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造字有罪 艺压群雄遭非议




  挨打谢恩 皂隶无意吐真情

  仓颉很快便意识到用这种办法造字,决非长久之计,尤其是造有关天上的文字。神仙们因受天规律条限制,不敢泄露天机。凡夫俗子在好新思奇之心的驱使下,又千方百计地想窥神探密。尽管神仙们在用各种隐庇或公开的方式向凡人若明若暗地预示着他们认为有必要告诉人们的东西。

  但星象学家们知道,上界一直在用星座为人间指示方向:东、有启明星,西有长庚星,北有天柱(北斗)星,南有炳恒(南极)星。所谓:"春芙蓉,夏牡丹,秋菊冬梅,谁是探花手;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我乃摘星人。"的对联,便是精通此道的文人墨客们将四时花卉与四方星座恰到好处地应用于笔端的佳作妙句。

  古人认为花儿何时开放是听命于天神的,是有"桃花三月放菊花九月开一般根在土各自等时来。"的诗句为证。唐朝武则天曾强令御花园中的百花一夜之间全部开放,只因牡丹仙子抗旨不遵,因此贬至洛阳的故事,可算最好的人证和物证。

  如果说,百花仙子用花开花谢的办法来告诉凡人如何区份春夏秋冬是一种明示的话,那么天神们对于一年四季的区分还有许多暗示。凡夫俗子们只要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冬天往火盆内加炭时必须将未燃的木炭放在已燃的木炭下面才好烧,立春后则正好相反。其原因就在于"冬天阴气下行,春天阳气上升"。

  如果将一根打通了关节的笔筒插入土中,再在上面放一根鸡毛,那么在立春之前鸡毛会稳稳地贴在竹筒口部,立春的时刻一到,鸡毛便立即飞离竹筒。而且谁也无法使鸡毛再回到竹筒上去。这既是时令、也是万物即将发芽的预兆。

  "东虹睛,西虹雨,南面彩虹发大水",既是经验之谈,也是天神的暗示。

  "三月南风不过三,四月南风刮一天,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井也干"的风情谚语以及:

  "正月二十晴, 树上挂凌冰。

  二月二十晴, 桃园果子爱煞人。三月二十晴, 冻煞插身人。

  四月二十晴, 鱼虾上蒿林。五月二十晴, 五谷压田沉。六月二十晴, 稻草自如银。"这些农谚和"布谷鸟儿叫一声,忙槌落地也生根。""月亮长

  毛,大水淹桥。""春东风,雨家公,春东夏西,打马送蓑衣"等语,既是古人观察日月星光,风婆雨神给人间的各种"预兆"之后的经验之谈,也是巫师们观察"天象"时发现的各种"天机"。

  因为巫师们认为任何"天象",特别是"天之三宝日月星"所显现出来的"天象"都是老天爷对凡人的暗示。为了寻找创造有关天庭文字的捷径,仓颉决定,先从这里打开缺口,再向纵深发展。他首先造了一个预示的示(爪)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三竖代表日、月、星的三道光芒。宋初文学家在校定《说文解字》时曾专门为"示<爪>"字加注道:"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纵者取其光下垂也。"如果翻释成现在的话就是说:示字的左右两划代表日月,中间一划代表星星,之所以用三竖而不画三横或者画三个圆圈儿,是为了表示三光下垂之意。可见,这是个以会意为主象形为辅的文字。

  黄帝手下的巫师们对仓颉精心创造的"不"字非常满意,因为这个字把日月星之光全部显示出来了。但是他们都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有示就应当有不示,如果再造一个不字就更好了。"

  仓颉虽然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但一时半会儿却很难造出来。仓颉感到很苦恼,便干脆坐在法堂的一侧,认认真真地听巫师道长讲经说法,什么也懒得去想。

