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灶王爷居妻之功




  郭丁香厨技精湛被民间百姓供为灶王奶奶王母娘娘封她为灶神,她"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看着供她一人的像孤单,便把灶王爷的像与她的像摆在一起,灶王爷只不过是灶王奶奶的陪衬。

  按上界封神惯例,本应先见面后封神,且大多是面对面地封。

  王母娘娘见郭丁香名震三界,享誉九洲,便打破常规,在未见面之前即封其为"九天东厨司命"。封完之后再传懿旨到阴间,令阎罗天子派阴问的联络官白无常送郭丁香上天即位。出乎王母意外的是,一连下了三道懿旨,仍然不见郭丁香的影子。

  第一道懿旨下达时,阎罗王让判官查寻。判官赶紧查阅《生死簿》,尽管从头至屋一共查到了3600多个郭丁香,却没有一个郭丁香能与王母娘娘要找的那个郭丁香对得上号。他们要么是生辰年月不对,要么是出世地点或死亡时间不同。其中光是有名叫郭丁香的男人便有360多个。

  第二道懿旨是王母娘娘让天庭太监带上郭丁香的画像到阴间当面查寻的。太监办事特别认真,他从头至尾、一个不漏地将十八层地狱数以万计的鬼魂全部对照了一遍,还是没发现郭丁香的踪迹。

  王母娘娘非常恼火,于是又下了第三道懿旨,严令五殿阎罗亲自出马:"三天之内查不到郭丁香的下落提头来见。"三天很快就过去了,郭丁香还是没找到。但不幸中万幸的是已经查出郭丁香并非肉体凡胎,而是花仙转世。因此《生死簿》上无其大名,十八层地狱无其鬼魂。

  王母娘娘立即宣花王牡丹仙子前来,询问郭丁香的下落。牡丹仙子说:"启禀王母,奴婢只知道郭丁香系丁香仙子转世,除此之外便一无所知了。"

  王母娘娘说:"你身为百花之王,对百花仙子的去向理应了如指掌,怎么能一问三不知呢?"

  花王说:"启禀王母,因为丁香仙子早已被革除仙班,丁香花也被贬为凡花俗草。所以郭丁香是死是活是存是亡,卑职已无须过问,其去向也就不得而知了。"

  王母娘娘一听这话忍不住叹道:"哎,难怪人们说天道不公,神鬼有私。如若不是百姓爱戴,众望所归,岂不又要埋没一个人才?"

  种种迹象表明,天上花王不要,地上阎罗不收的郭丁香,已经成了漂泊不定的游魂野鬼。"看来这个寻找游魂野鬼的差事,只能交给经常往返于天上人间的赤脚大仙了"。

  王母娘娘可算是知人善用。这差事一交给赤脚大仙没几天,他就把郭丁香的游魂带进了坐落在昆仑山上的王母娘娘的行宫。

  至此,郭丁香这位当了多年灶王奶奶才被封为神,被封灶神多日仍然是野鬼游魂的传奇人物,才正式走马上任,做起仙号为"种火圣母元君"的"九天东厨司命"来。

  郭丁香办事一向认真仔细,更能体察民间疾苦。每隔七天,也就是每逢庚日、申日上奏玉帝时,她总是将凡间百姓如何念叨老天爷的好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难处,一一奏明玉帝。临了还要代表老百姓向玉皇大帝"讨赏",替穷苦人家要些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由于郭丁香每次上天时总是为老百姓说好话,每次返回下界时总能为老百姓带回一些好消息,所以人们便在其神像前面写了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这是对郭丁香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含有某种大恩不言身谢的感激之情。

  民间对联都应该有横批,因此有好事者将郭丁香当年所说的"一家之主"四个字搬了上去。

  这件事说起来近乎荒唐,听起来近乎滑稽。顾名思义,所谓一家之主只能是每家每户的当家作主之人,岂有称灶神为一家之主的道理?

