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童子拜观音




  金童、玉女奉旨下凡后,径直往南海普陀山潮音洞而来,观音娘娘亲自出洞相迎。玉女见到观音后首先道了个"万福"又"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行主仆大礼。金童却双手叉腰纹丝不动。金童就是当年的红孩儿,因想吃唐僧肉被观音降服,今天见了娘娘自然气不打一处来。观音慧眼一睁便看透了他的心思,并风趣地说: "善财童子真是财大气粗,见了主人连跪都舍不得下一个。搁下主仆关系暂且不论,单凭我这把年纪受你一拜也不为过哇!"金童昂头大笑三声之后说: "要我拜你?我还想要你拜我呢!你有何能耐?不就是劝人行善么?我若是早出世几年,说不定我是主你是仆呢!"

  观音娘娘知道金童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从心底里不服气。看来他对观音娘娘降服自己一事仍然耿耿于怀。为了说服金童,便说: "现在还不晚,只要你有心劝人行善,立志普度众生,我倒情愿反主为仆。不过你在此之前,总得做出点像样的功绩来吧?"

  金童说: "那还不容易,东方有个爱幼国,他们的风俗十分奇特,只爱幼不尊老。人死之后不用棺木装敛人土,而是将尸体挂在树上,或丢进山林让乌鸦、野狗或其他野兽随便吃,还美其名日"天葬"。更有甚者,老年人到了六十岁之后,儿孙就把他们杀了吃肉,或者关在地窖里活活饿死,再抬出去'天葬'。如果菩萨愿意的话,童子我想和你打个赌。"

  "但不知怎么个赌法?"

  "你我同去爱幼国投胎,劝他们改天葬为地葬,改吃老人、饿老人为尊老人。菩萨你先做到我拜你为主,童子我先做到你拜我为主"。观音娘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说定了。

  金童求胜心切,当天夜里便来到爱幼国,想找个最合适的人家投胎。选来选去终于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中的一户最穷的人家,做了一对老夫妻的第三个儿子。他觉得钱财是教人行善的法宝,他们之所以要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活活饿死或杀了吃肉,是因为穷得没东西吃,养不起老人,没钱买棺材。而自己的最大本领就是能点石成金,只要他们有了钱就一定会改变这种恶习。

  金童出世后的父亲姓白,这个村庄也叫白家庄。他有两个哥哥分别叫白老大、白老二,他叫白老三。白家庄虽然偏僻却不算最穷,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地认为,生活最艰难的是穷家湾,其次才是白家庄,所以至今有"一穷二白"之说。

  金童为这件事后悔不已,悔自己走得太匆忙,没把情况弄清楚便冒冒失失地投了胎,如果在穷家湾做儿子,说不定效果更好。只因没后悔药卖,便自认倒霉,更何况重新投胎时问也来不及。好在他投胎的这家穷得老鼠都不敢做窝,全家人共一条裤子,小孩子寸丝不挂,大人轮换着出门干活。金童觉得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才算得上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钱的确是个好东西。白老大最穷,又分了家,人们叫他"白大苕";白老二虽然不富,便没分家沾了弟弟的光,人们都称他"自二叔";白老三尽管年龄最小,只因能点石成金,所以被人们尊为"自三爷"。从"大苕"到"三爷",这种年龄上的从大至小,称讳上的层层加码,虽说是"倒转乾坤"却充分体现了钱的威力。金童很相信金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除经常适当地给别人一些资助外,并公开宣布无论什么人死了,凡实行土葬者,一切费用由他"白三爷"包了,凡继续供养六十岁以上父母者,所需钱财都记在"白三爷"的名下。

  三天后,当金童从穷家湾施舍钱财回来时,发现自家门口坐着二十位老头子和二十位老太婆。金童回来后他们"扑通、扑通"地跪了一大排:"求白三爷行行好!"金童一下子成了"化缘的和尚--莫名其庙(妙)。"他们都是被自己的儿媳妇赶出来的,理由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 "白三爷愿意供养你们,你们就到白家去吧!"

