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戏权贵 如来巧计得罗汉




  保江山 玉皇大帝也求儿

  如来佛说的全足真话,张百忍自从当了玉皇大帝之后,硬暑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都得罪光了。七个女儿全都"夫离子散",一个独子又被他贬入十八层地狱,结发之妻也因为与那七十水火不相容,而独居昆仑,极少上天。好端端的一个十之家,转眼之间已是同室操戈。

  使玉皇大帝深感不安的,不仅是一家人叛离,更重要的还是那愈演愈烈的权利之争。曾几何时,天上、人间、地府还是池的一统天下,转眼问便成了一盘散沙。前有蚩尤造反,后有天王割据,半路上又杀出个巨人刑天。

  且不说佛法无边的如来,早已独居西天,也不提凡间的万国"天子"们自相残杀,就连众仙卿中,一向与天帝和睦相处的太白金星,也因君臣之间发生了几次越解释越糊涂的误会而与他面和意不和。长此以往,夜长梦多,天晓得还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呢?

  玉皇大帝痛定思痛,终于想起了凡问一句俗语打虎还须亲兄弟,出征更要子弟兵,觉得如是他要想坐稳江山,建立一统天下,最稳妥的办法,只有多生几个乖巧听话的儿子。然而,这生儿子的事,岂能随心所欲,那能尽如人愿呢!

  俗话说:芝麻掉进针鼻眼里,总有个凑巧的时候。就在玉皇大帝为无法多生几个儿予而发愁的时候,王母娘娘的贴身环董双成,突然来到灵霄宝殿对玉皇大帝说:"王母有意下凡求子,想请天帝起驾凡尘......"

  王母娘娘邀请玉皇大帝下凡求儿,这岂不是天火的笑话?占往今来,只见凡人求神仙的,哪有这神仙求凡人的道理?更何况他们个是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一个是三界天帝的正宫娘娘呢。这里头肯定是:钢铃打鼓--另有原因(圆音)。

  前面已经交待过,王母娘娘只因与嫔妃们水火不容,而长期独君昆仑山虚北。那里有一座行宫名叫增城,在增城中央有个完全用白玉砌成的、旋转自如的卧室,名叫璇宫。三天前的一个下午,王母娘娘坐在璇宫内,一直是愁眉苦脸,心雾重重。尽管宫内一直是仙乐齐鸣神曲高奏,母娘娘却仍然愁眉不展。

  董双成见那一曲又一曲的仙乐,都不能使王母娘娘的眉脸舒展,便让仙姬们演《升天乐》。这是他们升天不久,由王母娘娘作曲,张百忍填词的一支仙乐,平常不论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只要奏起这支乐曲,王母娘娘便会愁云顿消,转忧为喜:三十三重天外天,九重天外有神仙。

  神仙都是凡人变,只怕凡人心不坚。

  令人心旷神怡的《升天乐》仅仅奏完那充满了自豪和欢乐感的第一乐章,王母娘娘便示意停止演奏。董双成见王母娘娘双手捂住胸口,立即让仙姬们退下。

  "主母的心痛病又犯了么?""恐怕已是不治之症了。"

  "此病非药物可治,看来君儿又出事。"

  "君儿"是王母娘娘对金枪太子的爱称。自从玉帝将儿子打入十八层地狱之后,王母娘娘便得了这种怪病。半年前曾经犯过一次。董双成清楚地记得,王母娘娘说自己突然犯病,是因为"君儿"已经成厂小偷。又问为什么张梁尚一出舅,王母娘娘就犯病,当时王母娘娘解释说:"儿女是娘的心头肉。这种事外人很难体味到,自已有了儿女时,自然就明白了。"

  那时,董双成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当她想起了那句"打在儿的身上,痛在娘的心上"的俗语时,便劝乇母娘娘想开些。

  今天的情形似乎与半年前大不样,三母娘娘犯病后很是焦躁不安。她时而要茶,时而酌酒,时而要吃蟠桃,茶泡好,酒温热了,蟠桃摘来了,她又不品、不尝。

  她时而静坐宁思,时而来回踱步,突然一阵心血来潮,又演算起阴阳八卦来。她算着算着又自言自语地念道:

  此卦落地真蹊跷,老鼠上船巧遇猫;狸猫逼鼠上桅杆,西天飞来一老雕;鹰抓太子西天去......

