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尴尬的败局




  商老五的妻子死后,布袋和尚带着徒弟慈云主动找上门去义务为他做了场法事超度亡灵。商老五问:"圣僧你觉得我老婆能从这次法事得到益处么?"布袋和尚说:"这次诵经不止是你的妻子可以受益,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商老五说:"可是我的老婆非常娇柔软弱,其他人会占她的便宜,我想单独为我的妻子做一场法事。"

  布袋和尚说:"贫僧一向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让他们均沾佛法的益处。绝不可能单独为某一个人得益而诵经的。"

  商老五说"啊,绝不可能单独为某一个人得益而诵经的原则太好了。不过我左边隔壁那个商旺发和右边隔壁那个李有福对人既刻薄又粗鲁,只要圣僧能将他们排放在一切众生之外,商某一定请你们再做一场法事。"

  恢复人形后的慈云俨然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娃娃,他生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皮肤白嫩,长得人见人爱。

  "好小子,你可替为师露脸了。"布袋和尚摸了摸慈云的小光头道,陕给为师说说,你是怎么由狗变成人的。"

  "这恐怕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啊。"慈云说,"不过,依徒儿的亲身体验,除了得益于师傅这三十余年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之外,似乎与寒山寺的钟声有很大关系。"

  布袋和尚听后一惊道:"与寒山寺的钟声有很大关系?"

  布袋和尚知道从唐朝天宝年间,诗人张继乘船夜泊寒山寺所在地枫桥镇时写下那首: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之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便开始天下闻名了。不过,布袋和尚更知道寒山寺最负盛名的"夜半钟声",并非"月落乌啼霜满天"的秋季,而是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

  这天夜里凡夫俗子们过年,神仙们也过年。寒山寺里的钟声在除夕的午夜子时即所谓"五更分二年"之际响得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多达一百零八声)也格外的洪浑而悠扬。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寺庙里的钟、鼓声是神仙们的作息号令。正如凡人打仗时"击鼓出征,鸣金收兵"的道理一样,神仙们也是听到鼓声后才"开始工作",听到钟声后才休息娱乐的。

  一方的钟鼓只能号令一方神灵,一般情况下,寒山寺的钟声是号令不了慈云与布袋和尚的。因此,布袋和尚认为,慈云说自己由狗到人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似乎与寒山寺的钟声有很大关系",应该指的是"五更分二年"时的那一百零八响的钟声。至于那"关系"究竟有多大,钟声对于他的脱胎换骨具体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就只有亲身经历过了的慈云才能说得清楚了。"为师很想听听那与寒山寺的钟声有很大关系的具体内容。"布袋和尚担心问得太细、太具体会让刚刚脱胎换骨的慈云为难便简明扼要地说。"古代文献《白虎通·五行》上说: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这意思是说,钟就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滋养万物。洪亮的震天撼地的钟声,是阳气跃动的象征......"慈云一字一顿地解释道。

  "不对吧?"布袋和尚没想到慈云那个小脑袋瓜里居然还装有古代文献知识,便故意反驳道,"据为师所知寺庙里的钟、鼓声是神仙们的作息号令。由于神仙们的工作时间同凡人正好相反,凡夫俗子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神仙们是日暮而作,清晨而息。因此,寺庙内都是太阳下山以后击鼓,天快亮时撞钟,也就是'暮鼓晨钟'。

  '暮鼓'一响凡人可以休息,神仙们则开始工作;'晨钟'一鸣,神仙们开始休息,凡夫俗子们则起床,开始了他们又一个'日出而作'。至于寒山寺里每天子时的'夜半钟声',则是神仙们午休的号令。怎么又成了'阳气跃动的象征'呢?"

  "师傅所言极是,不过师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下的钟鼓之声。"慈云说,"正因为钟、鼓之声是神灵的号令,所以,正如一方水土养育一纛的邋理,一样,一方的钟鼓也只能号令一方神灵那样。各地寺院敲鼓、攮钟韵对闻虽然大同小异,却并不完全一样。"

  "那你说的除夕之夜那种'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滋养万物'的钟声又与你的脱胎换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布袋和尚问。

  "这个问题还得从为什么除夕之夜,五更(实为子时)分二年时的钟要敲一百零八响说起。"慈云回答说,"这里的一百零八与古人对数字和天时的理解有关。一百零八响的钟声里有十二个九,而九不但被我们的老祖宗们看着是阳数中最大的数,而且九还有'老阳'的雅称。九又是三乘三的积,而三也是阳数,还有'三阳开泰'之说,因此,三乘三又是阳数中的阳数......"