  金童十分奇怪地说: "你们养他们的小,他们养你们的老,天经地义。何况我白三爷还答应出钱。就是分文不给,这尊老爱幼也是驳不倒、夺不动的理呀!"

  "白三爷有所不知。爱幼只爱幼,不尊老,这是千百年形成的老规矩,要改只怕也得等第三代,第四代。"

  "不是说老人是个宝么!为什么我给钱他们还不肯供养你们呢?"金童话音刚落,跪在最前面那位老公公便战战兢兢地说: "我们爱幼国的国歌就叫《养老难,老难养》。"说着便唱了起来,其他老人听他一唱,也都含着眼泪跟着唱道:

  老难养,养老难,人倒老来都一般。耳聋难与人共语,七扯八拉讨人嫌。眼流泪,鼻不干,如脓似糊淌胸前。席前陪客客人怕。饭碗荼盅无人沾。亲戚朋友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老难养,养老难,连累儿孙受熬煎,年过花甲赶紧死,留下又能活几年?老公公唱完国歌之后,热泪滚滚地说:"白三爷,有道是,杀人杀断喉,救人救到头。你就把我们都收下吧,反正你有的是钱,我们尽量少讨人嫌。"其他三十九位公公婆婆也都异口同声地说: "白三爷,我们今天再回去,儿子媳妇肯定要把我们杀了烧汤喝啊!""收下吧,善有善报哇!""我们死后,保佑你百岁长寿。""我保你找个漂亮的好媳妇。""我保你儿孙满堂"......

  金童真是左右为难。不收吧,万一他们回去后被儿孙们杀了,自己岂不是"印书行内交押金--定书(输)"无疑。收下吧,岂不成了"瘦田的芋头尽是娘,娼妓的儿子爹成群"?为了反仆为主,金童把牙一咬,硬是收下了四十位"爹娘"。他觉得反正自己有钱,无非多做点棺材埋人。哪料到这白三爷收养爹妈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工夫,竟有四五千个老公公、老婆婆找上门来,金童心想: "就是开个棺材铺,办个大粮行,也招架不住啊!"在这个穷地方有钱也买不到吃的,四五千人岂不是要喝西北风。这么多"爹娘"死起来还不像倒劈柴似的,不要说没地方安葬,就是把全部田地山林都派上用场,单是做棺材,装死尸,抬丧出殡几样事,让整个白家庄的男女老少,倾巢出动也忙不过来呀!长此以往,整个爱幼国的老年人全部拥向白家庄,就是把自己一家都杀了也填不满他们的肚子呀!万一把白家庄的年轻人惹火了......金童越想越觉得不是个路子,最后干脆来了个脚底板抹清油--溜了。

  金童直奔潮音洞而来,正准备进洞,突然又止步不前: "糟哇!当初是我主动提出打赌的,如今是我第一个败下阵来,这么回去岂不让玉女嘲笑?"但转念一想,我金童有点石成金之术也难改那帮愚民的劣性,想那观音只不过一女流之辈,又能有多大能耐?我没有成功,她观音娘娘也不一定能办成,如果她也失败了,虽然不能改变主仆关系,起码我们之间就能平起平坐,咱就来他个静观其变吧。想到这里,不觉自鸣得意起来。

  金童想得正入神呢,突然被一阵优雅动听的歌声吸引住了:

  生个儿子吧,喜一跳哟。接个媳妇哟,呵呵笑哎呀。分家哟,分到哇,鸡子叫喂哟。

  两个老人哟,无人要哎呀喂......

  是谁在这洞天福地唱这种令人心寒的山歌呢?金童四下张望,什么人也没发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白鹤在头上盘旋, "难道是她?"金童正要发问,那白鹤又来了首:

  金童大哥哟,不是人哟喂。自己打屁哟,自己闻味哟。劳民伤财吧,我不怕哟喂。就怕童子呀,拜观音......没等白鹤把歌唱完,金童早已火冒三丈地骂开了: "老子今天是人背

  时,鬼打脚,走路踢掉趾甲壳,砍柴遇着马蜂窝,打个喷嚏牙齿落。刚刚摆脱那些老鬼们的纠缠,又要你这弹打箭穿心的东西来数落我,看来不给你一点厉害看看你还不行呢!"