  卦词还没念完,又急忙令董双成将璇宫升到半空中,把大门转向西方。王母娘娘来到门前拨开云头一看,果然发现一只大老鹰抓着一只小老鼠向灵山飞去。王母娘娘迅速令九天玄女变成一只快鸟跟踪追去。

  董双成定睛一看,才发现那只老鹰是如来佛的大弟子迦叶所变,那只老鼠竟是金枪太子的化身,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她董双成认真地沏了一杯香茗,送到王母娘娘面前,还没来得及开,九天玄女已经飞回了璇宫,并向王母娘娘禀明了原委。

  她说金枪太子逃出地狱后,一赌气便干起那"梁上君子"的勾当来,后来有一改邪归正,又被狸猫逼上了桅杆,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是迦叶救了他一命,可是当她赶至灵山上空时,那老鹰一头钻进云雾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九天玄女因法力有限,无法进入雾障,只好飞回复命。

  "果然不出所料!"王母娘娘心想。如来佛当年为争夺皇位而同玉帝打赌时发誓久居西天,永不东渡。今天又突然将君儿抓往西天,并布雾障目,不让局外者闯入,肯定不是好兆头,如不尽快设法查明其企图,只怕后悔之晚矣。

  王母娘娘向董双成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就驾起祥云径直往西天而去。时隔不久果然见一团白雾罩定了灵山。王母娘娘说一声"变",就变成了一位身穿仙袍,手持三尺拂尘的中年道姑。那道姑将佛尘左右摆动,雾障便迅速向两边分开,刹那问出现一条小道直通雷音寺前。

  四火金刚见白雾中突然冒出一位道姑来,便大声喝问:"何方道姑竟敢破佛祖之法,私闯山门?"

  道姑施礼答道:"昆仑虚北,群玉山婉玲元君求见。"

  一直站在旁边的多闻天王,一听婉玲二字便肃然会悟。他的确是多见多闻,早就听说过王母娘娘姓王名回字婉玲,这位道姑定是王母娘娘无疑。

  多闻天王不敢怠慢,说了声"请上仙稍候",就去请佛祖。他刚一转身,便发现如来佛已经跨出寺门,走下七级台阶,恭恭敬敬地向那道姑施礼道:"不知王母娘娘驾到,有失远迎,望如来佛料定王母娘娘是冲着张梁尚来的,却故意问道:"王母娘娘此来必有所为吧?但不知有何见教?"

  "久闻佛祖有八个脑袋,难道连这点事情也猜不透么?"

  "不怕王母娘娘见笑,老衲是八个脑袋七个空,一个装着西北风,哪敢在您面前卖弄!"

  "佛祖既然不肯明言,我们就直话直说好了。我是特地来求儿的。"

  "阿弥陀佛,善哉,善战。下界正好有一块求儿石,百求百应,个个有准。"

  "佛祖既然有意装湖涂,那就依你所言,三天后再见分晓!到时候玉帝说不定也会陪同我一起去呢。"

  如来佛大感意外,他明知道王母娘娘说的所谓"求儿"是求他把金枪太子还给他,他之所以要装糊涂,是因为不便当面拒绝,使他不解的是王母娘娘不仅糊里糊涂地就答应了,而且还要带丈夫一起去,莫非她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原来王母娘娘改变了主意,她想利用求儿的机会,规劝玉皇大帝,这才决定三天后请他一起去。这求儿的想法又正好与玉皇大帝不谋而合。

  玉皇大帝吩咐董双成陪王母娘娘先走一步,自己随后就到。凡间有一条河,名叫小淇河,在今河北省涞水县境内龙门峡附近,又名小溪河。小淇河东侧有块求儿石,石面上有个二尺见方,两寸深的洞。无论是谁,只要能背对求儿石将石头丢进洞去,便能求儿得儿,求女得女。王母捡起三块石头正准备丢,如来佛连忙喊了一声"且慢!"他说:"投石求儿,哪能这样......"王母娘娘只好背过脸去丢,可一连丢了两块,硬是丢不进,如果第三块再丢偏了,就没指望了!

