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造字 憨态再现遇救星
仓颉并不是什么书呆子,那时候也没有书。但作为一位心怀坦荡的学者,无私无畏的正人君子,他不仅缺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警觉,而且往往以己度人。自古大凡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者没有几个不吃亏上当的,仓颉也不例外。当侍郎官故意用"一定收获不小吧?"之类的话引诱其上钩时,仓颉竟未加思索地回答说:"这话一点不假,那美、妙、娇、艳等与女人有关的字,就是在见到丽人公主之后才造出来的。""能让下官也长长见识吗?"刑部侍郎见仓颉已经上钩,便想步步深入,扩大战果。
仓颉仍然像学者授课一样认真地说:"天子是人间的最大的官,黄帝的女儿是世上头号美人,她肤色白嫩,像羔羊一样可爱,因此我便在羔羊的羊字下面加一个大字造出美丽的美字,再将少女二字合起来造了个妙字。你以为这两个字造得有什么欠妥之处吗?,,仓颉说出了自己创造"美妙"二字的动机和依据后,不仅没有从侍郎官那洋洋得意的眼神中看出其用心不良,反倒回过头来征求心怀鬼胎者的意见。
"左史大人,我把你这两个字好有一比。""比作何来呢?"
"下官乃行武出身,当然三句话不离本行,如果比喻不当还望大人多多海涵。""不必客气。"那美字如同金钟、铁布衫的气功绝技--炉火纯青无懈可
击,不仅举世无双而且一语中的......"
仓颉深知这位侍郎官在识别语言符号时蠢如肥猪,练刻书契时笨若呆鹅,没料到一旦谈到其本行,齿竞如此伶俐。因此,当侍郎官说出第一个比喻并故意卖关子似地稍加停顿时,仓颉便急切地追问道:"还有一比呢?"
"还有一比嘛,当然是妙字,不过我记得左史大人好像也有几个字的来历不曾明讲吧?"原来侍郎官的船在里停着。仓颉摸了摸自己的屁股之后说:"并非下官有意留一手,实在是这里痛得有些难以维持。"
"那我们就坐下来谈吧。"说完也不管仓颉是否同意便吩咐"铺席"。
既然是坐下来说,就应当吩咐摆凳子或说一声看坐,才是正理,为什么要"铺席"呢?原来那时候桌椅板凳尚未发明出来,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地上,因此"坐"字从二人在土上。二人就是宾主双方,土代表地面。地面太脏又必须铺席子。第一层铺的是比较粗糙的竹篾席子古代称之为"筵";筵上再铺一层比较柔软的草荐,称之为"席"。
"席"在"筵"上,面积比筵小,宾主聚会时都坐在质地柔软的席上,因而又叫"席地而坐"。吃饭赴宴都在"筵""席"上进行,因此办酒宴又叫"肆筵设席",到朋友家去吃饭又叫赴筵或赴筵席,。年长月久,筵席便成了酒宴的代名词。后来又有了喜筵、寿筵之分和菲筵的自谦之说。
既然酒宴叫做筵席,那么赴筵席时的座位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席位了。后来又有了主席、次席和首席......的等级区别。
后来在开会时设"主席台",在主席台上又设来宾席、贵宾席,进而在社会团体、国家设主席副主席等官职,无不来源于"席地而坐"的古代生活习俗。
不过"坐"与"座"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仓颉认为座位都设在室内,所以在坐字上加了一个代表房屋的"广"。
"席地而坐"就是双膝着地,屁股压在脚后跟上的跪式的坐法。长时间地跪在地上老年人受不了,便在老人身后放一个可扶可靠的凭几。凭几的样子与"几"字差不多,见字如见物。因为凭几是"任"人扶靠,供人凭借的,所以"凭"字从"任"从"几"。
不过无论是席地而坐也好,凭几而坐也罢,反正都是双膝跪地,有客人来时,主人引身向上双手放在地上,就成了跪拜相迎。因此,拜字的上部是两个手(拜),右下方的"T"是古老的下字,双手向下为拜。因为双手不着地,屁股不坐在脚后跟上,也没有借助凭几的跪,时间长了就有跌倒的危险,所以"跪"字从足从危。
