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说,禅宗里有一首非常精彩的偈语:"松下无人一局残,闲听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招,千古输赢下不完。"
布袋和尚说,道门中有个倒骑毛驴的张果老。红尘中有人说他是因为赌博输了钱,到别人家里去偷毛驴还赌债,主人追来了,慌忙中便把毛驴骑倒了。第十九代天师张修说,老百姓对于张果老倒骑毛驴的种种传闻,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道门中人对此也有两句话。这四句话放到一起便是: "问了多少人,不知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老太爷"昏死过去后,整个大堂内一下子便乱成了一锅粥。人们不知道究竟方老伯在看完布袋和尚送给状元公的那个条幅后为什么要喊"天呐!"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昏死过去。因为条幅上的两句话虽然有点特别,却绝不至于对任何人造成太大的刺激。"不就是住场好不如肚肠好,阴地好不如心地好么?为什么会对老太爷产生那么大的刺激呢?"铜陵县令向特意从府治赶来的庐州知府小声嘀咕道。
庐州知府说:"想必老太爷曾经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铜陵县令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庐州知府猜得非常准确,方老伯的确有一段非同平常的人生经历。
方生的父亲方仁三十多年前便以教书为业,那时方家的生活相当贫困。有一次,教了一年书,挣了十两银子的方仁,眼看到了年关,便闭了学馆,带上一年的学钱回家过年。
这天来到一个小镇,天色已晚,便找个小店住下,准备睡一晚上第二天再走。不料睡到半夜被隔壁屋里传来的哭声惊醒了。那哭声凄凄惨惨地一直哭泣到天亮,搅得方仁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一起来方仁便问:"店老板,我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呐,昨天夜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啊?"
店主说:"先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今天这个事,你问和不问一个样,快吃点东西赶你自己的路吧。"
方仁有点不高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请你把实情告诉我,能帮忙的话,我就帮他们一把,若是帮不上忙,就他哭他的,我走我的,不也两无损伤么?"
店主见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觉得如果再不告诉他,就有点伤害人家了便说:"先生有所不知,隔壁这一家有四人,上有老母,中有妻子,下有刚满两岁的女儿。男当家的这几年身体有病,欠了人家一笔银子,眼看就要到年关了,一家老小无法生活,债主又天天上门逼债。
"这家的妇女非常贤惠,便决定自卖自身,一来还债,二来也好让他们剩下的娘儿仨,度过这个年关。买人的主儿已经交了十两银子,说好了三天后来带人,今天就是最后一天的限期,你说他们哪有不哭之理?"
方仁问:"如果现在把十两银子给他们,能救得了他们么?"
店主说:"若是真有这么好的人能够给他们十两银子,这一家人就得救了啊。"
方仁心里开始翻腾了:我辛苦了一年,刚好挣了十两银子,家老小都指望着靠它过年呢。如果不把这十两银子拿出来,这一家人就要骨肉分离了......怎么办呢?哎,有道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成人之美,胜似烧香拜佛。"这个年我们家就不过了还不行么?
方仁掏出仅有的十两银子,交给店主说:"店老板,麻烦你把这十两银子送过去,免得他一家妻离子散。"
店主见一个穷酸书生打扮的人,竞一下子拿出十两银子来救人,当即上前施理道:"先生,真是个屈己待人的好先生啊,他们一家人永远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呀。"说着便转身跑过去,对隔壁正哭成一团的一家人说:"别哭了,你家祖上有德,来了贵人相助,现在已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
一家人听店主讲清事情的原委后,立即转悲为喜,破涕为笑,并同店主一起过来感谢救命恩人。
可是,方仁将银子交给店老板后,没等人家返回便走了。这一家人就在饭店院内对天磕头,表不心惹。
方仁施舍了全年的学钱后,日夜兼程地赶回家中。妻子杨氏见丈夫归来,连忙高兴地接过书箱道:"我算着你这一两天也该到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六,还有三天就该过年了,家里还一点年货都没办呢。"
方仁说:"夫人,今年主人格外优惠,给了我十两银子,本打算咱们全家过个好年呢,不料,在路上遇上了一家比我们更需要这笔钱的......"