  巫师说,天地未开之前,世界上几乎什么也没有,只有太历,太初,太素三样东西。太历是气之始,太初是形之始,太素乃质之始。那时候这三样东西混着一团,并没有分开,也就是所谓混沌时期。道家把混沌时期称之为太极或太一,又叫做太无。后来清气轻,升上去为天,浊气重,降下来为地。这就是道家说的太极生两仪。

  所谓两仪就是一天一地,又叫做一乾一坤,或称之为一圆一方,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天为乾地为坤,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天为阳地为阴。

  仓颉听得特别认真,当巫师讲到"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高深莫测却离不开阴阳二字,人世间功名利禄,祸福无定穷,无非是吉凶二字"时,仓颉顿觉心头一亮:"既然天之垂象无非是预兆吉凶二事,巫师道徒忙忙碌碌也不过为了逢凶化吉,转祸为福,我何不在"不"字上加一笔,将'不'改为'示',再将原来的'不'字中间的一竖钩转来,当作不字呢?"仓颉想到这里,便对巫师和道长们说:"天之三宝日月星辰之垂象可见吉凶,我决定将示字改为二横三竖,反之则用一横代表天,用中间一竖带钩的三竖代表日月 星没有下垂之象,不知诸位长老意下如何?"

  巫师、道长们听后连连称妙,不字便定了下来。示与不的成功尝试,在仓颉的造字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突破。后来不仅与神仙天象有关的文字如:神、社、祠、禄、禅、祖祛、秘、提、视、祈、祥、祧、禁、察、禀等等,无不从示或以示字为部首偏旁,就连上、下、了、亏、王等字也都以"一"代天。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道教居然将"一"字视为至高无尚的吉祥之字。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在《道德经》中三番五次地提到这个字,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等等。

  不难看出太上老君在这里同样是视一为天的。

  无独有偶,民间流传的以一字为谜底的谜语,又给一字增加了一种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又朦朦胧胧飘飘荡荡博大恢宏包罗万象的神秘感。一字的谜面是:"上在下,下在上,不可在上,且宜在下。"

  可以断言,无论多么聪明的猜谜者不认认真真地思虑一番,是很难猜中的。一旦猜中,又一定会叹服这谜语的创造者的非凡才能。

  然而,又有谁在眉开眼笑地庆祝胜利之余,在品味过这则浅显中隐藏着深奥,贴切中包括着朦胧,简单中体现着复杂,蓄意从艰难向容易推进的谜面之后,想到过这则谜语其所以能达到极佳的艺术境界,除了谜面制作者自身的才干外,主要是由于既简单又神密的一字,给作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其天才的条件呢?又有谁会想到当年的造字之神仓颉,为了这个最最简单的一字,花费了许许多多的心血呢?

  诚然,仓颉造字也并非处处有艰难险阻,苦不堪言。同样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甚至可以在苦中寻乐,在艰难中找到快活。仓颉在创造以日字为偏旁部首的文字时,就是欢乐多于艰难困苦的。例如:日下加干为旱,干是盾牌(晕篆体)的象形。用举起的盾牌挡烈日来表明干旱。日广为旷,意为开明。日与天合成吴字,代表广大无边。日与见合成日见字,代表太阳出现。木上加日成果字,意为光明。木下加日成杳字,代表幽暗。日边永是昶字,意为白天的时间长。还有日边失是畎字,意为日荡等等。这些随意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对仓颉来说不仅造起来毫不费力,而且其乐无穷。

  请看腊肉的腊字,金文写着"蓄",上下都是肉(月--肉字旁),中间是太阳,上面是几块切碎的肉,下面是一块完整的肉。意为在太阳下晒的肉无论是破碎的还是完整的都是腊肉。真是妙趣横生。

  是字本意为正确,与非相反。从日从正,日代表光明,正代表正确,何其美哉!壹(昼)字意为白天。以壹(画)字的省笔,从日,也就是壹(画)出与黑夜的界线,黑夜之外当然是白螯(昼)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真是其乐无穷啊!

