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声  文章千古好




  一日早朝,太上老君叶班奏道:"启禀玉帝,口洞宾在凡问已经度得3600夫俗子成仙,这不仅在八仙中算是成就最大的一个,就是在上界天神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微臣以为,当年凶飞剑斩黄龙而受到的处罚,也该取消了。"

  吕洞宾的成就实在让玉皇大帝大吃一惊。身为天帝,号称万仙之王的玉皇大帝当然知道度人的艰难。一个神仙一辈子能度三五个人成仙便不算少。绝大多数神仙一辈子也就度那么一到两个人。当了一辈子神仙也未能将一个凡人超度成仙者也不乏其人。这好比是凡夫俗子们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却没教出一个像样的学生,当了一辈子郎中,做了一辈子木匠却没带出一个像样的徒弟来的道理是一样的。能够度3600A成仙实在是绝无仅有啊。

  因此,太上老君活音刚落玉皇大帝不仅立即"准奏!"且当即传旨:"宣吕洞宾上天进见!"

  根据吕洞宾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应该将功补过地取消先前对于吕洞宾的处罚,而且应当收回关二于吕洞宾终生不能任天官的旨意。这些年来,吕洞宾虽然身为天仙,却一直在凡间充当地仙的角色,也真难为他。只是,没有人奏本,玉皇大帝也不便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好在吕洞宾返回天庭后,每天都可以见面,采取什么方式取消其终生不准出任天官的旨意,到时再另想办法。

  出乎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意料的是,吕洞宾应召上天后,虽然从心里对玉皇大帝取消了对他的处罚表示谢恩,却坚决不肯上天为神。吕洞宾说他修炼的第一天起就下定了决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修成

  果2日起,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日标:"必须度尽天众生,方愿升为天神。"现在虽然已经度夫俗子,离"度尽天下众生"的目标却相距甚远。为表示其重返人间的决心,吕洞宾当即赋诗一首:

  举世算无心可契,谁人更与道相参?寸犹来到甘谈尺,一尚难明强说三;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太上老君心里也明白,所谓"度尽天下众生"是不可能的,但自己身为道祖,不便挫伤弟子们的积极性,更不能当着玉皇大帝和天庭百官面劝吕洞宾放弃"度尽天下众生"的宏愿。但太上二老君觉得自己还是有责任提醒他三思而后行:"吕洞宾你可知,一时的宏愿好发,长期的实践极难的道理?"吕洞宾说,这几百年来的实践已经使他明白了度人有多难,更知道"度尽天下众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目的有三:一是要让自己放弃回天庭做天仙的想头,一心一意在凡问度人;二是要让凡夫俗子们明白,只要他们不放弃努力成神成仙的希望是永远存在的。凶为一直有神仙呆在凡间关照他们;三是要为广大神仙们做个榜样,使大家永远记住做神仙的责任。

  吕洞宾认为神仙的主要责任便是为凡夫俗子们着想,便是超度凡人,放弃了这种责任哪怕当了一万年天仙也只能是泥巴菩萨一尊。反之,哪怕你仅仅是一尊泥巴菩萨,一日神仙也没当过,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天神。

  太上老君说,你能这样想实在是全体天神的骄傲。更是我们道家的荣耀。只是,这样一来也许你便永远失去了出任天官的机会。吕洞宾说,凡问有一句话叫做"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弟子只要认真做好超度凡夫俗子这篇大文章,再问或写点诗词歌赋之类的小文章,普天下的老百姓会记得我吕洞宾的。

  吕洞宾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凡间,继续超度凡夫俗子。并于白牡丹十八岁那年如约前往,超度已改名为花牡丹的白牡丹。尽管由于重新投胎转世后的白牡丹对上一辈子的事一点也不记得,而闹了许多误会和笑话,吕洞宾再一次上演了一曲"三戏白牡丹"之后,终于将白牡丹度上了天庭,恢复了她月宫之神的原职。

  众天仙指着双双步入南天门的吕洞宾和月里嫦娥开玩笑地说:"这曲'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真不知要唱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啊?"

  "你们不要背后说三道四地好不好?"敖广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不阴不阳地来了一句,"小心有人又要说你们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啊。"

  千百年来,吕洞宾始终不谕地在认认真真地做两件事--治病、度人。也可以说是在做同一件事--治病。即治身体上的疾病,又治心理上的疾病。由于他的多才多艺,也由于他既有酒仙、剑仙的美誉,又有色仙、风流道仙等"雅誉",使他成了一个充满人情昧儿的神仙,且因此而深受老百姓们的喜爱(从这一点上说,吕洞宾也是中国神仙谱中惟一的一位呵以与西方正神相媲美的人物--以宙斯为首的希腊正神们,在两性关系方面的风流轶事,多得难以计数)。