侍郎官见仓颉的屁股伤势较重,不能在脚后跟上落坐,怕他单凭双膝跪地有摔倒的危险,便让皂隶搬来_个凭几让仓颉扶靠,这才继续发表自己关于"妙"字的高论。
"那妙字就如同武术中的八卦连环掌--看得你眼花缭乱玄妙无穷,令你爱不释手。"侍部大人这个比喻果然恰到好处,"不精您说,下官还特意为那妙字撰了一则谜语呢。"请道其详。帖谜面是"一字值干金"。因为丽人公主曾以千金之价待字深闺,是名副其实的千金之体的少女,所以这谜底当然应该是'妙'字"。"太好了,这个谜语简直编神了!"侍郎大人专捡好斫的说。受到侍郎官情绪感染的仓颉谈吐更加随心所欲了。他说:"美、妙两个字是有感而发,但仍不足以概括丽人公主的天生丽质。"因此,他又根据公主过桥时的姿态造了个"娇"字;根据丽人公主系丝带着绸衣的装束与艳美的肤色造了个绝代佳人的绝字和艳丽的艳字。
有道是:言多必失。一提到丽人公主,仓颉便非常兴奋,话儿也特别多,再加上毫无戒备之心,因此在措辞用语时分寸感的把握上难免有欠妥之处。这正好为有意陷害他的侍郎官提供了得力的证据。
当刑部侍郎断章取义,自取所需添油加醋地将仓颉如何观察公主的衣带肤色,怎样琢磨公主行走坐卧的姿态,如此这般地考究少女美妙绝伦之处等"不检点"的实事向黄帝禀报后,黄帝再也忍不住了。为了女儿的名誉,为了天子的尊严,黄帝决定忍痛割爱,挥泪斩仓颉。
黄帝对于仓颉是由至爱转向至恨的。爱得越深恨得越狠,所以他在决定处死仓颉的同时,也决定对仓颉实行车裂之刑。作出这样的决定对于黄帝而言实在是太痛苦了。仓预是他数十年来苦心寻觅的伟人,是华夏民族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振兴华夏的希望所在。从千金求一字到委任仓颉当百官之师,从死囚到官居左史,从发明数日字到记圣言、制书契,没有一处不渗透着仓颉的血汗,也没有一处不寄托着黄帝的厚望啊!
在黄帝心目中,仓颉决不仅仅是一个记史记言的史官,而是一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生产狩猎无所不懂,琴棋书画歌赋诗词无所不会的全才。
曾记得半年前,当国师觋翁向黄帝讲述为什么一年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每个月两个节气。在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中又分为十二节、十二气--立春为节,雨水为气,清明为节,谷雨为气等等,黄帝昕到这里问道:这是不是老天爷根据农牧生产的时令向凡间预示的结果?国师一连讲了三天,黄帝硬是听得头昏脑涨也记不住。并非黄帝对这些不感兴趣,而是那些名称实在不好记。如果仅仅像"立夏""小满""小暑"大暑"那样每个节气记两个字还好说,或者像一年四季那样,只须记住"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之类的总体概念不难。
最要命是什么"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白露节不能松,又种萝卜又栽葱"之类的把节气和农作物搅到一起的条文式的东西。仓颉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倾听,不料三天后他竞编出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辞旧迎新立春期,雨水栽树最适宜。惊蛰挑泥河跃鲤,春分谷籽早落泥。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时摘香茶清沟排渍。