  说完只见他将右手食指对准白鹤,轻轻喊声"变",那白鹤"哎呀"一声立即变成一只金鹤掉了下来。金童洋洋得意地拾起来一看,便傻了眼。原来那并不是一只普通的白鹤,而是玉皇大帝的信使--白鹤仙子。这正是:有眼不识金镶玉,错把睡虎当病猫呀!金童不敢怠慢连忙对着那只几乎摔成金砣子的"金鹤"吹起仙气来。

  他知道,不管它摔成什么样子,只要连吹三口仙气,便能恢复原形的。

  哪料到七吹八吹的,不仅没有让白鹤仙子恢复原形,反而将"金鹤"吹成了一块白石头。金童正在纳闷,突然发现石头上写着三句话:

  第一句是:蛇死三天尾还动,虎死一七不倒威。第二句是:窄巷遇着顶头棒,看你是进还是退。第三句是:满湖撒下金丝网,何愁鱼儿不上钩。金童似有所悟地面南而跪,将双手合在胸前,念了一句: "阿弥陀佛",说了一句: "多谢天帝指点!"之后,便脚踏祥云往自家庄而去。他觉得玉帝的前两句话是在劝自己要知难而进,第三句是在暗示他不要落入观音娘娘撒下的金丝网。为了不负天帝厚望,他决定返回穷家湾,重打锣鼓另开张。可是没走多远便被人挡住了去路。"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金童见拦路者又是白鹤仙子,连忙对自己刚才的非礼行为表示歉意,并反问道: "玉皇大帝让你送信来,不就是让我不要泄气么?"白鹤仙子说: "做梦娶媳妇--你净想好事!玉帝的意思只不过是想告诉你,齐天大圣的本领再高也翻不出如来佛的巴掌;你的傲气再大,也免不了要做菩萨的仆人!"

  "你的意思是她有可能得胜?"

  "我劝你还是赶快到爱幼国的京城去看个究竟吧。""仙子是怕我输得不服气,或者说是她赢得不安心?""如果你想去给观音菩萨制造一点麻烦也来得及,只是千万留神,别帮倒忙!"

  金童没有再说什么,他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爱幼国的京城虽然不算太大,却显得非常繁华而有生气。不知道是因为它坐落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半山坡上,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还是因为无论是开店做买卖的还是当官的、教书的、做和尚的,都是年轻人居多的缘故,反正是看上去很舒服。

  金童没有心思去追究这些原因,只想尽快找到观音娘娘,京城的街道并不宽畅,人又特别多,要想在这千头摆动人声鼎沸的地方找到观音娘娘,恐怕也不亚于井底捉泥鳅,上天摘星斗。

  正当他一步三回头地细心寻找的时候,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 "有人揭榜啦。"话音刚落,人们便救火似的向皇宫拥去,推得他想后退半步都不行。"先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呀?"他一边往前走,一边很有礼貌地问身边的一位年轻人。

  "你这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呀!怎么连这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都不晓得呢?"

  "就算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你能不能告诉我呢,先生?"

  "你这人怎么不懂礼呢,我看你也不比我小多少,怎么老是先生前先生后的,想咒我死么?"

  金童猛然想起,在爱幼国不能称呼"先生",因为他们认为"先生先死",所以最礼貌的称呼是"后生",连忙改口道:"对不起,后生!"

  年轻人见他改了口,这才高高兴兴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七天前,狮子国来了一位名叫阿蛮的使臣,并带来三道难题,限爱幼王在七天之内派人解答。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答不出来。狮子国就要派兵攻打爱幼国。三天过去了,君臣之中竟没有一个人能解答出其中一道题的。

  国王觉得这么大一个爱幼国竞没有人能解答区区三道小题,实在是有损国格,便决定出榜招贤。明确规定:如果有人能解三道难题,三十岁以上者赏以重金;三十岁以下的将招为驸马。实指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是一转眼三天过去了,仍然没人敢揭榜。限期只剩最后一天了,如果再无人揭榜,爱幼王就要在狮子国的使臣面前丢脸,庶民百姓也要蒙受战争苦难。就在这举国揪心,君臣民愁的关键时刻,有一个名叫李老三的后生揭了皇榜,爱幼王大喜过望,立即宣文武大臣和狮子国使臣阿蛮进宫。阿蛮见揭榜者是个二十几岁的后生,便哈哈大笑道: "你腮边无须,嘴里还做奶香呢,能有多大能耐,快回去请你爹来吧!"