  布袋和尚打断他的话说:"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十二个九的一百零八,而不是九个'老阳'相加的九九八十一,或比十二个九更多的数字呢?"

  慈云说:"这是因为十二概括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因此撞钟一百零八响的意思,就是指将全年蓄藏于地下的所有阳气全部唤出来。只有这样,才会吉祥如意、国泰民安啊。"

  当慈云说最后这段话时,布袋和尚一直在目不转睛盯着慈云那两片薄尊的嘴唇,并且自言自语地说:"难怪这小子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不过祀菠和尚仍然没有忘记继续追问,除夕之夜那"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滋养万物"的钟声到底与慈云的脱胎换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师傅,弟子真的说不清其中的具体原因。"慈云蹬着一双会说话的大限睛,看了布袋和尚好半天才说:"徒儿只知道,当师傅讲到'苦难是救人爱好的良药,障碍是步入坦途的先导......只有先学会排除障碍,才能保证日舌不坐失良机'时徒儿心里虽然大受感动,却没有强烈的冲动。当寒山寺的冲声敲响后,徒儿突然一下便有了被雷电击中的感觉。"

  布袋和尚说:"我记得钟声响到九十九下时,东西厢房里仍然一点反央也没有。"

  慈云说:"徒儿记得非常清楚,师傅是在钟敲到九响时开始讲'以病苦勾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的,当钟声敲至三十六响时,币傅刚好说完最后一句'就一定可以居碍反通,求通反碍......'那时我已经在脑子里梳理出了徒儿后来说出来的全部内容......"

  "那你当时为什么不说话?"布袋和尚打断了他的话说。

  "当时徒儿不是还不会说人话么?"慈云说,"徒儿是在钟声敲至九十力响时,才突然有了会说人话的感觉。正准备说话便发现师傅在期待着东西厢房里的反映,过了一杯茶的工夫,当师傅对东西厢房里的鬼魂完全失望时那一百零八响的钟声也全敲完了。"

  布袋和尚很有感慨地说:"想不到从地下唤出来的阳气,居然有让霍生脱胎换骨的功力。"

  "徒儿觉得主要还是师傅近三十年来对徒儿的耳提面命在起作用,否贝刚才听到钟声的所有牲畜岂不全都脱胎换骨变成人?"慈云说,"除了三十余年的耳提面命外,师傅说法道禅时的那一番话同样功不可没......"布袋和尚对慈云的这段话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一向重视亲历、亲见亲听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一位俗家弟子问布袋和尚:"请问圣僧,以禅币言,此心即佛,对吗?"

  布袋和尚三缄其。俗家弟子问:"圣僧为什么不回答弟子的问题呢?布袋和尚说:"倘若我说是,你会以为他不会而会,倘若我说不是,贝我又与大家所熟知的事实相违背。" "这里只能是'不语为高'对吗?看来圣僧你才是个真正的开悟者啊。俗家弟子大发感慨道。

  布袋和尚说:"贫僧的'不语为高'并非因为自己是个真正的开悟者而是由于贫僧不曾有过你这样的经历。与其说出来对你产生误导,不如不拐为高。"

  那位俗家弟子想了想又问:"已经禅悟了的人,死后会到什么地方芝呢?"

  身为未来佛化身的布袋和尚,当然知道已经禅悟了的人,死后都会至兜率天去。但当时正在为寻找人间的"兜率天"而奔走的布袋和尚不愿意宅这个时候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便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不知道。"

  没想到那位俗家弟子是个遇事特别较真的人,布袋和尚话音刚落,又追问道:"像圣僧你这么高明的人,为什么会不知道呢?"

  布袋和尚只好回答说:"因为我还没有死。"

  那位俗家弟子又问:"依弟子之见,圣僧这话十分欠妥。如若只有死过的人才知道,活着的人又无法与已死之人对话,那活着的人岂不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向么?"