立夏节揪黄秧收油割麦,小满时正农忙百事紧急。芒种节黄丝出耩草锄地,夏至时出早谷头伏出齐。小暑节出中迟谷把田晒好,大暑至割早稻定有饭吃,立秋节割中谷抱种二季,秋暑时种荞麦晚蝉如泣。白露节栽葱蒜切莫迟疑,秋分时桂花香夜相抵。寒露节油菜籽早些下种,霜降时种小麦芦花飞嘻。立冬节揭板田放水浸泡,小雪时入寒冬干塘备泥。大雪节农闲时可做生意,冬至后修塘±[筑填筑堤。小寒节备柴炭推谷辗米,大寒时过新年丰衣足食。这首歌有白也有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白相间,好念也好记。十二节中穿插十二气,节中分气,气间连节,气内藏刚,节里含柔,气节照应,刚柔相济,繁而不乱,忙中有系,或耕或种或收或藏,错落有致。哪个节气该种什么,哪个节气该收什么,一目了然。什么时候可以挑塘修圮,什么时候可以推谷辗米,就连做生意的最佳时限也包括在这首歌内。如果平时没有下一番不耻下问的苦功夫,就不可能有这么丰厚的积累,便不可能在三天内写出《二十四节气歌》来。
为了教朝中文武百官学习文字,练习书契,仓颉更是用心良苦。他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地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字,编撰成各种有趣的对偶句子,刻成条幅,供学习者传阅,例如:
阋看门中有,思耕心上田。
就是将"阆、思"二字先合拢后拆开,让你看后不仅知道间字是由门月二字组成,思字是由心田二字合体,而且能领悟到"倚门赏月者为间"和"意入心田为思"的本义。又如:
"古文故人做,十八木子李。""鸿系江边鸟,蚕为天下虫。""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看上去简单明了,读起来生动有趣,细想开去妙趣横生。再看: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八个字,尽管读音不同.表意有别,但因字形极为相似很容易混淆,所以仓颉特意将它们放一起,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对偶句子,让习字者在欣赏佳旬妙语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反复比较,认真鉴别的机会。经过仓颉的苦心组合,着意安排,恰到好处地引导之后,如果再分辨不清这些字的字形意义,那么这位识字者不是盲聋哑,也是痴呆傻了。
"何等难得的人才啊,寡人曾施重金将他救活,今天却要用酷刑将其处死,这又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黄帝愈是下狠心忘掉仓颉,愈是忘不了仓颉。
凭心而论,黄帝是舍不得处死仓颉的,今日之举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用黄帝自己的话说就是:"并非孤王要撕碎仓颉,而是仓颉撕碎了寡人,他已经撕碎了我的心。"
黄帝似乎觉得,既然我不能得到他,那么别人也休想得到他。你仓颉既然敢于撕碎孤家的心肝,我轩辕也就不惜撕碎你的肉体。
其实,黄帝也曾萌发放过他一条生路的念头,或贬他为奴仆,或让他到边关去充军,也可以将其驱逐出华夏境内。可是,一种民族自卫的潜意识告诉他:得仓颉者得天下,放了仓颉如同自取灭亡,遵照黄帝的旨意,仓颉当受车裂之刑。在当时的刑法中车裂是最残酷的一种,它仅限于朝廷才有可能使用。因为除黄帝之外谁也不可能拥有五辆车,各部落若用此刑只能以马代车,因而又叫五马分尸。
秋后,恰好是开刀问斩的季节。
九月九日上午,天空乌云密布,西北风狂叫怒吼,刑部大堂上侍郎官升座,两旁站着跟班皂隶与红衣剑子手。
"带钦犯仓颉!"
"带钦犯仓--颉一一!带......"
随着一声声催命的呐喊,仓颉被两名囚犯押上大堂。"你可是仓颉?"
"正县。"
"赐饭!"侍郎一声令下,狱卒端来一个木质托盘,盘内有米饭一罅,马奶一筒,羊肉五大块。
一皂隶为仓颉松绑之后说:"天子传谕赐你羊肉、酒饭,你就放心地吃吧。"
"都什么时候了,还有闲工夫吃喝,快上法场吧。"仓颉生怕误了时辰,竟焦急地说。
"这酒叫超生酒,这饭叫长生饭,这肉叫断禄肉,可不能不吃啊。"
"什么超生、长生、断五断六的,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呢?"