  李老三不卑不亢地说: "大人若是要解题后生可以奉陪,若是要结拜干爹义父,后生只好告退了。"

  阿蛮见他果然出言不凡,不得不另眼相看了。阿蛮指着铁笼内的一头样子像老鼠,个头如水牛的东西问李老三: "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么?"李老三迅速从袖筒内放出一只猫来,那猫一出袖口就径直向那庞然大物扑去。那东西一见猫,便吓得拼命地来回奔跑,不一会儿便现出了原形,竟是一只比猫小不了多少的大老鼠。

  李老三说: "老鼠再大也怕猫,你连这点道理都不懂,竟敢到我爱幼国来充当使者,真是自不量力!"阿蛮不甘心失败,连忙面红耳赤地拿出一根三尺来长,两头一样粗的圆木棒子说: "第一道题你答得不错,现在你能辨认出这根棒子,哪头是根部,哪头是梢部么?"

  李老三胸有成竹地接过木棒,轻轻往王宫门前那口金鱼缸里一放,说:"浮起的那头是梢部,沉下去的那头是根部"。

  "道理何在?"

  "有道是'树结根,竹结梢'。树的根部坚硬结实,放在水里就会下沉,相反浮起的那头必定是梢部了。"

  国王和文武百官们见李老三一连解开了两道难题,都忍不住为他喝起彩来。阿蛮虽然暗暗佩服这位后生的聪明能干,外表却仍然镇定自若地说:"诸位别高兴得太早了,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这第三道题才是最难的呢。"

  阿蛮示意随从牵来了两匹长相、个头、鬃毛完全一样的母马道: "这两匹马其中一匹是另一匹的母亲,你能分出它们谁是谁的崽子么?"

  李老三很有把握地说: "只要将它们牵到马厩去,我就能辨别出来。""后生你未免过分自信了吧?请问你是凭眼看呢,还是用手摸?"

  既不必细看,也不必用手摸,只要将它们用同样长的缰绳拴在料槽的两头,再把草料分成三份,两份少的,一份多的,在它们面前各放一份少的,在马槽正中放一份多的,我一看它们吃草料的姿态,就自然清楚了。""你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更明白一点么?"

  李老三想了想说: "埋着头一心吃自己面前那一小份的是母亲,放下眼前的草料不吃,首先去抢中间那一份草料的一定是崽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话又该作何解释呢?"

  后生流着眼泪说: "马虽然是畜生,可是它们疼爱子女的心情是同人没两样的,做娘的因为饥饿当然也要吃东西,但是她只会吃属于自己的那一小份,绝不会与自己的孩子去争食,即使不懂事的子女来抢爹娘的食,他们也会忍饥挨饿,让子女吃饱吃好的。马也绝不例外。这既是本能,也是天性。"

  "说得好,辩得妙!好一个本能,好一个天性!"阿蛮一改刚开始那藐视一切,目中无人的傲慢姿态,对这位"嘴里还做奶香"的后生真心诚意的赞扬了一番。

  国王和文武臣相们听得得意洋洋时,那位狮子国的使臣突然把话锋一转说: "可惜你们爱幼国像他这样知本能懂天性的后生太少了,通人性的晚辈更是微乎其微。"

  有道是: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阿蛮的那句话刚出口,几位年轻的臣相便跳了起来,当面斥责使臣无视邦交礼节,嘉敢在国王面前肆意辱骂国民。阿蛮却说: "我这绝不是辱骂而是抬举,其实爱幼国的臣民连畜生都不如。"