方仁把住店遇到的事情说了一遍之后,杨氏听完后,不但没生气,反而对丈夫说:"你做得对,如果见死不救,见难不帮,那就不配做教书之人了。"
方仁见妻子如此通情达理,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杨氏见丈夫哭了便安慰道:"没事儿,这日子别人过大年初一,我们也不会隔到年这边。办年货的事儿,为妻再另想法子。"杨氏说着便把自己平常抽空纺的几斤棉纱拿到市上卖了,随便买了点年货,卖棉纱的钱就用完了。
杨氏回家一清点,发现少了一样必不可少的年货--酒。就从箱子底下把那件自己平常舍不得穿的青衣罗裙拿出来,送到当铺去当了点钱,打了一斤酒,称了一斤盐。
年货虽然办了一些,他们自己却舍不得吃,必须留到正月间请客时,应酬客人。除夕之夜夫妻二人喝酒守岁时,也没有下酒的菜,只是弄了一点盐搞成一碗盐水,将两个洗净的石子放在盐水里。喝一口酒后,用筷子夹一个石子放进嘴里吸一下再放回去。
喝着妻子用罗裙换回的酒,吸着用红筷子夹起小石子儿醮起的盐水,方仁感慨良多,他苦笑一声后对妻子说:"夫人,今年这个年过得非常特别,方某真想以此为题吟诗一首啊。"
杨氏说:"先生平日不是经常说'诗是酒引出来的'么,今日是大年三十晚上,又没有外人,先生若是有诗,你想怎么吟就怎么吟呗。"
"既然夫人首肯了,方某那就吟诗一首吧。"方仁说着便拖着长腔道,"青衣--罗裙--酒,红箸--顽石--盐......"他那里还没想好第三句应该怎么写呢,就听见门外有人哈哈大笑道:"好诗,好诗呀!不过,最后两句应该是:'来年生贵子,先婚后点元'。"
"门外是哪位朋友,请进来一起喝杯薄酒吧。"方仁说着,开门一看,外面什么人也没有,觉得好生奇怪。
常言道:"年好过,月难过。"春节很快就过完了。正月十五过后,方仁又要告别妻子,出门教书去了。那年妻子杨氏果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方生。
家里有了孩子之后,方先生觉得自己如果再长期在外,妻子一个人肯定照顾不过来,便辞掉了学馆,在铜陵街头摆了一个看时辰八字,兼卖字画的摊儿谋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方生一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人聪明,学习也非常刻苦,因此,七岁上学,十五岁便考上了黉门秀才。
方生考上秀才之后,便找父亲要了几个钱,出门游学。这日来到一个小镇,方生发现小镇虽小,却别有情趣,且十分热闹,便很感兴趣地细看起来。时近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方生慌不择路,一头钻进一户人家去避雨。
进门之后才发现这户人家正在摆席准备喝酒。王员外见突然来了一位读书人,便礼节性地请他坐下喝酒。王员外既请涉世未深的方生,他也就毫不推辞地坐了下来。酒过三巡之后有人提议:"请坐首席的为王员外写一首祝寿辞吧。"
这时,方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坐的是首席,连忙解释说:"学生第一次出门,不知道自己坐的是首席,请王员外和各位亲朋好友原谅。这祝寿辞学生更没写过,还是求诸位另请高明吧。至于,这个首席嘛,我这就让出来。"众人见方生这位不速之客坐了首席心里不高兴,因此,一定要他写。方生见连推几次都推不掉,知道今天是在劫难逃。说了一句:"真是无可奈何!"便提起笔来写了"奈何"二字。
大家都说两个字不行,方生拿起笔来又加了"奈何"两个字。
大家还是不答应,方生再次提笔又写了"真奈何"三个字。众人还是不答应,方生只好另起一行还是写的"奈何"二字。
人们见此情景以为他真的不会写,就不再强求了。王员外却不答应:"坐首席写寿辞是老规矩,今日先生既然坐了首席,那就非写不可了。"方生见推辞不掉,又提起笔来续了几句。王员外拿起来一念,原来写的是:
"奈何、奈何、具奈伺,奈何门外雨滂沱。
滂沱本是千丝雨,寿比千丝雨更多。"王员外将祝寿辞一念,在场之人没有一个不敬佩的。王员外见方生年
仅十五便如此有才,便当着众人的面,答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方生为妻。方生说:"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学生岂敢私定终身?"