"这么说吧,你不是要去法场吗,去法场之后就要离开阳间到阴间去。吃了这五块肥羊肉就断了阳世之禄。吃羊肉叫做离阳(羊),吃五块谓之断禄(六)。这顿酒饭是但愿你超生之后再长生,来世续禄活命。"
"下官并非真的要死,何必多此一举呢?"
"有道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只管照规矩办事,可不管你真死还是假死。"
"如此说来,这肉我是非吃不可哕?"
仓颉这一问把两个狱卒也问糊涂了,他们不知道万岁今天让最有权威的刑部侍郎和最有名望的左史大人在唱哪一曲戏,更不知道今天是假戏真唱还是真戏假唱。仅仅知道他们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一定要演好。困此,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是认真的。
正当仓颉为抓紧时间而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时,另一位皂隶已经将"斩标"呈上公案,请监斩官"画红"。侍郎官接过斩标后,立即抓起一根涂着朱砂的山鸡毛并大声吼道:"将钦犯仓颉首先押往法场示众,待午时三刻,立时问斩!"
说完随即用山鸡毛在斩标上画了个红红的圈儿,随即用力
将山鸡毛往后一甩,便示意上路。
仓颉把第五块羊肉放嘴里,还没来得及咽下去,门外便吹响了牛角号。
"呜--哇一一!""呜--哇--!"呜字比鸣字少一笔,一个是鸟字旁,一个是乌鸦的乌字旁。仓颉心里说--乌和鸟都是象形字,上头的一点是眼睛,乌鸦全身漆黑分不清眼睛所以没有那一点。
"呜一一哇--!"四把牛角号,继续在响,两把两把地轮番吹着,其声音如泣如诉。
牛角号后面是二十余名手持红白杆子和乌稍鞭的皂隶,接着跟进的是八十余名士兵,手持长枪。再往后是二十几名弓箭手,弓在手箭在弦,围着囚禁仓颉的那辆木轮囚车。囚车后面是四名手持鬼头刀的红衣刽子手。
最后有一群顶盔贯甲的武士断后。另有两名跃马横刀的骑士专门为监斩的侍郎官护驾。
刑部大堂至法场之间,每隔三五步就有两名全付武装的士兵维持秩序。其声势之大,出动钦兵之多,戒备之森严,都是绝无仅有的。
尽管谁也琢磨不透黄帝是担心有人劫法场,还是有意要借助这种隆重的仪式为华夏民族的一代天才送行。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容置疑地说明黄帝对于仓颉的死非常重视。
可悲的是,仓颉自己一直感觉良好。刽子手们将他关进囚车之后,他不仅好奇地观察沿途的新奇世界,嘴里还时断时续地念着:"不错,有意思,又钻了一次囚笼。这回比上次热闹多了......"途中遇到熟人还笑咪咪地挥手致意。"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劳师动众"。仓颉继续说:"早知如此,应该给万岁提个醒儿,用这种办法帮我造字,岂不越造越穷?"
樵楼刚报午时,离行刑尚差三刻时间,囚车便进入了法场。仓颉惊奇地发现法场上有五辆马车成"土"字形停在中央。每辆车后面都系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每根绳子的末端都有个一拉便紧的绳套。每辆前面都有两名刽子手,分左右抓住那仅有笼套,没有缰绳的马。
原来所谓车裂之刑,就是用马车上的五个绳套套在犯人的四肢和脖子上,午时三刻一到,刽子手便松开马的笼套,与此同时,"轰隆隆"三声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吓得拉车的马拼命地跑。刹那间犯人的躯体便被撕裂成五块。这种刑法轻易不用,仓颉年仅二十岁,根本没见过,因此当刽子手们将绳套系住其四肢和脖颈时,仓颉突然大喊一声:"侍郎大人,下官有事要请教。"
那声音之大,使在场的所有人马都吓了一跳。如果不是刽子手们都训练有素地勒紧笼套,只怕不等他把话说完,早已身裂人亡了。
左史大人有何请求但讲无妨!"刑部侍郎对这位即将见阎君的左史大人突然客气起来。
下官听说斩刑有两种,但不知除车裂之外的另一种是什么?"