  一直端坐静听的国王也火了,如果不是碍于"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他早就下令推出午门斩首示众了。有道是: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如果不给他点厉害看看,说不定他还要说出更不中听的话来呢。想到这里,国王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整个王宫顿时鸦雀无声。当大家注意力集中之后,国王首先令人给使者"看座",然后声轻语重地说: "古人云,上邦卿相,即是下国诸侯,上邦士子,乃是下国大夫。这话虽然在理,但我们大小是个国,胖瘦是个人,尊卑都是君,强弱皆为民,打狗还要看主人面呢。你身为上邦使者,竟敢用'不通人性'的话来'抬举'孤王的臣民,实属欺人太甚,今天当着众爱卿的面,若能讲个清楚明白倒还罢了,如若不然,休怪孤王无情!"

  狮子国的使臣并没有被爱幼王的话吓倒,反而文绉绉地说: "鹏鹗呼食,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茸而呼儿,蝶采花而集众,义也;鸿雁定位,羔羊跪报,礼也;豺乃祭兽,猫乃祭鱼,智也;犬乃守夜,鸡乃司晨,信也。畜生处众物之中,尚知五德;人为万物之灵,岂能不仁不义?你们以《养老卿为国歌,杀父母以食肉,抛尸骨名天葬,长辈爱儿女如心肝,晚辈视老者不及粪土,老爱幼而幼不尊老,仁在哪里?一家人同室操戈,义在何方?不报父母养幼之恩,反而抛老人之尸骨,以怨报德,何礼之有?有道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五十而不惑,六十而知天命。你们将老人斩尽杀绝,智从何来?不能自食其力时爹也好,娘也好,口口声声说你养我的小,我养你的老。一旦身强力壮,立自食其言,哪里有半点信誉而言?你们既然连畜生也能做得到的五德都做不到,岂不是连畜生也不如么?"

  一席话说得满朝文武人人叹服,问得国王瞠目结舌。爱幼王想了想反问道: "难道能解开三道难题者也算不得智者!?这嘴上无毛的后生已过天命之年不成?"阿蛮冷笑一声说: "乌龟吃萤火虫,各人一里。如果本人猜得不错的话,他家中一定供养了一位六旬以上的老人,而且会唱《养老难》的歌儿。不然的话,像他这么大一点年纪,绝不可能懂得那么多道理"。说完,竟拂袖而去。

  阿蛮刚出王宫大门,李老三马上跪在地上口称:"大王恕罪!"爱幼王说: "你为国家解除了危难,为孤王挽回了面子,理当封赏,何罪之有?"李老三把前因后果一说,在场者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这位李老三并非普通百姓,而是前任礼部尚书李大人的三公子。十年前的一天上午,李尚书把三个儿子都叫到身边,问: "你们说为父一向待你儿女如何?"三个儿子都异口同声地说: "父亲待孩儿如心肝宝贝!"

  "既然如此,你们来世将如何报答为父呢?"

  老大说: "下世我要变头牛,让你赶着耕田耙地,做最重的活,吃最差的草料,也不叫苦叫累,以此报答父亲克己待儿的恩德。"

  老二说: "父亲一个肠这么好,来世一定能当大官,孩儿我愿变成一匹骏马,食草衔环以报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李大人听后高兴地说: "你们都是我的孝顺儿子。"李老三不以为然地说: "父亲如果真有来世的话,你就投胎做我的儿子吧。"李大人气得满脸通红: "你这是什么话,难道为父对你不好么?"老三"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 "不!父亲您误会了,正因为今世你做我的父亲,待我这么好,再过两年我们却要吃你的肉,或者将你活活饿死,这样太不公平。如果您下世做我儿子,我要像您对待我那样对待您,等我老了您再像今世我对待您那样对待我,孩儿的心灵才能得到一点慰藉。"

  李大人听完儿子的话,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将他扶起来,父子二人抱头痛哭了一场。老三当即发誓: "孩子甘冒死罪也要让父亲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两年以后,李尚书满了六十花甲,万岁赏他回尚书府饿死。李老三把父亲藏进一间事先准备好的地下室内,每天偷偷地送饭,送茶,送水。为了不连累哥嫂,在父亲回府的当天就与他们分了家。李老三除了有地下室的那间房子外,把其余的财产房舍都让给了哥嫂。