王员外觉得方生的话很有道理,也没有为难他,留下方生父亲名字和家庭住址后便让他走了。
王员外的女儿虽然长相不差,但年龄比方生大两三岁,再加上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而没有读书,她听说方生如此有才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一旦结成夫妻,肯定会因为年龄不配,又没有共同语言等原因而别别扭扭。
王员外听女儿这么一说,就有些拿不定主意:一方面是自己曾当众宣布过,另一方面是女儿觉得不合适。怎么办呢?王员外决定找自己的好朋友张老板商量商量。
王员外办寿宴时张老板也在场,他正好与方生坐在同一张桌子上。他觉得方生相貌和说话的声音很像一个人,但到底像什么人当时硬是想不起来。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张老板又梦到了十六年前的那天夜里,当时贫困潦倒的王员外就住在他家隔壁。因身体有病而欠了人家一笔银子眼看就要到年关了,一家老小无法生活,债主又天天上门逼债。
贤慧的妻子决定自卖自身,因第二天就是最后一天的限期,所以全家人哭了一夜。第二天一位衣着破旧的教书生拿出自己一年的学钱救了王员外一家人的性命。
一觉醒来,张老板有点莫明其妙,他不理解自己怎么会做这样的梦。直到吃早餐时他才恍然大悟道:"天呐,昨天的小才子方生的长相、说话时的声音,不是正像十六年前的那位教书先生么?"
早饭后张老板正准备去找王员外时,员外已经主动找上门来。双方把情况一对照,才确定方生果然是救命恩人方仁的儿子。因此他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一家三口到铜陵去当面谢恩,并说明当众许婚的前因后果。如果方仁老夫妇认为这门亲事不合适,这件事就哪里说哪里了。反之则无论女当儿同意不同意都必须答应这门亲事。
王员外的妻子听说未来的女婿,是当年救命恩人的儿子,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便带着女儿丈夫和许多贵重礼物,当天起程,当晚在铜陵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便到了方家。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话却越说越投机。当谈到许婚这件事情时,方仁心里虽然觉得不合适,但碍于情面而没有表明态度。方仁的妻子杨氏觉得自己家里穷,王员外家里富,人家有钱人主动答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穷人的孩子,自己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方仁见妻子表了态,也不好再说什么。王员外一家人事前已经商量好了,只要方家同意他们便无条件地同意。
三天后,当游学回家的方生得知父母已经答应这门亲事后,因自己从未见过王小姐,所以既没表示高兴,也没表示不高兴。经过近三年的交往后,方生才发现自己与王小姐根本没有共同语言。但几次想退掉这门亲事,都因父母极力反对而没有成功。
方生十八岁那年,母亲突然得病生命垂危,临终前把方生叫到身边说,如果方生不与王小姐结婚,她就死不瞑目。方生为了孝敬母亲,不得不同王小姐举行婚礼,如果不是由于王小姐如此短命,这桩婚事肯定会给方生和王小姐带来更大的痛苦。
在经历了那场令人心烦的"报恩"婚姻之后,方仁对因果报应方面的事儿显得非常敏感。因此,当他看到布袋和尚送给方生的条幅上写着: "住场好不如肚肠好,阴地好不如心地好。"的两旬话时,立即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好在帮忙的人比较多,方老伯刚昏过去不一会儿,便有人请来了铜陵县城最有名的郎中。郎中摸了摸脉搏后便对方生说:"状元公请放心,令尊大人绝无生命危险,过一会儿便会醒过来的。"
方生听说父亲没有危险,便向大家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一下父亲在看完条幅后突然昏死过去的原因。
其实方生比较喜欢这两旬话。他发现这两句话初读时近乎民间俗语,细细品评却是俗中见雅;就句子的结构形式而言,布袋和尚那种将"住场"
与"肚肠"、"阴地"与"心地"两组含义完全不同,却又有某种联系的谐音词,放到看似不同实则异曲同工的两句话里,实在是让你读来回味无穷,让你不想仔细品味也得仔细品味。就这两句话的深刻内涵而言,方生的看法是:只要你牢牢地记住这两句话,将终生受用不尽。
方生与方老伯的另一个不同是,他并不像方老伯那样认为"住场好不如肚肠好,阴地(墓地)好不如心地好"这两句话是布袋和尚给方仁或方氏家族的某种暗示。如果说这两句话的确有除祝贺、庆贺以外的目的,也只能是以方氏家族的故事或新科状元这个人物为载体,给人们一种"积财不如积德,看风水不如净化心灵"之类的警示、教化作用。