  王母娘娘急中生智,赶紧在后脑勺上抓了一把,后脑勺上立即现出一对法眼。这样第三块石头就轻而易举地丢进去了。奇怪的是,刚丢进去,又被推了出来。王母娘娘看得一清二楚,却不能直说.若是如来佛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推出来的?"岂不露了馅儿么。她若明若暗地点了一句:"看来佛祖是存心让我张门绝后喽!"

  如来佛说:"这也许是天意吧!"

  说:"是天意么?我自幼学得一点拆字法,让我将这小淇河的淇字拆拆看:

  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掉淇边水,加欠便成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被犬欺

  君不闻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有道是: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如来佛明明知道王母是假借拆字之名,指责他不该将那块石头推出洞外,便说:"既然王母喜欢拆字,老衲不妨也用'溪'字拆拆看:

  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乌便成羯。得道猫儿凶如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只因楚人不识凤,曾经高价求山鸡。命里生来不载子,莫怪他人将她欺。王母见如来佛已经暗示了求儿石中有诈,便开门见山地向

  他说明了来意。

  王母娘娘也有许多难言之隐。当初玉皇大帝将金枪太子贬入层地狱时,并没有同王母娘娘商量,但她也早已八卦算就,这才送给儿子一件鼠皮背心。后来见玉帝广纳嫔妃,王母确是如坐针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曾先后三次提出要将金枪太子招回天庭,却被玉帝拒绝了,思前想后才决定再生几个她去找如来佛,一是想打探儿子的下落一二是想求佛祖保佑她多生几个儿子。

  如来佛说:"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只要你急流勇退,我保你日后既不丧权,又不失宠......"

  王母娘娘见如来佛话里有话,便说:"佛祖的意思是......"如来佛正准备解释几句,突然见玉皇大帝已向这边走来,只好语带双关地说:"笋因脱壳方成竹,蛇不退衣难成龙。先有所失,后有所得,古今一理。"

  "好一个有所失才有所得,哈哈......哈......哈!"玉帝以为他们谈求儿的事呢,便随声附和插了一句。

  玉皇大帝走到求儿石前,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投石求儿。如来佛虽身为佛祖,但毕竟是头顶皇天,脚踏后土,这上管天下管地的老天爷要投石求儿,当然不便劝阻。

  王母娘娘觉得玉皇大帝求的儿越多,对自己越不利,便暗地里作了一道"飞沙走石"的法术,神不知鬼不觉地收尽了附近的大小石头。

  玉帝求儿,切,见找不到石头便在附近的一棵野藤上摘了十几个野果子,往求儿洞里丢去,一个、两个、三个......当他数到第十八个时,才发现那颗藤上的果子都被他摘光了,那十八个果子竟全部丢进了求儿洞。

  玉皇大帝得意洋洋地问:"寡人的手段何如?十八个果子就是十八个儿子吧?"

  如来佛反问道:"请问玉帝,您丢的什么果子?"

  玉皇大帝说:"管他是什么果子,只要能生儿子就是了。"如来佛又问:"您知道这果子意味着什么吗?"

  玉帝说:"二十年后,天庭要增加十八条好汉!"

  如来佛说:"汉子倒是有十八条,可惜是十八条罗汉,不是十八条好汉。"

  玉皇大帝听如来佛这么一说,便急不择言地答道:"罗汉也行,好汉也罢,反正是我的儿子。"

  "那倒不一定。"

  "莫非是你的儿子不成?"

  "虽然不是我的儿子,却是我的弟子!""这是从何说起呢!"

  如来佛并没有正面回答玉帝的疑问,而是反问玉帝知不知道他自己丢的是罗汉果?罗汉果又因何而得名?......