  十天以后,他将一具用熟食做成了假尸体送进了山林,并且很快被野兽吃光了。到目前为止,老尚书已经在地下室度过了八个春秋,在三儿子的精心照料下,他身体仍然十分强健。这本来是件喜事,老尚书却为这件事犯了愁。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他觉得自己活得时间越长,儿子为自己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三天前的早晨,当李老三给父亲送早饭时,李大人发现儿子满面愁容,便问他有什么心事。李老三说: "今天一大早孩子儿上街去买早点时,发现许多人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挤上前一看竟是皇榜。"

  老尚书一边吃饭,一边听儿子讲那皇榜的内容和前因后果,饭吃完了,那解开三道难题的办法也有了,这才劝儿子去"试试看"。

  当天,李老三按照父亲的指点,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今天一大早,他便信心十足地去揭了招贤榜。他并未指望招什么驸马,仅仅是出于一种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爱幼王争回一点面子的目的才这样做的。没想到,不仅自己的"隐私"被那狮子国的使臣一眼看破,还连累爱幼王和文武百官受了一场闷气。李老三见事已至此,只好说出了真情,请爱幼王定罪。爱幼王听到这里,忍不住大吼一声说: "气煞寡人也!"说完双手抱头,沉默不语了。

  刑部尚书王大人见爱幼王龙颜大怒,立即下令: "将这欺君罔上的小人推出斩首示众!"

  金童看到这里,一股无名火直冲脑门,恨不得喷出三昧真火,将那王宫烧个精光。还没来得及喷火,早有一块石头"咚"的一声掉在面前,他捡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句话:第一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二句是:性急吃不得热粥。金童以为又是白鹤仙子在提醒自己,可是抬头一看,竟是观音娘娘在半空中向自己招手,这才意识到所谓狮子国的使臣不过是观音娘娘的化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不仅迫使他迅速平息了无名火,而且立即产生了一种"袖手黄河岸,得意看翻船"的心理。

  观音娘娘与金童打赌之后,并没有急于投胎,她首先变成一位老太婆一边在爱幼国的城乡之间讨饭,一边查访他们不供养老人的原因。查来查去,发现他们首先缺少粮食。一斗田只能收百把斤稻谷,十亩也难收一千斤麦子。为了活命,人们主要靠吃观音土和老年人的肉为生。这是其一。其二是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尊敬老人,以为把父母关在地窖里饿死之后,抛到荒郊野外去让乌鸦、野狗吃就算是最大的孝敬。理由是既没吃父母的肉,还让他们享受了"天葬",不是孝子谁能做到。再就是国家《法典》有明文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要么杀而食之,要么关进地窖。有不遵《法典》者,是朝廷命官要追究欺君之罪,是庶民百姓当就地正法。对于这件事,除了法律保障之外,还有《老难养》的国歌为证。

  观音娘娘首先针对国歌编了个《移难养》的民谣。儿难养,养儿难,个个养儿都一般。

  分娩时,生死线,恰似地府走一番。生来不会吃茶饭,怕儿热来怕儿寒。屎尿常把衣被湿,爹娘睡湿儿睡干。观音娘娘一边传唱《移难养》一边设法提高爱幼国的五谷产量。

  这年夏天,她变成一位逃荒要饭的老太婆,一边唱着《移难养》一边要饭。没走多远,就有一位背饭桶的老妈妈被她的歌声吸引住了,放下饭桶问道: "老婆婆,您这歌儿是哪里学来的?怎么唱的跟我想的一个样呢?"观音娘娘神秘地说: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我这歌是一位神仙在梦中教给我的。神仙说爱幼国的世道也该变变了,不能光爱幼不尊老......"

