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小老板雨夜追客人
1997年3月,年仅33岁的王宝庆从南京一家企业下岗了。"因为比较年轻,当时没一点失落感。"王宝庆回忆说,"只要有双手,就不怕没饭吃。"
但下岗后的王宝庆虽然干过不少行当,吃了不少苦,却没有多大收益。
1998年4月,雨花路一家小旅馆对外承包。因为此前承包该旅馆的人都没经营好,直到竞标报名结束,报名者也只有王宝庆一人,她顺利拿到该旅馆的承包经营权。
为迅速扭亏为盈,王宝庆对市内一些小旅馆调查后认为,小旅馆要想经营成功,必须做到价廉、卫生、安全。为此,她将旅馆的房价下调了10%;床上用品天天更换消毒;每天24小时安排员工值班,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生意能不能做上去,最关键的还是客源。她每天都要带领几名员工,到车站、码头发放广告,招揽客人。有一天傍晚,王宝庆用三轮车从雨花台车站拉回3位客人,交给服务员安排后,自己又返回车站继续揽客。可等她第二次拉回客人时,发现先前拉回来的3位客人,因要求在所开房间里免费搭一张简易床被拒绝,已另寻它处。
"我当时一听就急了。得罪一个客人,说不定就要得罪一批,因为他们会四处宣传啊。"王宝庆说,"我顾不上外面天黑正下着大雨,拿了两把伞就冲了出去。终于在公交车站把他们追了回来。当晚,不但免费给他们加了一张床,还一人送了一碗鸡蛋面。从此,这3人只要来南京,肯定会住我的旅馆。有时,他们还会介绍其他客人来。"
这年底,王宝庆的小旅馆盈利近10万元。
四处借贷"拼一把",办起大旅馆
一心想当"大老板"的王宝庆对此并没有满足。1999年7月,她通过广告得知,雨花路有一幢2000平方米的毛坯楼房要对外招租。实地考察后,她认为,这里地处城南交通枢纽,客流量大;而且周围都是一些不上档次的小旅馆,很难吸引收入高一点的客人。如果在这里开个上点档次的宾馆,生意一定不错。
为了筹集资金,王宝庆不顾亲友劝阻,将经营刚上路子的小旅馆转包后,用所有家产做抵押,到银行贷款50万元,同时四处找人借贷,最终凑足了近百万经营承包款。
"当时,亲友们都说我疯了。一下子背上这么多债,弄不好,这一辈子就完了。但这是个机会,错过就没了,我要拼一把。"王宝庆说,她又花钱聘请了有经验的行家,组成招租"顾问团",帮她出谋划策。
可该处房产的主管单位,却始终怀疑王宝庆的能力。她就连续半个月,天天冒着高温来到该单位,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宣传她的承包计划。嗓子哑了,就吃片润喉片继续讲。经常说着说着,汗水和着泪水就流了下来......
王宝庆的执著精神终于打动了这家单位,同意了她的承包请求。一年后,她在此经营的玉光宾馆利润突破100万元。随后,她又大胆贷款,将夫子庙一处2000平方米的房产买下。次年,该处房产大幅升值,她将其中的1000平方米出售给一家公司,收回了当初的全部购房成本;另外1000平方米,又注册成立福玉宾馆。如今,这两处宾馆每年都能给她带来上百万元的利润。
擦干眼泪后,又铆足劲继续干
"下岗创业以来,不知吃了多少苦。"王宝庆说,"有时挺不住了,就一个人偷偷地大哭一场。但每次哭过后,又铆足劲继续干。"
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宾馆行业相当不景气。面对日渐减少的客源,王宝庆一边流泪一边想办法。
为了吸引客源,王宝庆除了设法提高服务质量,还在宾馆门前摆放绿豆汤免费供路人饮用,并对宾馆进行消毒公示。同时,她还聘请医生坐堂,对住宿的客人进行体温检查,并由其本人亲自监督登记。很快,客源渐渐得到恢复。
当时,秦淮区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的宾馆进行检查,一大批不合格的宾馆被暂时关闭。而王宝庆经营的宾馆因为搞得好,成为"非典"期间秦淮区内唯一一家被允许继续营业的个体宾馆。
"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王宝庆说。为了回报社会,在她宾馆工作的80多名员工全是下岗工人、残疾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她还经常向红十字会、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家庭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