方生的看法基本上符合布袋和尚送条幅的初衷。在帮助方生与傅漱芳成就姻缘这件事情上,布袋和尚既没少操心,也没少费力,甚至可以说,这是布袋和尚离开岳林寺至今,遇到的最难处理的一件事。也是惟一的一件没有直接与当事人见面的事儿。
布袋和尚这天没有去见方生和傅漱芳,主要是最近心里有点烦。其实方生铜陵大宴宾客时,布袋和尚就坐在江边寺与徒弟慈云谈论经验教训呢。"慈云你说为什么自为师下定决心重新寻找心灵的净土以来,从寒山寺到关帝庙,从商老五到周山、方生与傅漱芳等等,伴随为师的只有两个字?"布袋和尚一边喝酒,一边问。
"哪两个字"慈云随口问道。
布袋和尚说:"这还用问,当然是'失败'--只有你这条黑狗变人是个例外。"
"今天正在请客的方氏父子与傅漱芳这件事,不能算作失败吧?"慈云说。
布袋和尚说:"那要看怎么说了,如果仅仅从死而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才子终于中了状元这个角度去看,也许算不得失败,甚至可以说是成功或很成功。"
"换一个角度也不能算失败呀。"慈云说,"否则师傅刚才那个'住场好不如肚肠好,阴地好不如心地好'的条幅便无法理解了。"
"那不过是借助方家这件事,给人们一种警示与教化。"布袋和尚说,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除夕之夜不正是师傅你在门外为方方续出'来年生贵子,先婚后点元'两句诗吗?"慈云补充道。
布袋和尚摇了摇头说:"那时为师正在寻找人间的'香格里拉',续那两句似诗非诗的句子,不过是为了澡让好心人心灰意冷。同为师如今的着意追求不可同日而语。"
慈云说:"就算如方仁送银子的事儿不算数,方生与傅漱芳的事儿也不能归入失败之例。"
"你说他们的表现与周川、周山有什么不同?"布袋和尚说,"前者的结局是:恶人受到了惩罚,正询得到了伸张,受害者的母亲也老有所养。方生与傅漱芳之间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才子中了状元,行善积德的父亲晚年衣食无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与周山、周川的结局何其相似?与心灵净土有什么相干?"
"那也不能算着失败呀。"慈云有点想不通。
"这么跟你说吧,在接触方生和傅漱芳这件事情之前,为师也曾经把此前一系列的失败归究于那个和尚,理由是这一系列事件都是老和尚安排、导演的。"布袋和尚见慈云还是同转过弯来,便说:"当方老伯找到我们时,为师曾满怀希望,试图在方生与傅漱芳这件事情上做一次'挽回败局'的尝试。实际上为师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过,只是结果却与周山、周川没多少区别。"
"师傅反反复复地把方生、傅漱芳与谋财害命的周山、周川事件相提并论,徒儿觉得着实不明白方生、傅漱芳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对于世俗的人们,'郎才女貌'原来是一分正当的追求。像傅漱芳那样追求以'有姿、有态、有情'为标准的'风骚',像方生那样追求皇榜提名,中状元、当高官司也不错。"布袋和尚说,"为师的意思不在于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既不是为师所想要的,更澡是你我的成功标志。"
"不是成功便是失败么?"慈云似有疑虑的问。
没等布袋和尚回答,老和尚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他一"冒出来"便开门见山地问布袋和尚:"怎么样,你我之间的争论应该有了结果吧?"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那只能是红尘中人的归属。"布袋和尚答非所问地说,"红尘中人尚且知道,如果没有一颗佛心,身退后的生活便不太好对付。难道你这位老和尚,还想劝我这位中和尚,还有慈云这位小和尚退出佛门不成?"
老和尚说:"禅宗里有一首非常精彩的偈语,可以作为超度一切的成功身退者的座右铭无论你喜不喜欢,老纳先念给你听听如何?"
"中和尚洗耳恭听。"布袋和尚说着,做了个以右手食指绕耳轮两周的动作。
老和尚念道:
"松下无人一局残,闲听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招,千古输赢下不完。"布袋和尚听后笑了笑说:"贫僧听说道门中有一位倒骑毛驴的张果老。红尘中人对于张果老为什么要倒骑毛驴的传闻很多,其中甚至有人说他是因为赌博输了钱,到别人家里去偷毛驴还赌债,毛驴的主人追来了,慌忙中张果老便把毛驴给骑倒了......"