  她俩越说越投机,老妈妈硬要观音娘娘把《养儿难》教给她,观音娘娘说: "我三天没吃没喝了,哪有气力教你唱歌呢。"老妈妈说: "你教我唱《养儿难》,我给你添饭。"结果歌教会了,一桶饭也吃完了。那老妈妈不仅不后悔反而说: "一桶饭换这么一首好歌儿值得!"

  观音娘娘说: "难得你这么好的知音,难得你这么好的良心。为了感谢你,我教你一个办法,包你一亩田每年打一百担谷。"老妈妈说一年能打五十担就不错,先前还不足三五担呢。

  "好,就依你说的五十担吧。"观音指着自己刚才坐着吃饭的那块石头说:"以后每年插秧前,你每天送这块石头大的一堆肥,只要连送七天,全部上到田里后再来个三犁四耙,然后栽秧。秧插了下去再薅七次草,包你年年都能打五十担。"老妈妈半信半疑地听着,突然发现那老婆婆不见了,那块石头也长得像一座小山似的。老妈妈赶快把这件怪事告诉自己的儿媳们。她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照办了,那年的稻穗儿长得像狗尾巴似的,人人见了人人夸。到了秋后打下来用斗一量,不多不少正好五十担。

  后来,不少人都认为那里是个吉祥的地方,纷纷向那里搬迁,时问不长就成了一个村庄,为了纪念观音娘娘传授的种稻技艺,人们就将那村庄取名为"五十担村"。因为古时候人们将'担'写作'石'。所以又叫五十石村。消息传开之后,四乡八岭的人都到这里来问经验,那位老妈妈每次在叙述事情的经过时,都少不得要唱一遍《养儿难》,时间不长,种稻的好办法和《养儿难》的歌儿同时在爱幼国传开了。那些年轻的男女们越听越觉得那歌詈得很在理,因此敬重老人的风气也慢慢地在全国各地养成,再也没人杀父母煨汤喝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根本上的转机,因为朝廷的《去典》上还有关于不供养老人的明确规定,所以父母年过花甲之后,儿媳们照样不敢明目张胆地供养。许多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儿孙能过安稳日子,更是宁肯自己活活地饿死,也不愿看着晚辈们为了自己去触犯国法。

  观音娘娘离开五十担村之后,一边在京城内传唱《养儿难》,一边查访城内的孝子。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打听到李尚书的三儿子特别孝顺。这才导演了那场狮子国使臣难国王的闹剧。

  观音娘娘的化身--阿蛮,在王宫中"拂袖而去"之后,马上化作一阵青烟升腾到半空中,恢复了原形。当她发现金童也混在围观的百姓中,并准备喷火烧王宫时,这才取下金钗变成一块石头及时制止了金童的鲁莽行为,同时打招呼要他赶快离开。

  哪料到当金童发现这一切都是观音娘娘安排的"劝善计"时,不仅不打算迅速离开,还要在那里"得意看翻船"!

  事态的发展正好与金童的愿望相反。李老三听说要将自己"推出午门斩首"时,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十分平静地说: "小民犯了欺君之罪,理应斩首示众,只是求大王看在小民一心为国的分上,不要再加害于小民的父亲。"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围观者们无不泪流满面,爱幼王听到这里,猛然抬起头来,幡然醒悟,亲自离座将李老三扶起,当众宣布招李老三为驸马。第二天,爱幼王又下了一道圣旨,决定改国名为尊长国,定《养儿难》为国歌。后来又将《法典》中有关虐待老人的条款全部废除,新增加了一条:儿孙们必须为年满六十岁的老人举办"花甲宴"以示祝寿等内容。

  金童对此深为感动,回潮音洞以后,没等观音娘娘开口,就主动拜倒在她的脚下,心甘情愿地做奴仆,口称:"愿效犬马之劳!"从此后民间便有了"童子拜观音"的说法。武林中人又将"童子拜观音"的姿态化作一种拳术招数代代相传。

  观音娘娘听说金童愿效"犬马之劳",便说: "既然如此,那么你明天就变成狗随我到罗刹国走上一遭如何?"

  金童一愣,心里说: "愿效犬马之劳"本是我借用的一句套话,没想到这位菩萨真的要我变成狗,这不是存心让我丢丑卖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