  当有关战争、生活、天象的文字造出来之后,有关狩猎,区分各类飞禽走兽的文字又显得不足了。仓颉深感自己因缺少狩猎常识而无法创造此类文字,便主动要求每天同皇家狩猎队一道去集体狩猎。

  有一天,当狩猎队伍来到一处三叉路口时,三位有经验的猎手突然争吵起来:一个坚持往东,其理由是:"东边有一大群羚羊,凭什么不去打?"

  另一个则满有把握地说:"应该拐弯向北,我保证不出三五里便能找到肉味鲜美的鹿群。与野羊相比鹿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一对鹿茸少说也比二十只山羊值钱。"

  "宁得猛虎一只,不要小兽一群!"第三位身强力壮的中年猎人理直气壮地打断他们的话说,"明知西面有两只吊睛白额大虫,我等岂能当面错过!"

  仓颉不知有经验的猎人白天是凭野兽的蹄印辨认猎物的种类和去向,夜晚则根据野兽眼睛发出的不同反光区分豹狼狮象。当他们因何去何从而争论不休时,仓颉却好奇地去请教他们是凭什么认定猛虎、鹿群和羚羊的。三位猎人已经脸红脖子粗,仓颉这一问恰似火上加油。

  那位中年猎人冲仓颉发火道:"你是来帮忙的还是来捣乱的?没事干回去给母马挠痒痒去吧!"

  "话可不能那么说,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嘛,纵然是本行,也是干到老学到老,还有许多没见到......"那位老猎人不敢得罪左史大人,连忙上前打圆场。

  仓颉见老猎人的话越说越长越扯越远,便插了一句:"您老不必解释刚才的误会,只须言明辨兽之法即可。"

  仓颉话音未落,老猎人又放连珠炮似地来了一通:"简而言之,就叫做晚察目,早看蹄,远观尘土近闻气。粪便新鲜走未远,无风草动在咫尺......"

  仓颉听到这里竟兴奋不已地大声喊道:"太好了,太好了......"他一边喊一边调转马头往自己的住处飞腾,弄得皇家猎队人员个个目瞪口呆,人人莫明其妙。

  他们谁也没料到,仓颉的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着造字。"既然猎人们可以根据蹄印、目光区分不同的猎物,我仓颉为什么不能根据同样的道理,创造出区分各类飞禽走兽、虫鱼花草的文字来呢?"

  经历了一番认真细致的推敲之后,仓颉首先造出了那个辨别的"采"(辨)字和三番五次的番字。果与采不同,前者是兽脚掌的象形,中间的一竖从上到下没有间断,金文写作"朵",篆书写作"醑",""是代表脚掌心的,四点代表脚趾。意思是看到脚迹就可以辨(采)明是什么野兽。

  采摘的采字上面是爪字的变形,下面是个木字。意为从树上采果子,中间一竖并不上下贯通。

  番字从果(辨)从田。采代表野兽的脚印,田代表田地。兽脚落地,每前进一次叫做一番,所以番字有次与回的意思。番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步步向前,因此今天我们说的翻一番,翻两番无不用它。野兽包括牛马走路时四脚轮番向前,因此,番字又有轮流、轮番的意思。由于番与野兽有关,古代出于民族偏见,因此称西域为西番或番邦。

  因为采(辨)字是野兽的脚印,意为辨别,所以,以罘(辨)字为偏旁部首的字无不与辨明、释疑颧禽兽有关。例如:释字意为解释,从采从军。采是辨别,军是拘捕犯人的眼线。因此,释疑、保释、释然、爱不释卷等词无不用它。

  釉,是色彩鲜明,显眼的半透明物质,像油,且容易 (辨)认,故从采从油的省笔。翻字有翻飞和轮番向前之意,所以从羽,从番,羽代表飞禽。謇(审)字之所以从^从番,是因为内行的猎手,哪怕是坐在家(^)里看到脚印后,也能分辨出是什么野兽。除了蹄印之外,仓颉也造了不少与兽目有关的字。如:眼、目、盯、省、督、睹、眉、眇等,不必一一细解了。值得一提的是,仓颉还在蹄印与目光的启发下,为自己的每一篇记录战争、生活、言论的文字加上了标题。