  其实,那位将灶神称之为一家之主的"好事者"并非毫无根据。见多识广的赤脚大仙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之后.发现人们称灶神为一家之主不仅有据可依,而且理由很充分。首先是因为凡问有不少百姓害怕郭丁香寂寞,便有人一直将"灶王爷"王章郎和"灶王奶奶"郭丁香放在一起供奉。因为他们俩是一家子,这里的"一家之主"其实是借妻子之口说丈夫。

  其次是《敬灶全书》中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似这种既受一家之香火又保一家之康泰,既察一家之善恶又奏一家之功过,并由此决定一家之福寿灾殃的神灵,无论你承认不承认,都已经做了一家之主并正在做一家之主。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古以来,凡间百姓一向认为"家有三主:灶台、方桌、床铺"。老百姓检验新居是否竣工的惟一标志便是看灶打好了没有--房子做得再漂亮,灶没有打好就不能宣告新居落成。搬家时搬的第一件东西必须是烧灶用的柴火,第二件必须是吃饭用的方桌,第三件必须是睡觉用的床铺。这三件主物未搬进新居之前决不能搬其他物品,否则便犯忌。

  在家之"三主"中,便有两件与吃、灶有关--灶是用来做饭的,桌子是用来吃饭的。

  搬家如此,分家也是如此。兄弟分家叫做"分灶吃饭。"父子分家谓之"另起炉灶"。自己提出分家不说分家,而是说:"我想单另起火。"议论别人分家同样不说分家,而是说:"某某家里的锅要裂口子啦。"

  如此等等无不表明"灶"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之主,有了灶才成其为家,没有灶便不成其为家。既然灶是一家之主,那么称灶神为一家之主也就理所当然了。

  王母娘娘觉得赤脚大仙的分析很有道理,她便让他晓喻凡间君臣百姓:"凡是有灶的人家,无论他是天子皇亲还是庶民百姓,都必须敬奉灶神。"并规定,凡敬灶神者都应在其上方注明"一家之主"四个字。

  从此以后,尽管敬灶神的对联有写作"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也有写作"上天奉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但无论写什么样的对联,其横批一律写作"一家之主"或"司命之神"--后者同样有"一家之主"的含义。

  王母娘娘以为只有这样做对郭丁香才是公平的,哪料到其结果却"治好了一只眼睛,捅瞎了一只眼睛"。到后来导致这位东山再起的丁香仙子,于无意中得罪了其昔日的顶头上司--牡丹仙子。

  牡丹仙子是分管百花仙子的百花之王。同高高在上的花王相比,郭丁香不过是人世间小小的一家之主。她们本不应该有什么利害冲突。

  可是,当王母娘娘授予灶神受一家之香火,保一家之康泰,......等权力之后,尤其是当王母娘娘让赤脚大仙晓喻各家各户无论天子庶民都必须敬奉灶神之后,牡丹仙子的心里便很不是滋味。

  牡丹仙子认为,抛开郭丁香当年是我的属下、如今已经与我花王平起平坐暂且不论,单就王母娘娘授于我和她的职权而论,也有点太名不符实了。

  我号称百花之王,论人权,包括自己在内也不过·百花仙子',将自己抛开才统领99位纤纤弱女。她郭丁香不过是小小的"一家之主"。乍听起来只不过管理着一家人罢了。然而,将千家万户加到一起,其属下便多得不可胜数了。

  什么百花之王,什么百花王国之王,听起来像是一国之君。似乎领土辽阔,权力极大。实际上论"国土",在天庭不过是百花园和御花园两块巴掌大一点的地方。在凡间除了少数帝王将相、巨富商贾或皇亲国戚之家的小片花园比较有保睁之外。其他山林旷野之地,还不是谁想占就占,谁想开垦就开垦?

  谈到花王的权力更是小得可怜,只不过负责百花开放的季节罢了。什么"春芙蓉、夏牡丹、秋桂、冬梅",什么ct春花三月开,菊花九月放"等等,全都是些老生常谈。除此之外人们愿栽就栽,想挖就挖。喜欢的又看又闻,不喜欢的举手就摘,伸开巴掌就揉它个稀巴烂。像情歌里唱的:"栀子开花嫩如油,摘来揣在怀里头。叫声情哥慢着点,花儿嫩了不经揉。""栀子开花白一坡,栀子林里会情哥。我与情哥盘脚坐,只闻香香不准摸"的正人君子并不多见。更何况,这里的"不准摸"和"不经揉"说不定还另有所指呢。

  牡丹仙子来了一番自己诉苦自己听之后,总觉得无论从管辖的地盘,还是从掌握的权力看,自己这"一国之王"都不如郭丁香那"一家之主"。郭丁香既干百万个"家"相加起来就由"家"变成了国,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国。就权力而论,我是任人采摘任人揉,她是户户敬奉家家求。每日餐餐还有人给她进贡鸡鸭鱼肉、山珍海味。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各家各户除了在厨房里或灶台上祭供号称"九天东厨司命"的灶神之外,居然在祖宗牌位上为灶神留有一席之地。

  所谓祖宗牌位,就是各家各户供在堂屋正中央的一块在桌上的木牌子。先前仅仅在中间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再在左下侧写上"×氏堂上宗祖"六个小字。