"另一种比车裂更痛苦,是用斤也就是用斧头首先砍去犯人手足,最后再砍去其头颅。天子赐左史大人以车裂,实在是一片好心,有道是长痛不如短痛啊!"
侍郎大人错会了下官的意思。我仓颉并无意挑选斩刑的种类,只是想将那个斩刑的斩字造出来罢了。"
离行刑已不足三刻,只怕难以如愿。"
仓颉一听这话猛然一晾:"难道黄帝真的要对我施以斩刑?"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电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然而,绳套已经套在脖子上,两眼充血满脸横肉的刽子手已经跃跃欲试地准备下手。监斩官从面部表情到说话的腔调,没有一样不表明斩刑是真的。
啊!难怪今天的声势如此浩大,场面如此宏大,围观者的脸上没有丝毫笑意。原来天子陛下真的听信谗言,动了肝火,龙颜大怒了。
难怪在赴法场途中,当我感叹自己又坐了一回囚笼,而且比上一回热闹,当我埋怨天子陛下何必大动干戈时,有人惊骇,有人摆头,有人叹息,有人苦笑。原来他们早就知道了,他们肯定以为我疯了,在说疯话在发狂言。
是的,我是疯了,我是狂人。一个为造字而生为造字而死的疯子,一个临死也忘不了造字的狂人。
仓颉想得不远,也想得不多。就连黄帝为什么要杀他,又为什么要用此酷刑都不曾细想。但仓颉以为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他知道万岁要杀他,决不是豺狼尽走狗烹之举,因为造字刚刚开始,离功成名就还差得很远很远。此举一定是听信馋言的结果。仓颉认为进馋言的人也许不少,但主要是刑部侍郎。侍郎与黄帝的三位替身系莫逆之交,先前那九位史官中有两位是侍郎官的儿女亲家。他的造谣中伤是对原有亲家失宠的报复。可以作为中伤的罪名也许有很多,但最有可能使黄帝动怒的便是有关我与丽人公主的关系的传言。
仓颉恨侍郎官,也恨丽人公主。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恨。他恨侍郎官假公济私,中伤他人,且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恨丽人公假情假义,假心假意,见死不救。
他更恨黄帝偏听偏信,不审不问,不屈尊就卑,不兼听下情。可反过来一想又觉得没什么,反正已经死到临头了,反正是进有杀身之祸退有灭顶之灾了,何必作那些无济于事的空想呢!管他迟死早死反正终有一死,与其在这里空悲切,不如先将斩刑的斩字造出来再说。
侍郎官见仓颉呆呆地坐在地上,好半天不吭不哈,便说:"我看你这左史官大人也真怪,天子说要打你,你就造打字,天子说要斩你,你就造斩字,造不出也就算了,何必坐在那里发呆呢。依我看倒不如大喊一声:'二十年以后我又是一条好汉!'这类的话,还可以表现一点视死如归的气概,何必去造那害人害己的劳什子呢?"
"住口!"仓颉气冲牛斗地大吼一声:"谁说我造的语言符号是劳什子?谁说我仓颉临死前造不出字来?告诉你吧,临死之前的人格外灵醒,既然斩刑分车裂、斤砍两种,这车斤二字合为一处,即为斩字,何须三刻。可惜今天斩的是我而不是侍郎大人你或丽人公主。"
"这是什么意思?"