  最早的标题就直接叫做"蹄目"。每篇文章的蹄目无不恰如其份地概括本篇的主要内容。只要一看"蹄目"便能知道这篇文章记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同猎人一看蹄印和目光就能识别自己将要猎取的是何野兽。后来又演变为"题目",题即为额头,目便是眼睛。文章的题目便是文章的额头与眼睛。字变音未变,形式变而实质未变。只是由粗变细,由俗变雅,由具体变得抽象了。

  同狩猎有关的其他文字,仓颉首先创造出来的是犬,其次是狗。豺、狼、狲、猴、狮、猫都是犬字旁。虎、象等虽然是象形字,但这些猛兽的儿子,在古代也都称为狗。

  在有关狩猎的文字中,最逼真最为意味深长的莫过于"伏"、"突"、"协"、"擒"和"提"字。

  人与犬潜藏在一起守候猎物者为"伏",突字从穴从犬,"犬从穴中陡然冲出为突",因此突出二字往往连用。十人共同出力为协。未简化之前的协字写作"协",右边的三个力字表示多方之力,左边的十字也不仅仅代表十人,而是众人合力的意思。擒字从手从禽。禽就是鸡鸭鹅鸟之类的飞禽,意为捉拿,但与捉不同。手())足至亲们同心协力才能"捉",否则便难免被野兽咬伤、抓伤。细细想来,这些文字造得何等精绝奇妙。所谓"打虎还要亲兄弟,出仗必须子弟兵"里的亲兄弟和子弟兵就是指手足至亲。仓颉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因此而发现了用配制偏旁部首的办法创造字。以鸟字为偏旁的鸡、鸭、鹅、鹰;以木字为偏旁的楼、柏、杨、柳、枫、枝、柱、权;以火字为偏旁的灯、灶、煎、煮和以竹、水、草、石、土、日、月等为部首偏旁的字就更多得不胜枚举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犬字作偏旁部首的启发下,仓颉又用与渔猎生活密切相关的网字为部首,造出了许多有趣的"形意"字。网是根据捕鸟用罗网造出来的象形字。为了将"网"字演化为部首,仓颉不止一次地上山下河考察采风,了解捕鸟用的天罗,捕兽用的地网,捕鱼用的渔网等各种网具的形状及其使用方法。向猎户、渔民请教各类网具的名称和行话用语。当仓颉听说猎人们将网的总绳叫做纲,把网眼叫做目,并打听到"纲举则目张,目张则鸟亡"的狩猎用语后,便在横着写的目字下面加一个亡(罢),作为网的总称。这是"目张则鸟亡"的会意。为捕鸟用的天罗造了个罹网的"罹"字,从维从目。维是系东西的大绳子,拉绳意在捕鸟。与屣相反的罘,则是装在窗户上不让鸟飞入的网。就这样七造八造,硬是横着写的"目"代替了不宜作为部首的"网",造出了许多与网具有关的字。

  第一批问世的还有代表大渔网的最字;代表小网的爵字;代表细眼网的噩字;还有代表各灯网具的罟字。

  其次,又有表示积柴于水中取鱼的"霖"以及用南竹制成的捕鱼用具"罱子"的"罱"字和"罩子"的"罩"字,还有部署网具时用的署字等等。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则是惩罚的罚字,犯罪的罪字和表示生气发怒的吴字,还有许多与国法人情有关的文字,都离不开网具。初看它们与网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细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情趣。

  先看由"皿、非,,二字组成的罪字。皿就是网,然而在这里的"皿"既不是捕鸟的"天罗",也不是捕兽用的"地网",更不是捕鱼的渔网,而是代表国法的法网。非在这里既不能当没有讲,也不能作否认讲,而是是非之非,表示过失、错误和不是。但代表过失、错误和不是的非,并不等于是罪。只有够得上法网的非,可以被法网罩住或已经被法网罩住的非才是罪。由此可见当时的是非与犯罪的界限是极为分明的。更有趣的是仓颉居然能从网眼,纲目和网具而引伸到国法、法网和犯罪上去,何其妙哉,何等耐人寻味!