  这一连串的题把个玉皇大帝问得目瞪呆,就连久居昆仑山的王母娘娘,对这些事儿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来佛接着说,罗汉果原名叫药葫芦,后因佛门有罗汉果位才改名的。佛门中的罗汉果位又称为阿罗汉果,简称罗汉。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果位有三义:一是杀贼,意思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是应供,意思是应当受到天下一切人的供养;三是不生,又叫无生,也就是涅檗,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控制。佛教僧众们没有不向往和追求罗汉果位的。

  那么这自然界的药葫芦又为什么要改名叫"罗汉果,'呢?原来当年药王星宿光经常用良药救人性命解除老百姓身心疾苦。后因他功德圆满成了净眼如来,他的药葫芦也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这类果子因为不结子不能再生,是靠它们的根茎埋在土里逢春再发。而药葫芦既是佛门宝物,促使人们精神兴奋的神奇作用,这正好应了佛门罗汉果位中的"杀尽一切烦恼之贼"的要义。药葫芦沐阳光雨露之恩泽,汲地之灵气和肥质养活自己,本身不结子,又应了佛门罗汉果位中"供应"和"不生"的第二和第三要义。因为药葫芦几乎与佛门,阿罗汉果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才改名为罗汉果。又因为佛教界的罗汉有上乘下乘之分,所以药葫芦改名为罗汉果之后也有上乘和下乘之别。优质的为上乘的:其表皮为棕绿色,有薄薄的绒毛,内瓤糖化好,甜度高。劣质的为下乘的罗汉果,甜度低且略带苦味--喻尚未修成正果。至于果瓤轻盈即是由于大凡修成正果者都脱出了那笨重的"皮囊",灵魂得到了升华,所以才如棉似云。

  玉皇大帝见自己求来求去的,竟为如来佛求了十八位弟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了。他越想越觉得丧气,越想越恼火,最后干脆将丢进求儿洞内的那十八个罗汉果,"噼哩叭啦"的一家伙扒了出来。这还不解恨,又冲到前边将罗汉果连藤带根拔起来,使劲地向空中一甩说:"滚你的吧,给老子滚得远远的......"玉皇大帝虽然说的是一句气话,但因"君无戏言",开口就是"圣旨",所以罗汉果听到天帝的"圣旨"后,哪敢停留?只见它像蛇一样在空中不停地翻"滚"着,也不知"滚"了多长时间,竞"滚"到了桂林境内。

  "桂林山水甲天下",罗汉果被桂林的奇山秀水所吸引,再也不想"滚"了,很想在桂林落户安家。但是,罗汉果来自北方,又生长在小溪河边,既怕热又喜欢潮湿和雾气,桂林在西方又是山区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呢?正在犹豫之际,突然听到一阵歌声飘来:"桂北山区雾露多......喂......一年四季哟......盖被窝哇......早穿夹衣哟......午穿纱呀......呵......夜披棉袄还冻脚喂......我劝罗汉哟......莫错过......嘞......喂......"

  罗汉果听到那清脆而熟悉的声音,知道是自己的主人药王菩萨星宿光在山中显灵,连忙降下云头,在长滩、拉江一带安r家。从那后,桂林境内便有了罗汉果。直到现在桂林罗汉果的质量仍然是全国之最,可与洛阳牡丹齐名。桂林罗汉果又以长滩果和拉江果最好。说起来桂林人还该感谢药王菩萨和玉皇大帝呢。

  玉皇大帝发卜一顿脾气之后,也自觉失态,为挽回面子,也为了自己的"一统江山",他整了整衣冠之后对如来佛说:"就算你说的全是真的,这输赢二字也得要二十年以后才能见分晓,为了你我今天这场争斗能有个结局,不如来个糍粑店里打糍粑 现打现卖。从现在起,我在半个时辰之内向求儿洞里丢五百件东西,其中有一件没丢进就算我输了,如果都丢进去了,你得保证我三年之内生五百个儿子,少一个就算你输了。"玉皇大帝的话音刚落,如来佛便慢吞吞地说:"只要你有本事投得进去,老衲就有本事让你再生五百个罗汉。"

  这正是:冷丁说出非凡语,铁石人闻也惊心!