  布袋和尚没想到这位俗家弟子这么厉害,只好十分诚恳地说:"待贫僧问过那些有此亲身经历者之后再告诉你好吗?"

  当时的布袋和尚不回答那位俗家弟子,尽管另有原因,但这件事却对于布袋和尚的触动与启发都很大,从那以后布袋和尚遇事都特别注意,向那些亲历、亲见、亲听者请教。

  慈云刚才的那番话使布袋和尚想起了,作为一个由牲畜变人者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是很值得一听的。布袋和尚尤其对慈云最后"除了近三十年的耳提面命外,师傅说法道禅时的那番话同样功不可没"的话特别感兴趣。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布袋和尚很想知道自己的说法道禅是如何在脱胎换骨者的心里发挥作用的。于是,便对慈云说:"那好,你就说说为师的那段话对你有些什么作用吧。"

  "怎么说呢?徒儿的体验是:师傅刚才的那番话,就如同一把梳子,徒儿几十年来听到、看到、学到、想到的许多东西,就像一团乱麻。经师傅那把"梳子"轻轻一梳,便条理分明了。"慈云略有所思地说。

  "如果为师先前给你的那些东西是乱麻又是烂麻,你能不能使它们条理分明呢?"

  "当然不能。"慈云想了想说,"经师傅这么一说,徒儿想起了一个更贴切的比喻。"

  布袋和尚打断慈云的话说:"你是想说,你那近几十年来听到、看到、学到、想到的许多东西,就像一堆干柴,为师刚才那番话如同一把烈火。干柴一旦遇上烈火,便立即熊熊燃烧起来对吧?"

  "哎呀呀!徒儿自以为有这近三十年的积累,总有一天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没想到师傅还有更绝的招数没有传授呢!"慈云颇觉意外的说,"徒儿的心思师傅是怎么知道的?"

  布袋和尚也不管慈云的这番话有几层是玩笑有几层是真,但这话他听起来觉得心里舒服。因此,很高兴地说:"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到时候不必任何人教你就会了。眼下最要紧的是为师想听听你当时的真实感受。"

  "正如师傅刚才所言,当时就是一种干柴遇烈火的感觉。听完师傅的说法道禅,徒儿原本一片漆黑的心田'腾'的一下就亮了,心田一明亮,杂乱的便有了头绪,另散的便有了系统,互不达界的便有了关联。于是那段'处世以立德为事业,行持以观心为稳当,精进以律己为第一......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讲为解脱,执事以尽心为有功,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居众以谦恭为有理,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的话,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那你的那堆干柴又是什么时候燃烧起来的呢?"布袋和尚问。

  慈云说:"徒儿感觉到的燃烧有两个不同的阶段,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心田燃烧,也就是徒儿积累的干柴与师傅那思想的烈焰碰撞后的燃烧。结果便产生了刚才说的那段话。第二阶段是激情的燃烧,也就是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响九十九次时,徒儿立即浑身热血沸腾,那段话在胸堂里又蹦又跳的,老想从嗓门处冲出去。"

  布袋和尚默默地点了点头,他觉得慈云的表述应该是准确的。第一阶段应该说是从思想的碰撞到思想的燃烧,那是非物资的精神燃烧;第二阶段是两种物资碰撞后的燃烧,其中一种物资叫做"阳气",另一种物资则是狗的身躯。这个阶段燃烧的结果有二,一是慈云所说的"从嗓门处冲出去"的那段话;二是烧脱了慈云的那一身狗皮。

  布袋和尚认为自己最后的一指,仅仅是加速了狗皮的脱落。

  慈云的脱胎换骨是布袋和尚到目前为止,最得意的"作品"。后来的实践证明,慈云果然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他身材苗条,行动利索,体格偏瘦,身手敏捷。无论什么人与慈云交谈他都能给人一种特别机灵的感觉。最难得的是,慈云从狗那里继承了两大特点,一是嗅觉灵敏,凡是他闻过的气味,便永远也不会忘记;二是惊人的记忆力,凡事他见过的人,走过的路,见过的东西看过的书,他都能过目不忘。