  再看由"皿、言"和"0"三个字组成的罚字。这里的皿代表的同样是法网,言代表语言,立刀"4"代表刑具,不一定是刀,也包括刀。犯人落入法网之后,一是要受审,二是要受刑,用言语去审讯、斥责或辱骂他,用刀子或其他刑具去拷打他、刺伤他,便称之为罚。谁能说这个罚字不形象、不会意,不生动、不耐人寻味呢?如果我们的想象力丰富的话,顺着仓颉造罚字的思路想下去,这个字完全不亚于一篇情节起伏迭宕,险象环生,妙趣横生的奇妙故事。

  表示生气、发怒的要字则不同,它有三个代表网的"皿"字和一个"大"字。我们虽然可以说皿表示三张大网,也可以说是三张网同时网住了"一人",但不能说它网住的是犯了罪的人。因此可以想见,如果有人无缘无故地用三张大网将你罩住,使你想走走不了,要跑跑不出去,你不生气不发怒才怪呢。更何况网是一种扯不断,理还乱,解不开,难甩掉的玩艺儿呢。

  在网字部首中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字,一个是胃(买)字。皿者,用贝壳做的钱去换回网(1111)来之物也。寅字由"士、皿、贝"三个字组成,"士"又由"十、一"两个字组成,十表示十字路口或街口,犹如古老的商行的行,"+"字很像十字路口,一字则表示地面,将网(网)来之物放在"十"字路口的地(一)面上,去换钱(贝),谓之卖(寅)东西,这种员与寅的交易发展成一种行业之后,又叫做商业或商行。商人站在十字路口卖东西,必须会说话,会介绍自己的商品,因此,商字从立(甫)从"八、口"。而商行的行字(石鼓文)又写作"#"也就是在十字路口添了一个"人"。

  如果说,贸寅、商行等字都是由网字引伸而成的话,那么,犯罪的犯字与惩罚的惩字,还有法律的法字则是由罪与罚引伸而来的。

  犯罪的犯字,由"犬"(孑)、"己"二字组成。犬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狗,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畜牲,自己做了有违人性,类似畜牲的"犬"类之事谓之犯罪。而惩罚这些犯罪分子的目的又在于"征"服人"心"。要征服犯罪者之心,就必须以实事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因此,法律的法字,便借用了一种学名叫做獬豸,俗称"庸"的神羊之名,先写作滴后简化为法。这种名叫獬豸的神羊样子有点象鹿,只有一只角,它能识别是非曲直忠奸,且忠于自己的主人--法官。古代法官将这种神羊牵到法堂上,审查疑难案件时。便让神羊去试探嫌疑分子。是好人它便不动,是犯罪分子神羊便用独角将其顶出。因此,法字从"庶"从"去"从"水。"?"就是水的变体,表示执法者应清白如水,公平廉洁,一碗水端平。后人将滴省写为法,就很难看清其本来面目了。

  《后汉书.舆服志》上,将这种神羊称之为獬豸冠,或法冠。并解释说:"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古代字书《广雅》中则直接了当地说:"庸滴也。獬、庸兽名。从音豸。"可见,仓颉创造法字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

  同法律有关的文字还有置,琵(罢)罹等字。置字的本义为赦罪,释放,故从皿从直。皿代表罪人已落入法网,直则代表不枉,也就是说,皿与直表示犯人的所谓罪行已经得到纠正,不必再蒙受冤枉--已经赦罪,可以释放可以置之不理了。