  在中国老百姓所信仰的神灵中,与老百姓的距离最近的有三个:一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二是愿度尽天下众生的吕洞宾;三是生前便以"忠义无双士"著称的关公(关云长)。吕洞宾之所以被老百姓公认为与他们距离最近的三位神灵之一,之所以能够被老百姓尊为"愿力宏大"的"三圣"之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凶,那就是他那离经叛道的反叛精神。吕洞宾的所谓反叛主要表现在吸取佛教和儒教的精华以修正道教的缺陷、弥补道教的不足。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儒道互补的特定性质。君临百家、重礼尚乐、注重人伦的儒家始终处支配地位。而崇尚自然的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道家所建立的宇宙论,就其动机而言,依然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但他们却把人类的观察思考范围,由人生和社会而扩展到了整个宇宙,并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家从宏观出发,经过微观的审视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论,由于包含着种种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便使它足以同儒家思想长期对抗,相互补充。儒的进取精神,决定了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一面;道的"无为而治",决定了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一面。

  汉唐以后,加之佛禅的影响,中国士大夫阶层便在积极进取的人格模式与虚无出世、消极隐逸之间徘徊。因此他们的心态,一方面是达观乐天的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价值的确定都拥有夸张以至迷信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傲岸于世,立意清高,依山恋水,怡情自适。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以家庭为本位,使中国文化带有一种非常浓重的家族伦理色彩。家族本位向外辐射,扩大到民族方面,便是"协和万邦"。"和为贵"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相谐,必然形成"和"的思想。"和为贵"也就成了正确处理一切事情的永恒原则--对佛教的兼容当然也是"和为贵"的表现。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所以立身处世宜取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中正和平的境界。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正说明了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正说明中国是"厚德载物"的礼义之邦。吕洞宾吸取佛、儒两家的长处为道家所用,对道家无疑是很有利的--后来的全真教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全真教才尊吕洞宾为"北五祖"之一。

  尽管吕洞宾对于道教传统的"反叛",很像宋词对于唐诗的反叛--主要表现在句式上,而并不是从根本上的反叛,更不是全盘否定。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吕洞宾是对的--唐以后所产生的十多种道教流派,都相继自行消亡了。只有全真派与张天师开始的正一派一起存活至今,便是最好的证明。由于他吸取了儒教精华,凶此,吕洞宾在得到平民百姓重视的同时,也得到了当权者--人间天子的重视,被当权者封为"纯阳孚佑帝君"。专门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祠遍布全国各地。在其他庙宇中设吕祖殿或吕祖阁的也不少。尽管吕祖庙成千上万,但名气最大的当属山西芮城境内的永乐宫。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在山西芮城县城北。1公里的龙泉村东侧。吕洞宾成仙后,乡亲们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

  后来随着吕洞宾治病救人、度人、启发教育人等神话故事的广泛流传,吕洞宾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信奉者也越来越多。到了金代吕公祠便扩充成了道观。到了元代吕洞宾身价陡增,于是,又由道观升格为宫,从那以后吕洞宾的故乡,山西芮城的永乐宫便成了四海闻名的道教圣地。

  永乐宫在元代得到了全面营建,其布局疏朗,殿阁巍峨,其中以清殿最大,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宫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主殿(三清殿)位置在前,而其他寺庙全都是主殿在后--只有皇宫设置与永乐宫相类似。而吕洞宾又正好是在朝廷拨款对永乐宫实施全面营建期间被封为"纯阳孚佑帝君"的。这当然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永乐宫的元代道教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其中尤以纯阳殿内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色。这组壁画,从吕洞宾降生,到成仙度人共五十二幅,其中钟离权度吕洞宾一幅,景色秀丽,画面开阔,师徒侧身而坐,钟离权开怀畅饮,吕洞宾俯沉思,师徒神态栩栩如生,非常传神。但话又说回来,正如有人爱戴就会有人反对的道理一样,"狗咬吕洞宾"的事还是时有发生。其中既有大狗、小狗也有疯狗老狗,有因不知底细而瞎咬一气的生狗,也有心知肚明却故意乱咬的熟狗。

  敖广对于吕洞宾一直是特别"关心",一旦有狗咬吕洞宾的事情发生,便立即利用各种手段将其传播开去。如果说吕洞宾是个多才多艺的明星的话,那么拥护、爱戴吕洞宾的老百姓便是追星族。东海龙王敖。也算是追星族中的一员。不过敖广的追星,不是追赶之追,而应当是"金"旁加个"佳"的锥人之"锥"。前者意在让明星出名,后者意在让明星丑--明星一出丑,敖广便出手。

  追星族是为了将明星"追"红,"锥"星族则是为了将明星"锥"痛、"锥"肿--如果能达到"锥"黑、"锥"死的目的那就更是何乐而不为了。吕洞宾对于这一切无不坦然处之。他的一句头禅是"但做好事,莫问前途"。吕洞宾始终把敖广及其随从们的"锥星"看作是老百姓对自己的监督。他甚至认为此类监督可以使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果没有敖,"及其随从们的监督,仅凭自己的"自觉性",说不定真的会出错。因而,吕洞宾有一句戏言,谓之:"监督使人可爱,放纵使人丑陋。"

  出乎敖广意料的是,他越是使劲地"锥"吕洞宾,越是接二连三地让吕洞宾的丑闻"曝光",吕洞宾的知名度反倒越高,吕洞宾对于有关自己的丑闻越是不做任何解释。其名声反而越来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