  慈云不仅对脱胎换骨为人之后的事情过目不忘,对于自己为狗期间布袋和尚说过的话,办过的事都能经久不忘。仅仅这一点在后来的日子便帮了布袋和尚很大的忙。

  慈云由狗到人的突变,如同给布袋和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使他那寻找心灵净土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在慈云没有多脱胎换骨之前,布袋和尚除了受如来佛祖之托外,从不主动给人讲经说法,更不主动去超度人、教化人。慈云脱胎换骨之后,布袋和尚为了能够尽快净化人们的心灵,甚至不惜降低身价直接到死人家里去为死者诵经,超度亡灵。

  一位姓商名老五的村夫的妻子死后,因为他平常与邻居的关系不好,便很少有人来送礼、帮忙。布袋和尚想利用这个机会点化点化他,便带着慈云主动找上门去义务为他做了一场法事。

  法事做完后,商老五问布袋和尚: "圣僧你觉得我老婆能从这次法事中得到益处么?"

  布袋和尚说:"这次诵经不止是你的妻子可以受益,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商老五说,"可是我的老婆非常娇柔软弱,其他的众生肯定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走的......"

  布袋和尚说:"你的意思是不是想请贫僧单独为你的妻子诵经?"商老五说:"正是这样,不过我会另外给钱的。"

  布袋和尚解释说:"佛门中人慈悲为怀,一向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让他们均沾佛法的益处。绝不可能单独为某一个人得益而诵经的。"

  商老五说"啊,佛教果然非同一般。你们那条'绝不可能单独为某一个人得益而诵经'的原则太好了。"

  布袋和尚以为商老五的思想已经开窍了。没想到商老五话锋一转道:"不过我想请你做个例外,我左隔壁那个商旺发和右隔壁那个李有福对人既刻薄又粗鲁,只要圣僧能将他们排除在一切众生之外,商某一定请你们再做一场法事。"

  "那可不行。"慈云接过话头说,"至于为什么不行,你听我给你讲过故事就知道了。"

  "圣僧,你这个徒弟,这么年轻能讲出什么好故事来呢?"商老五问。布袋和尚并不知道慈云究竟要讲什么故事,便模棱两可地说:"施主,你听听不就清楚了么?"

  商老五点头后,慈云讲道:

  从前有个穷人,天寒地冻的时候,家里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能值几个钱的大瓦盆,想拿到街上去卖几个钱买点吃的。有个买主正要买,穷人的邻居却劝那人:"买这种东西有什么用,你没看那上面已经裂了两道口子么?"买主一听这话便走了。

  穷人又冷又饿,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不小心一松手,瓦盆摔了个粉碎。从此后,便和那个邻居结下了冤仇。

  到了下一辈子,卖瓦盆的投胎是条狗,那个邻居是个穷人家的女儿,后来穷人的女儿被送到一个有钱人家当丫头。东家太太很喜欢她,但觉得她有一样不好,爱偷东西吃。

  丫头虽然问心无愧,却很想弄个水落石出,便把菜放在篮子里挂好,自己躲在暗处,看到底是谁在偷吃东西。终于发现是一条狗在偷菜吃,头一气之下,拿了根大棍子冲上去将那狗打了个半死。从此后,再也没见那狗来偷菜吃了。

  有一天,丫头跟太太到庙里去烧香。当家和尚见丫头面色发暗,便对东家太太说:"这姑娘将有大祸临头!"

  东家太太忙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免灾。当家和尚说:"办法只有一个,你们回去做一个与这姑娘一样的假人,再买一副猪心猪肺装在假人肚子里,如果听到什么动静也不要去管他,这场灾难也就解脱了。" 丫头料定是那条狗,要来报仇,便准备了一根大棒藏在假人附近。那天夜里,养好伤之后的狗真的来了,正要挖假人的心肺时,丫头冲上去硬是把那条狗打死了。

  过了几天,丫头又和太太一起到庙里去烧香。老和尚见丫头面色更加灰暗了,便说:"这丫头三天之内,必有大祸临头。东家太太要求和尚救救她。老和尚想了想说:"丫头今天晚上不要回去,让老纳亲自为她消灾避祸。"