老和尚打断布袋和尚的话说:"你该不会是想给老纳讲张果老的故事吧?如果是那样的话,老纳只怕没那么多工夫听啊。"
"我想告诉你的是,第十九代天师张修,曾告诉过贫僧,老百姓对于张果老为什么要倒骑毛驴的种种传闻,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那就是: '问了多少人,不知这老汉'。"布袋和尚不慌不忙地说,"而包括第十九代天师张修在内的道门中人也有两句话:'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将这四句话放到一起便是:
问了多少人,不知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道门中人可以借助神话传说中张果老的形象,仅用二十个字便指出了一个既普通又深刻的道理--既要向前走,又要向后看。却不能像老和尚你那所说的那样,功成身退止不前。"
老和尚当然知道张果老是八仙中惟一不知道来历者,而布袋和尚也是佛门中一位身世不明的人物(有人说他的前生是玉皇大帝的儿子金枪太子,后转世为弥勒佛,后世仍然是弥勒佛)因此,老和尚说:"好一个'万事回头看'他张果老回头时看到了什么我不知道。老纳看到的却是,红尘中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似灾种按下葫芦浮起瓢式的争斗是永远也不会停熄的。'松下无人一局残,闲听松子落棋盘',便是这种情形的生动写照。"
"就算'松子落棋盘'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可是我们佛门中人也不能一味地'闲听'呐?"布袋和尚说,"你看看人家的'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所展现的却是一种边走边看,既看且走,既走且看的情形,而我们却只'听'不看,更谈不上管,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闲听'。还美其名曰:'神仙更有神仙招',难道我们的神仙招数除了闲听便别无他法?更可悲的是,在这首偈语中,居然把,这种仅仅是'闲听'的招数'归过于',(而不是归功于)'千古输赢下不完'。"
"看来我们今天的争论仍然不会有结果的。"老和尚说,"既然明知不会有什么结果,就没必要争论下去。"
"这正是我师徒两人所希望的。"布袋和尚说,"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
"我知道在老纳未来之前,已经有一位富商来请你们去救救他刚出生不久,便被富商自己掐死了的孩子对不对?"老和尚说,"老纳建议你们在到那位富商家里去之前,先去一趟雁荡山。"
布袋和尚说:"先去雁荡山,那个富商的儿子岂不彻底没戏了?"
"该有戏时,从雁荡山回来仍然有戏,该没戏时,立马就去也没戏。"老和尚神秘地一笑道。
慈云上前一步说:"师傅,徒儿以为老和尚言之有理,咱们还是去雁荡山吧。"
"既然是二比一,那就少数服从多数,先去雁荡山吧。"布袋和尚说,"不过咱把丑话说在前头,我们这一对中和尚、小和尚这是最后一次听从你老和尚的调遣。下一次无论是明里暗里,请老和尚不必再为我们师徒二人安排'节目'了好不好?"
"如果是你们请我老和尚来呢?"老和尚反问道。
布袋和尚心里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但碍于情面,嘴里却不得不说: "若是有请,则另当别论。"
慈云像布袋和尚肚子里的蛔虫似的说出了师傅想说而不便说出口的话:"除非我们这次的雁荡山之行,下一次的为富商救子统统宣告失败,否则鬼的妈妈才去请你。"
"慈云,休得无理。"布袋和尚及时制止道。
老和尚却说:"童言无忌嘛,老纳不会见怪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刚才小慈云说的才是心里话--虽然不如他师傅的话听起来那么舒服。"
"老和尚的意思是......"布袋和尚刚开日,老和尚便故意拿话岔开道:"雁荡山离这儿远着呢,咱们的嘴巴官司再这么打下去,你那个富商的儿子可就真的没戏了。"
"那好,咱们后会有期!"布袋和尚话刚出口,便觉得这句话没有说好。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好以话赶话地接着说,"我们从雁荡山回来后再去找你说道说道。""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县境内,人称北雁荡山,属于括苍山脉,其主峰高耸入云,素以山水奇秀而闻名,号称东南第一山。因山顶雁湖、岗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往来栖宿,故有"雁荡山"之名。