  琵(罢)字的本义为放遣有罪之人。从皿从能,也是会意字。能是贤能,皿代表法网,意为贤能的人犯了法,可从轻发落,不必治罪应当放遣。因为被遣者要免其职,停其权,所以用于鼹免、琵官、琵工、欲琵不能等。

  罹字的本意为忧愁,从皿从惟,会意。惟是思念的意思。身在罗网之中的人思念就是忧愁。这种优愁来自不幸,故有遭遇不幸的意思--罹祸。

  有了记录历史与现实,生产与生活,天象与王法,言论与行动的各种文字之后,不仅给黄帝实施政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仓颉"记史"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仓颉决定首先抓紧时间将九位史官凭脑子记下来的史料和各种经验、教训、技艺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可想而知,要将史官们数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全部刻录下来决非十天半月之功,更不是初通语言符号的仓颉轻而易举便能胜任的事儿。且不说由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互交换的艰苦过程,也不说那~边听,一边为史官们未经梳理的记忆分门别类的重重困难,单就口述与刻写上的速度差异而言,就让仓颉难以消受得起。

  当时没有笔,也没有纸。所谓记录便是将语言符号刻在龟壳、龟板、竹片或竹简上。因此,文字这种语言符号被刻写下来之后在当时又称之为书契。后来买卖田地房屋时所写的字据也叫做契约或契子。

  仓颉硬是花费了一年多,才将九位史官的口授史料一一刻录成书契。其速度之慢,费工费力费劲之大可想面知。苦、累、难,仓颉都不怕,因为他能从记录刻写中找到乐趣。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史官们在情绪上的反感,行为上的抵制和言语上有意无意的嘲弄。

  在那段时间里,九位史官经常在背地里讥笑仓颉的痴、笨、傻气。

  有一次仓颉无意中听到三位史官这样议论他。负责记忆史事的史官唉声叹气地说:"什么左史大人,我一句话说了两三遍他都记不下来,真笨!再这么干下去非把我急出病来不可。,,负责记忆各部落的经验教训的史官又得意洋洋地接过话头道:"老子才不那么傻乎乎的干等呢。他一记就是三四个时辰不吃不喝不挪屁股不抬头,你怕他什么?老子怀中有酒壶,袖内有凉菜、点心。说一句话,嚼几粒花生米儿泯一曲酒,真是神仙过的日子。还可以抽空欣赏欣赏他那点如瓜子撇捺如刀的书契,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似这等美差,何乐而不为呢?我还巴望他永远这么记录下去呢。"

  负责记忆现实的史官则大不以为然,他不无忧虑地劝同僚们:"别高兴得太早了,有你我要哭得嘴扁的日子,且为期不远了。"

  "为什么?"另外两位史官不解地问。

  "我们同为史官,岂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常言道:猛兽尽,良弓藏,鼠害无,猫改行。渊中无鱼谁还退而结网?有了磨灭不掉的书契,录完了我等熟记之事,黄帝还会留下我们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史官吗!?"

  果然不出这位聪明的史官所料,当仓颉将储藏在他们头脑里的史事完全刻录在案之后,九位史官便分别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不得不改行了。

  他们有的做了保管资料的小官,有的被派给仓颉当助手,专门负责刻刻写写,有的则因年大体弱或别的原因,不得不哎声叹气地"告老"还乡了。

  因此,有人认为:文字是个可恶的东西,变成书契之后更是个可怕的东西。书契的初期功利仅仅限于记言、记事、记史时,已经使黄帝的九位史官丢掉了官职,失去了混饭吃的美差。

  当书契逐步演化成为黄帝实施政务的工具,用以记录圣言、传达圣意、充当"圣旨"之后,又使黄帝的三位替身,由地位显赫的君主代言人变成了朝廷传令兵。他们皇袍不能穿了,龙车也不能坐了,一切君主般韵待遇均无法再享受了。因此,为了创造文字,仓颉一开始便得罪了这十二位重要人物。后来又因为黄帝主张在宫廷内部试行辨认使用语言符号、练习劾写书契而使朝中百官陷入了令人头昏脑胀的咿呀学语般地啃"天书"的困苦之中。