  自从王母娘娘晓喻君臣百姓,凡是有灶的人家都必须敬灶神之后,各家各户的祖宗牌位的右上方便多出了"九天东厨司命"一行小字来,使祖宗牌位变成了:

  自古道"右为尊上之位"。如果说,灶神上祖宗牌位只是让牡丹仙子无法理解的话,那么,将"九天东厨师司命"摆于尊上之位,则简直让花王无法接受,无法容忍。

  牡丹仙子知道,是因为有"天生我,地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之说,"天地君亲师"才上了祖宗牌位,并,位列中央的。

  一般说来,既然是祖宗牌位,就应当把"王氏堂上宗祖"或"李氏堂上宗祖"放在主要位置上,也就是正中央的位置上才是正理。可是由于没有天地就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先祖的缘故,同时又由于没有以国君代表的大国便没有先祖的个人小家,没有国家同样没有先祖的缘故,因此,"天地君"被摆在正中央是无可非议的。

  ,"亲"是代表父母的,"师"是代表本行业的祖师或其他师长的。因为老祖宗们同样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所以将"亲"、"师"排在"天地君"之后也是无可挑剔的。

  除此之外,就该轮到本氏族、本姓本家的先祖了。也就是说"某氏堂上宗祖"应当仅次于"天地君亲师"排在右上角的"尊上之位"上,决不应当让"九天东厨师命"反客为主霸占尊位。

  尽管牡丹仙子看不惯也想不通,以为不可理解、不能容忍,但由于这一切既是凡间百姓自觉自愿这么干的,也是王母娘娘授意这么干的,她也就无力改变这种既成事实了。牡丹仙子既不能改变凡间百姓对郭丁香的拥戴,又不敢指责王母娘娘不该对灶神格外偏爱,惟一能做到的只是迁怒于郭丁香。

  花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位被贬下凡尘的丁香仙子会东山再起。没想到自己为郭丁香出的一道道难题,不仅没能将郭丁香难住、摧垮,反倒成了她施展才能的机遇,成了她德才兼备的见证。

  更没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重重障碍,不仅没有挡住丁香仙子重返上天之路,反倒成了其稳步登天的阶梯。也就是说,牡丹仙子在同丁香仙子不断较量的过程中是屡战屡败。屡战屡败使她愤怒,位尊权显使她妒嫉。这双重因素又使花王暗暗下决心:"不搬倒那该死的'灶王奶奶'、'种火圣母',决不善罢某休!"

  要搬倒王母娘娘亲封的"种火圣母"和玉皇大帝信得过的"九天东厨司命",谈何容易?弄得不好不仅搬不倒别人,反倒暴露了自己的嫉贤妒能之心。若是王母追究起来新帐老帐一起算,说不定没搬倒别人反将自己给搬倒了。

  牡丹仙子觉得,要想既达到目的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计谋来。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突然有个破衣烂衫的叫化子找上门来,一进门便彬彬有礼地说:"花王在上,章郎这厢有礼了。"

  心烦意乱的牡丹仙子见来人身上穿了一件蓑衣似的,破破烂烂,脸上像抹了锅胭脂似的,乌焦抹黑的,便没好气的说:"你找错了人吧,我根本不认识什么张郎、李郎的,你快出去吧。"

  "花王你真是贵人好忘事啊,难道连当年的'火头军'宋无忌也记不得了么?"黑脸汉子说。

  "宋无忌。你不是被人当黑脸灶王供起来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说来话长啊。"黑脸汉子说,"想当年多亏了你的一片好心,变成白猿老道为我和郭丁香牵线搭桥......"

  "扯那么远干什么?"花王打断他的话说,"就说你为什么来找我吧。"

  黑脸汉子点了点头说:"我在东厨酒家投灶死了以后。阎罗判官说我簿上无名,不敢收留。本想重返天庭又觉得没脸见人,便成了四处漂泊的游魂鬼。多亏了前妻郭丁香将我供在灶台上,每日三餐供饭上菜才没有饿肚子。但郭丁香一死便没有人专门为我供饭菜了。我觉得继续过那种东讨一餐西要一顿的日子也不是长久之计,便上天找你帮我出个主意,看能不能在花王的门下找个混饭吃的差事。"

  "啊,谢天谢地,多亏你自己找上门来"。有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听了王章郎的叙述之后,花王立即想出了一个搬倒"灶王奶奶"的好主意。

  章郎以为是自己那混饭吃的差事有门路了,忙问:"难道有什么美差在等我不成?"