由于老和尚只是让布袋和尚师徒二人到雁荡山去,并没有具体说明让他们去干什么。因此,布袋和尚与慈云到了雁荡山之后,只顾游山玩水。他们发现,雁荡山还真是个值得一看的好去处。
早在唐朝初期雁荡山已经成为远近皆知的佛教胜地。到了唐朝的鼎盛时期,雁荡山更是寺庙、亭、院大增,当布袋和尚师徒二人来到雁荡山时,那里早已经号称百二奇峰,十八古刹了。其中尤以灵峰寺、灵岩寺等处规模最大。
灵峰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除了寺院的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之外。最让人留连忘返的是灵峰寺旁的观音洞。洞口有天王殿,内塑四大金刚。过天王殿而上,洞内倚岩建有楼房十层,顶层为观音殿内供观音和十八罗汉像。其余九层为僧舍。从洞口至顶层有石蹬377级,是雁荡山第一大洞。周围奇峰环绕,怪石林立,为雁荡山风景三绝之一。
雁荡山之所以值得一看,还因为雁荡山向来以奇峰、怪石、深涧、大瀑布响誉神洲。其中的大龙湫瀑布,从近六十丈高的连云嶂凌空而下,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实为天下罕见。
布袋和尚与慈云心里都明白,老和尚让他们到雁荡山来肯定是有目的的。由于他们自信在玩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老和尚想让他们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因此,一到雁荡山他们便开始游山玩水。
可是尽情、尽性地玩了三天后,便没心情再玩了,因为他们一直没"找到"老和尚想让他们看到或听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从第四天起,布袋和尚与慈云便开始有意打听,新近发生在雁荡山的奇闻轶事。
又是三天过去了,奇闻轶事倒是打听到不少,老和尚让他们来雁荡山用意何在还是没搞清楚。
"师傅,徒儿觉得也许我们犯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误。"慈云在分析了新近传闻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后对布袋和尚说。
布袋和尚点了点头说:"为师从一开始便觉得关于《灵峰寺的来历》很对老和尚的味口。"
慈云却说:"也许僦和尚》的故事比师傅说的那个《灵峰寺的来历》更合适。"
"什么《蛇和尚》的故事,为师怎么没听说过呢?"布袋和尚说,"你先讲给为师听听吧。"
慈云说,雁荡山有一座山峰名叫灵峰,灵峰附近有一个很深的山洞。有一天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发现这个山洞除了既深且大之外,洞的四周奇峰环绕,怪石林立,实在是奇绝无比,便决定在洞里住下来,化缘修庙。
住下之后,才发现那里并不仅仅是风景优美,还有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等五大特产。也就是"雁荡五珍"的雁荡山名茶雁茗等各种特产。
那和尚用自己采集"雁荡五珍"换来的银子,首先在洞口修了天王殿,供俸四大天王,又在洞顶修了一座观音殿,供俸观音和十八罗汉像。最后又在两殿之问修了几间僧舍。为了方便香客上下,他还请人从洞口至顶层凿了377级石蹬。
自从石蹬凿成之后,香客、僧人便越来越多。香客一多,僧人就富,再加上主持僧治理有方,除了正常的佛事功课外,各个都必须抽空上山去采集雁荡山特产,开荒种粮。
主持僧多方筹备资金的用意在于准备在洞边建修一座寺庙,没有想到,"观音洞的和尚很有钱"的消息引起了一帮强盗的注意。因此,寺庙还没来得及建,强盗便捷足先登了。每次强盗光顾时主持僧都向他们讲道理,劝他们改恶从善,结果不仅没起作用,反而遭骂、遭打,甚至被杀。连续发生几次杀僧抢劫事件后,几个幸存的和尚便再也不敢在洞里呆下去了。
观音洞废弃了几年后,从峨眉山来了师徒二人,到洞内定居。尽管不少人向他们讲述先前发生的事情,这师徒俩却毫无惧色。
起初强盗们以为他们有什么奇异的法术,后来经过试探才知道,他们除懂得一点防身术外,与普通人没有多少区别。强盗们又开始了无所顾忌的抢劫,并砍伤了徒弟的一只脚。尽管损失惨重,但这师徒两个却始终不离开观音洞。与以往不同的是,自从头一次遭劫开始,他们便经常到洞旁的一口枯井边往下观望,并投食入井。就这样过了三年,这三年中,强盗先后光顾了五次。
有一天晚上,强盗们又来了。师傅等他们抢完后离开山洞后,突然吹了一声口哨。哨音刚落,便见一大群蛇从四面八方将那群强盗围住。吓得强盗们哭爹叫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