  这天夜里,老和尚让丫头坐在一口钟里。到了三更,一条毒蛇游到大殿上来,好像对老和尚苦苦哀求。老和尚闭着眼睛盘腿端坐,只顾念经,根本不理睬它。这条蛇偷偷游到大钟顶上,从小洞钻了进去。

  到天亮,老和尚来看,钟里的蛇同丫头一道死了--没有得到老和尚的允许,那蛇在寺庙里不敢咬人,便用自己的身体堵塞气孔,与丫环同归于尽了。

  老和尚叹了口气后,便把头和蛇一起埋在山脚下。

  过了几年,埋葬丫头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果树,埋葬毒蛇的地方长出了一根藤,藤绕在树上。树长高一点,藤也长长一点,总是把树缠得紧紧的。又过了几年,老和尚把树挖起来,做了一个木鱼;又把藤挖起来,做了一个尖头棒槌,用棒槌敲木鱼,让他们相互"不!不!不!"地敲打不息,以此告诫人们,不要彼此结仇结怨。

  布袋和尚没想到慈云能够讲出这么具有针对性的好故事来。便赞许地朝慈云点了点头。慈云与布袋和尚都认为商老五听完这故事后会幡然醒悟的,不料商老五却从中得出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结论。

  "哎--!这都是命啊。"商老五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这不正像山歌里唱的:

  木匠家住破大门,石匠坟上没碑文。瓦匠缺少高楼住,风水先生也受贫。裁缝穿着破棉袄,郎中家里也死人。神婆的孩子鬼掐死,万般由命不由人。我算是看穿了,什么努力都是多余的,就这么往前混吧。

  商老五的一席话说得慈云好不尴尬。"布袋和尚二话没说,便带着慈云离开了商家,朝苏州郊外走去。"师傅,我这个人是不是很笨?"慈云形影不离地跟在师傅身边问。布袋和尚说:"你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如果你算笨的话,只怕这凡间就没有几个不笨的人。"

  慈云又问:"那徒儿今天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那个商老五......"慈云没有把话说完,不是故意卖关子,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布袋和尚冷静一想说:"你我在'点化'商老五的过程中,并没有做错什么。你就不必胡思乱想了。"

  "但徒儿总觉得,对不起师傅,"慈云自言自语地说。

  其实,布袋和尚也觉得虽然在"点化"商老五的过程中,他和慈云虽然都没有做错什么,却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他们一次失败的尝试。但究竟为什么会失败,他自己也没找到确切的原因。

  布袋和尚没有回答慈云,只顾低着头往前走。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

  眼前出现了一座庙堂。抬头一看"关帝庙"三个字,不由得浑身一激灵:"天呐,这不是三十多年前,我拾到三百两银子的地方么?"

  这座关帝庙的规模比三十年前大多了,肯定什么时候拆掉重建过。三十年前这座庙只有前面两间正殿和后面半间厨房。由于没有道士居住,而显得十分破旧。

  如今已经改建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东南西北四方各三间瓦房,中间是个大院子。正面朝南的是三问大殿,背朝院落。

  正殿门前放着一对石狮,显得肃穆壮观。穿过正殿便是院子,"门"形院落由九间瓦房构成,左侧三间依次是马殿、拜殿、寝殿,右侧依次是客堂、春秋阁和圣像亭。后面三间除了一间厨房外,另外两间是道士就寝的地方。

  布袋和尚一看到关帝庙便想起捡银子、还银子和要求与小英姑娘亲嘴的事。想想自己这个从奉化县出来的读书人,尚且达不到完完全全的心底无私,更何况一个农夫呢?

  布袋和尚正在想心事,关帝庙内突然传出了慈云的声音:"师傅快来看呐,不知是谁把你的样子塑在这里呢!"

  别瞎扯。为师非神非仙的,谁会替为师塑像呢?就算为师有朝一日成了正果,也只能将这胖乎乎、黑乎乎、傻乎乎的样子塑在佛教寺院里。怎么可能与关圣普君的神像放到一起呢?"布袋和尚一边朝正殿走去一边说。他那里话音刚落,慈云又说:"师傅你自己过来看嘛,慈云什么时候骗过师傅?"