"我太善良、太忠诚,太相信天子和公主,太信任像你之类的狼一样的恶人,不知道人有美丑善恶,官有忠奸宄佞,不应该在你面前尽说女人的好处。其实与丽人公主在一起造出来的并不仅仅是美妙绝伦之类的好字妙语,还有嫉妒、奸佞、妖媚乃至娼妓、妄、姘、嫖、耍之类的丑恶字眼。佞字就是专指像你这样花言巧语的人。侍郎大人若能将这些丑恶的字眼转告给丽人公主和圣上,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左史大人果然智慧过人,可惜当你认识我是一只狼时,已经晚了,午时三刻快到了,你已经成了一头毫无反抗能力的羔羊。"
"我尽管成了一头任你斩割的羊,却至今不悔。我喜欢羊,也甘心情愿成为一只羊,因为羊是善良、美好、仁义、吉祥的象征,所以这些美好的字个个从羊:苦羊为善,大羊为美。我羊为羲,示羊为祥,次羊为羡,羽羊为翔。
可惜我造错了一个字。我认为我们的君主与黎民百姓一样,也是一头善良、吉祥的羊。才将君羊二字放到一起,造了个羊君的群字,并自以为是地说,群字之所以羊前有君,君后有羊,是因为作为老百姓的羊,都敬重作为领头羊的君,不仅羊爱君,君也爱羊。只有君与羊合成群,国家才能喜庆吉祥。没想到如今不仅要斩羊,而且羊群中还冒出了你这条狠心的狼......"
仓颉越说越激动,乃至浑身发抖。可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仓颉的话还没说完,那该死的"午时三刻"便无情地降临了。只听报时官一声长长的呐喊"午--时--三--刻--已--到,监斩官一一行--刑--!"
侍郎官一听这话便如释重负地下令点爆竹,不料那"点......"字刚刚出口,下面的话竟被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盖住了。"天--子--驾--到一一"
就在华夏民族未来的造字之神仓颉的伟大身驱将四分五裂的千钧一发之际,随着一声动地惊天的叫"车一一下一~留--人一一!"又只见黄帝身着戎装,顶盔戴甲,横刀跃马,单人独骑飞奔法场,风驰电掣地绕"土"字形的马车转了一圈,"咔一一嚓一一咔--嚓......"手起刀落,三下五去二砍断了套在仓颉肢体上的五根绳套。
没等监斩官和刽子手们弄清是怎么回事,黄帝已跃马到监斩台前,横扫一刀结果了侍郎官的性命。
仓颉正在发痴、发呆、发傻之际,黄帝早已翻身,亲自将仓颉扶上监斩台。一面令跟班皂隶为仓颉更换朝服,一面当众向左史大人赔礼道歉,向在场的官宦痛心疾首地检讨自己。
黄帝说,寡人身为华夏民族的首领,居然不辨忠奸美丑,应负失察之罪;孤家位居九五,居然轻信蜚语流言,应负失听之罪。失察导致误伤志士仁人,失听险些熄灭了神州之灯。我枉为华夏首领,愧为人间帝君,本应以死赎罪,怎奈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黄帝说到这里已是泪流满面,他一边拭泪一边问仓颉:"请问爱卿,这失察失听该当何罪?"仓颉说:"法典规定,万岁错杀无辜,当处之以髡刑,就是把头发胡须都去掉,偏听偏信处之以耐刑,也就是剃掉头发而留胡须。因此卑职在造耐字时从而从寸。而是胡须的象形,寸字代表法度分寸,意思是根据法律留着胡须。因此耐刑比髡刑轻。"
黄帝说:"寡人不仅偏听偏信,而且险些错杀无辜,因此用髡刑太重,用耐刑又太轻,让寡人割须谢罪,不知国师意下如何?"黄帝想听一听国师的意见。
国师觋公"咚"的一声跪在地上说:"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啊!男人之须,女人之发授之于天地,赐之于父母,不能轻易割舍啊!"
仓颉也跪在黄帝面前说:"华夏臣民向以须发为至贵,女人剪发赠夫表示以身相许,男人割须谢罪犹如斩首。陛下知错改错便不为错,若再割须岂不责煞下官么?再说,天子乃万姓之师表,你若无须势必上行下效,臣民哪敢再留胡子?请万岁三思!"
这......,,黄帝一听便有些为难了。"也罢,寡人有错,罪在上而不在下,那就割去上须吧。"说完便不由分说地将下须以上的胡须全部割去。从此后,炎黄子孙中的老年人便养成了一种只留下须而不留上须的习惯,年青人则往往相反。
黄帝为仓额丽割须谢罪,已是惊人之举,紧接着这位人间天子又宣布了一卜更加令臣民们震惊的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