界定,只是学生的主观认识。总体上看,认为后进生与其他同学的处境有所不同的有41.3% ,在普通学生心目中,有64.3%的后进生得到同学或老师的特别关心和帮助;但后进生也有 被老师体罚或责骂、被同学嘲笑或看不起、被同学疏远的情况,分别是17.3%、19.2%、19 .7%;有24%的学生认为后进生在班里“很不快乐”。
当我们进一步以后进生的行为为标准划分三种不同情况,即“只是学习跟不上,但没有什么 不良行为”、“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由于严重不良行为受到公安机关处理”, 比较普通学校学生对不同情况后进生的态度时,则显示出较大的差异(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