  "岂止是美差?"花王一本正经地说,"告诉你吧,三天前玉皇大帝就准备收你为义子,正委托我找你呢。如果不是你自己找上门来,我上找去?"

  "别拿我开心了,玉帝爷凭什么收我为义子?"

  "凭你那名子就可以了。张郎张郎,张家的嘛,三界十方之内谁不知道玉皇大帝姓张?"

  "我说你是真不知道还是明知故问?我明明姓王怎么变成了张家的呢?"

  "你不姓王还成得了玉皇大帝的义子?"花王说,"玉帝爷的妻子是谁?王婉玲王母娘娘对吧?你既姓王又叫张郎,不正好成了'王'母娘娘生的'张'玉皇的儿'郎'么?"

  "就算你说得有理,我那王章郎的章是立早章,玉帝姓的是弓长张。我与他怎么能装(章)到一块儿去呢?"

  "你这人怎么这么笨呢!别的话也许没听过,妙在似是而非之间的话该听说过吧?所谓义子不就正好在似是而非之间吗?说不定玉皇大帝恰恰是看中了你这一点呢。"

  "这就怪了,"章郎说,"玉皇大帝有500个儿子还不够?难道要我去给他舔屁股不成?"

  "实话告诉你吧,玉皇大帝的500个儿子,全部被如来佛渡上西天,变成了500罗汉,他老人家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城墙高万丈,里外要人扶,堂堂的三界君主没有几个知心贴己的亲友辅政那还了得?"

  "这就叫'运去黄金无色,时来铁也生光"。'花王一本正纰说,"三天前,正当玉帝爷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发愁时,千里眼突然禀报道;昔日的火头军宋无忌下凡后又投灶而死。现因其妻儿相继去世无人供养,其灵魂漂泊无定。问玉皇大帝应该怎么办。玉皇大帝深知你的为人。相当年你怀才不遇,以经天纬地之才而屈任火头军也毫无怨恨之心。被贬下凡尘之后,不仅不记恨天帝与王母,反而取名为王章郎。尽管凡人的姓氏大都受命于父母,但你数十年来,无论碰到什么艰难困苦,一直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其一片忠于天帝之心不是显而易见么?"

  牡丹仙子的一番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话,说得王章郎心中痒痒的,真也真不得假也假不得。为了探听虚实,便请花王给他弄来一套新衣服穿上,连脸也没来得及洗,便直闯灵霄宝殿面见玉帝。

  自从500个儿子全部成了罗汉之后,玉皇大帝便经常反省自己,并逐步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从千神拥护、万神爱戴,发展到众叛亲离,成了被三界臣民视为敬而远之的独裁者,主要过失就在于一向惟我独尊,对下属对子女太严厉太无情......

  这天,玉皇大帝正坐在龙椅上想心思,猛然间听见金阶之下有人大声喊道:"父王在上,请受儿臣一拜!"他以为是那位亲生儿子回来了,也未细辨真伪就高兴地答道:"皇儿不必多礼,快过来让父王好好看看"。

  章郎不明就里,见玉皇大帝果然称自己为"皇儿",激动得连心都快要蹦出来了。他结结巴巴地答了一声"谢父王!",便站起身来准备走到龙椅前"让父王好好看看"。

  可是,当他的目光与玉帝的目光相遇时,一看"老天爷"那表情,立即吓得面如土色,身若筛糠。

  玉皇大帝生养了518个儿子,往往分辨不出儿子们的口声并不为奇。然而,即便儿子再多,辨认他们的相貌还是不成问题的。当他看清那自称"儿臣"的并非自己的儿子时,不由得浓眉倒竖,怒目圆睁,并在心里骂道:你这胆大包天的狂徒,竟敢戏弄起寡人来了?想必是活腻了不成!

  玉帝正要喝令"拿下",突然发现王章郎面目焦黑,浑身颤抖,全然没有一点狂徒的样子,更无包天斗胆可言,随即意识到也许事出有因。于是将话锋一转,口气缓和地问:"你是何人?怎么弄得跟灶王爷似的乌焦抹黑的?"

  章郎"扑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结结巴巴、言不达意地回答说:"我......我是火头军......不......我是火之精......对,是宋无忌......啊......不!是......是老天爷......对,是......当......当年甩......下去......不,是......贬下去......去的那......那只蟑螂......是王基......王基的儿子......王......章郎......是......也就是黑脸灶王......"