  朝廷官员中,好新思奇者有之;认真学习力求尽快识别应用语言符号、刻制书契者亦有之。更多的则是屈服于万岁的威力,仅仅只想应付差事、装装门面而已。

  仓颉是个潜心钻研学问的人,只是一门心思要求尽快学会用熟那些已经问世的语言符号,没有也不可能有精力去分析人们的思想动态。

  同所有做学问的人一样,仓颉的时间观念极强,生怕浪费一星半点,要求极严,不允许有丝毫马虎疏漏。因此,识字对于那些散漫惯了又无意进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他们当面不露声色,背后却怨气冲天,甚至咬牙切齿。久而久之,仓颉的对立面越来越多,流言蜚语与日俱增。一片足以使仓颉丧命的乌云正移向其头顶。仓颉对于这一切毫无觉察,仍然从早到晚致力于书契的刻写,语言符号的创造、注解。

  一日早朝之后,当刑部侍郎奉命将仓颉抓来打屁股时,仓颉不仅不知大祸临头,反倒感谢行刑者的恩赐,弄得在场者哭笑不得。

  自从在朝中试行对文字的辨认使用之后,黄帝便经常听到一些对仓颉不利的议论,但是黄帝认为:大凡武功盖世、技艺超群、智慧过人、威名显赫者,都难免招致非议,对这种事不必当真。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潜心钻研学问的仓颉既有缺陷过失,又顾不上调节人际关系,议论他的人比较多也不足为怪。黄帝的宽宏大量和对人才的格外宠爱,使仓颉避免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责难和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后来关于仓颉与黄帝的小女儿公孙丽人关系暖昧,行为极不检点的说法,却使黄帝龙颜大怒。

  公孙丽人是黄帝的掌上明珠,黄帝一直视丽人公主为宝贝心肝,黄帝曾宣称:"欲娶丽人为妻者须下干金聘礼!"正因为这样,黄帝才特意安排仓颉去教她识文断字,练习书契。正因为如此,黄帝才不允许任何人对丽人公主说半旬重话,哪能容得对其名誉的伤害呢?

  如果对待公主行为不检点者是别人,黄帝早就毫不犹豫地传旨赐死了。可是这个人偏偏是不可多得无以代替的仓颉。黄帝思虑再三,只好让刑部侍郎将仓颉拷打一番以做效尤。

  刑部官宦衙吏都是行武出身,黄帝关于朝中百官都必须识字刻字的圣谕可害苦了他们。因此,他们早就想找个机会揍仓颉一顿以解头之恨。如今黄帝有令,真是天赐良机。

  他们特意为仓颉准备了一根浑身都是钉刺的狼牙棒,并准备将仓颉按倒在金銮殿上当众拷打。

  刑部侍郎决定在金銮殿上用狼牙棒拷打仓颉,用的是一箭双雕,一举数得的毒计。

  其一是借题发挥,要让这位传授语言符号的教官当众出丑。即使什么情况也拷打不出来,也可以收到两项效益:一是抬高了刑部在百官中的威信--我们连天子最宠爱的左史大人都敢打,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了。二是降低仓颉的威信--公开受刑之人,往后还有何颜面为人师表?