  布袋和尚抬头一看,正面中间是关公关云长的塑像,关公身边分左右站定的是关平、周仓。正殿的左侧山墙前塑的是刘备、关公、张飞"桃园结义图",右侧山墙前便是大腹便便,开口常笑的布袋和尚形象。

  "这个菩萨肯定不是我。"布袋和尚仅仅看了一眼便矢口否认道。

  慈云说:"师傅你先别忙于下结论。你看看这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粗粗的胳膊,圆圆的腿,还有那一个圆圆的腹部,一对高高鼓的奶,没有一样不与眼前的师傅你一模一样啊。"

  布袋和尚说:"是的,的确很像,特别是那张笑得合不拢的嘴,还有那胖胖的脸上左右各一个深深酒窝窝,简直与为师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却一定不是为师我。"

  "凭什么?"慈云说,"既然你自己也承认'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却又肯定不是你,总得给徒儿一个理由吧?"

  布袋和尚说:"现成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为师并非道门垮太,攥燕遗教,庙里供俸和尚的道理?"

  "师傅,这个脑袋光溜溜的和尚已经供在道家庙内,体罐和尚么?"慈云反问道。"脑袋光溜溜的就一定是和尚么?如果真是这样,民间那些剃光头的老头子,岂不都是和尚?"布袋和尚说,"你没看他的脑袋上根本就没有受戒后留下的戒疤么?"

  "是呀,我怎么把这一点给疏忽了呢?"慈云见那尊胖"和尚"的脑袋上果然没有戒疤便说,"那师傅你的第二个理由是什么呢?"

  布袋和尚问:"你看到这尊塑像身边的孩子没有?"

  慈云说:"看到了,那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怎么会没看到呢?""一共几个?"布袋和尚。

  慈云说:"共五个。正好是'五子登科'吧?"

  "什么五子登科?登科就是中举的意思你知道吗?"布袋和尚说,"这大概是道家一位送子之神吧。如果让为师给他起名,也只能模仿伍鬼闹钟域的典故,称他为'五子闹'。"

  "师傅,你真行啊,这里真的有个'五子闹'的名称,可惜最后那个字我不认识。"慈云说。

  布袋和尚低头一看,当即目瞪口呆,因为那尊塑像下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五个字"五子闹长河"。

  "怎么会是这样呢?"布袋和尚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怪了,这尊塑像造型与贫僧一模一样,已经够奇怪了,这名字居然也一字不差,岂不是怪上加怪么?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

  "师傅,你看这墙上还绘了一组故事呢。"慈云指着"五子闹长汀"背后山墙上的一副壁画说。

  布袋和尚一看,那副壁画由四组图像组成。第一组是三十年的那座破旧的关帝庙内,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小丫环,急匆匆地向庙门外走去。神柜的一端,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绸布包袱。

  第二组画面是:一个衣衫破旧的,胖乎乎的小伙子,在关帝庙门前,将那个鼓鼓囊囊的绸布包袱交给风尘仆仆的从远处赶来的那个漂亮丫环。布袋和尚注意到,那个小伙子的肩上还搭着一条布袋子。

  第三组画面是:刚才那位小伙子,准备上前去亲那个漂亮的小丫环。那个小丫环则害羞地扭过脸去。

  布袋和尚看到这里说:"这个地方画得不对。应该是丫环怒斥小伙子。"慈云问:"师傅也知道这个故事吗?"

  布袋和尚向四周一望发现站在神柜前的那一老一少两位道士,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一眼。便装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啊,不知道,为师不过随便说说而已。还是继续看壁画吧。"

  第四组画面是:小伙子一副新郎官的打扮,高高兴兴地走向洞房。新郎官手里牵着一个红绣球,红绣球的另一端却拿在刚才那位害羞的小丫环手里。

  "奇怪!这座庙是谁捐资重建,又为什么偏偏塑了这么一个'五子闹长汀',并画了这么一副壁画呢?"布袋和尚看完后,嘴里嘀嘀咕咕的,谁也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慈云似乎猜到了布袋和尚的心事,只见他举起右手挡着半边嘴,轻声对布袋和尚说:"师傅,要不要问问这庙里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