  玉皇大帝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来,反倒认为她神经有毛病。因此将手一挥,没好气地说:"回去叫你娘帮你洗洗脸,换件衣裳再来吧。"

  这本是一句戏弄章郎的气话,不料那无知的章郎竞以为玉皇大帝想起来他就是三天前要认作干儿子的人,于是他高兴地说了声:"谢父王!"便退出灵霄殿直接找王母娘娘去了。"母后在上,请受儿臣一拜"。章郎见到王母之后,首先按照花王说的理由,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将玉皇大帝为什么收他为义子,如何封他为皇子的前因后果,如此这般地渲染发挥一通--其中也包括洗脸换衣服的事儿。

  王母娘娘觉得这小子纵然胆长到皮外来了也不敢撒这么大的谎,便令人"为皇儿沐浴更衣!"了。

  就这样阴差阳错的,王章郎顷刻之间由叫化子变成了皇儿、皇太子。一年以后,当王母同玉帝按惯例在稀有鸟的翅膀上相会并谈起这件事时,玉帝差一点没笑出眼泪来。但"君无戏言",也只难将错就错地任命他为火神祝融手下的一员偏将。

  王章郎当了将军之后,觉得自己的名字与皇儿、太子的身份很不协调,且往往引得不了解情况者的问长问短,便干脆丢掉了王字,改章郎为"张郎",心安理得地做起"张家的儿郎"来。

  这一结局与花王的愿望正好相反--其纵容章郎私闯灵霄殿,为的让他犯下"冒充皇儿"的欺君之罪。一旦犯下欺君之罪势必株连九族,而王章郎的九族之内除郭丁香之外别无他人。若果然如此,郭丁香岂有不倒之理?没料到事情居然出现这种对"张郎"有利的戏剧性结果。而一直蒙在鼓里的"皇儿"反倒一直对花王充满了感激之情,并一再表示"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愿效犬马之劳"。

  刚开始,牡丹仙子对张郎的感激言行极为反感,并从骨子里认为这简直是一种讽刺。时隔不久,花王又突发奇想:"何不再利用这草包太子一回呢?"

  一天傍晚,一向对张郎比较冷淡的牡丹仙子突然约他到百花园中去赏花,并有意向他一个一个地报花名。

  "这百花园为什么只有99种花呢?"牡丹仙子报完花名后张郎好奇地问。

  "这正是我今天请太子殿下来赏花的目的。你知道少了哪一种花么?"

  张郎想了想说:"好像是丁香花吧?"

  "不错。"牡丹仙子说,"百花只有九十九,就如同万宝全书缺只角,实在太令人遗憾了。"

  "这有什么了不起,挖一颗丁香花来不就成啦?"

  "谈何容易,这百花园就如同百花仙子的花名册,每一种花就代表一位仙子。丁香仙子当年就是因为你才被贬到凡间去了,丁香花也因此成了凡花俗草。如今你成了太子,人家郭丁香却仍然是围着锅台转的灶神,一年到头劳累奔波,真是太难为她了。我本想成全她,仍然让她回来做丁香仙子,又怕玉帝说我拉帮结伙"。

  "这件事情好办,只要我跟父王讲一声,这点面子父王大概是肯给的"。

  "那人间的灶神怎么办?"牡丹仙子说,太子若是有意玉成此事,除非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我保你既成全了意中人,又为自己谋了一个不愁吃不愁喝,既肥嘴又肥身的美差。

  次日早朝,张郎果然按照花王的指点,向玉皇大帝呈交了事先准备好的奏章。奏章上说,丁香仙子因当年与"皇儿"打赌被贬下凡尘,致使百花仙子缺一名,百花园中少一花,从而导致了"万宝全书缺一角"的遗憾。

  如今郭丁香既然已经重新位列仙班,就应当让她官复原职才算合情合理。更何况,让女人去当"一家之主"也不合民情民俗。如果父王能恩准,儿臣我愿顶替灶神之职。这样一来父王在上界为万神之尊,儿臣我在凡间任"一家之主"。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玉帝觉得"儿臣"言之有理,便问花王的意见如何?牡丹仙子说她早有此意,只因担心灶神的职务无人顶替,所以迟迟不敢奏本。

  玉皇大帝不知是计,觉得若准了张郎的奏章,既可补足百花仙子的百名之数,又可以给终日游手好闲的张郎找点事情干干,实在是两全齐美的好事。于是,也没多考虑,便将御笔一挥,在奏章上写下了"准奏"二字。

  有道是:"男怕输笔,女怕输身。"玉皇大帝御笔一挥便挥出了一场"百花王国易主"、"王母娘娘发怒、凡间人人自危、干家万户发愁等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祸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