  其二是变拷打为诱供。尽管对仓颉不敢搞那种重刑之下非招不得的武力审讯,却也不妨来一点威胁利诱,软硬兼施的巧审。只要仓颉当众招供出那些有辱皇家公主的言行,朝野上下势必舆论哗然,到那时仓颉不想死也得死,黄帝舍不得杀他也得杀。

  其三是万一上述目的都无法达到,只要将仓颉打成重伤,让他十天半月不能下地,也可以让那些见了文字书契就头痛的刑部官宦们美美地自在一些日子。

  那日早朝之后,黄帝刚刚辞殿回宫,刑部侍郎下令将准备回书斋的仓颉抓回来,按倒在金銮殿上.用狼牙棒当众拷打。

  由于那棒上的"狼牙"非常锋利,因此每一棒打下去,仓颉的屁股上便会立即出现七八个钉孔。打完十来棒,仓颉的屁股就几乎成了麻子的脸--布满了坑坑凹凹。

  奇怪的是每棒打下去,都只见那书呆子气十足的仓颉龇牙裂嘴紧皱眉头,却不见他喊痛求饶。就在负责监督行刑的侍郎官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仓颉突然大吼一声:"别打了,我......我造好了!"

  也不知道是仓颉因过份激动而吐词不清,还是侍郎官对自己那重刑之下非招不得的审讯经验过份自信,反正当仓颉的"我造好了"四个字传到侍郎官的耳朵眼里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我招好了!"

  "暂停用刑!"侍郎官非常果断地说。话刚出口又后悔不该喊得太快了,刚刚打了十来棒就停下来实在太便宜他了。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官儿带什么样的兵。一向令行禁止的皂隶们,今天也与他们的主子想到一起去了。明知已经下令"暂停用刑",四位皂隶不仅没有停,反而加板加点地打得更快了--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侍郎官心里暗暗高兴,侍皂隶们每人"抢"了两棒,多打了八次以后才再次叫停。

  没等侍郎官喊"从实招来",仓颉便抢先发话了:"请问侍郎大人,这主意到底是谁出的?"

  "什么主意?"侍郎给问蒙了。他不知道仓颉所说的主意是指使用狼牙棒,还是别的什么,立即反问了一句。

  "是王班头准备的狼牙棒。"张班头做贼心虚地以为左史大人要追究"加板加点"的责任,便有意转移目标。

  王班头一听这话生怕要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连忙为自己申辩说:"狼牙棒是侍郎大人叫奴才办的,加板加点是张班头使的眼色,这金銮殿上......"

  "放肆!这金銮殿之上哪有你们说话的地方?"侍郎官见势不妙,立即出面制止了这场狗咬狗的"战争"。

  "左史大人说的主意二字,指的是打屁股?"侍郎官小心谨慎地问。

  "打屁股不雅,当称之为打臀部。这是你的主意?"

  "左史大人高抬下官了。没有天子的口喻,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谢主龙恩!下官琢磨多时的两个字终于造了出来。真仍知我者皇天上帝也!"

  "你死到临头了,还有心思琢磨你那害人害己的文字?"

  "侍郎大人有所不知,今日想必是天子见我连日来为了抓、打二字,思之再三而不得,这才传旨让你当众抓我打我。果然不出天子所料,这一抓一打,抓打二字就造出来了。你看抓人必须用两只手,所以在提手旁再画一个抓人的爪子,便成了抓字。而打人必须手持棍棒,而且棍棒上还有钉子,所以在提手旁加一个丁字便成了打人的打字......"

  "因此,你就大叫谢主龙恩?"

  "天子下令抓打,意在启发下官创造抓打二字。然而天子不曾料到在金銮殿上抓打,又使下官触景生情地造出了臀部的臀字。臀部乃屁股的雅称,原来因为行军走在最后的叫做殿,殿又有后的意思,因此下官就突然想起了用殿月(肉)二字组合起来造出了臀字:不受皮肉之苦哪有臀字问世,岂有不谢主龙恩之王单""如此说来你在教丽人公主识文断字期间也一定收获不小哕?"刑部侍郎见这位书呆子什么都往好处想,便有意引他上钩,想套出严刑拷打时得不到的东西,以便置仓颉于死地。

  仓颉不知是计,竟毫无顾忌地合盘托出,在场的其他旁观者都为他捏了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