  刚才你求的是罗汉,这回求的是阿罗汉!"

  玉皇大帝发出一阵"哈......哈......哈......"的狂笑之后说:"这是河沙,并非是罗汉果,我的佛祖!"

  "请问天帝,这河沙是谁挑来的?""小阿哥。"

  "用什么装的?""箩筐。"

  "天帝求的是什么?""五百条好汉。"

  如来佛笑了笑说:"请问老天爷,哥用箩筐挑河沙给玉帝求来了好汉,不正是阿箩(罗)汉么?天意、天意呵!"

  玉皇大帝无言以对,气得半晌没说话。王母娘娘问道:"今天到底是怎么啦?"如来佛的回答还是那两个字"天意",说完便跨上白莲回西天去了。

  如来佛虽然走了,那块求儿石却至今保持完整。离求儿石十五丈远的崖壁上还刻有一尊如来佛的像。每逢正月十五,河北省涞县一带的新婚夫妇们,都爱成群结队地去投石求儿。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如来佛走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也回了天庭。刚到南天门前,便传来一片"恭喜玉帝,恭喜王母"的道喜声。又有值日星官来报,说是九个嫔妃都生了孩子,不仅全是双胞胎,而且都是男孩子,不多不少正好十八个。

  "难道真是天意?也许是,但愿不是。"玉帝在心里说。

  今天上午千里眼无意发现玉皇大帝在小溪河边丢罗汉果,便让顺风耳听听是怎么回事,顺风耳说是在求儿,一下子就求到了十八个。千里眼正要放开喉咙喊呢,顺风耳捂住他的嘴说喊不得,因为按天条规定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事是不准公开的。不过像这样的好事如果放在肚子里"烂"了,怪可惜的。他俩觉得太上老君嘴稳,就悄悄地给他嘀咕了几句。

  太上老君扳起指头一算,就觉得不对路数,明明是九个嫔妃身怀六甲,怎么会有十八个儿子呢。又算了两卦,仍然是九个。他想,都说如来佛佛法无边,我看也不过如此。

  太上老君觉得玉帝一向待自己不错,如果没有玉帝扶持,自己也难得登上太上老君的宝座。为了感谢玉帝的栽培,不如略施小技,让这九个嫔妃全部都生双胞胎。这样既成全了玉帝的心愿,也显示了道家手段。

  他说于就干,立即让执事太监将已经怀孕的九名嫔妃请到起,隔着门帘对她们施了一道"胎儿成双术"。时间不长,九名嫔妃同时觉得腹中有异常感觉,不一会儿又都说腹中有两个婴儿在躁动。

  太上老君见初战告捷又施了一道"促年缩月法"将十月怀胎缩成一个时辰,就这样,九个嫔妃都先后临盆分娩,个个都是双胞胎。

  玉皇大帝一下子生了这么多儿子,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早把"十八罗汉"的事忘得一于二净了,立即吩咐大宴宾客,请诸位仙卿,二八宿,普天星相,各路天神,四十二位天王,五方揭帝,四值功曹喝酒,就连十万天兵天将也赐了御酒、山珍。天庭内外放假三天,尽情玩乐,所请仙客更是有量从实,开怀畅饮。

  俗话说:请客容易侍客难。做客的只顾吃吃喝喝,吃饱了喝好了,屁股夹小锣当(荡)了,还算是好的,有几位憨吃傻睡横长肉的主儿,胀得弯不腰,大风刮掉了帽子还要宫娥仙姬帮忙捡呢,更有好酒贪杯者,醉成一滩,连屙屎屙尿都不能自理......

  来硬是将宫娥彩女,跑堂典桌和迎宾送客的小仙们累病了一百多个。值日星官累得睡三天三夜连饭都不想吃。还有一名御厨硬是给活活累死了。不过像这样的事儿,玉帝全然不知,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太监们根本不会让这些小事去"干扰上听"。

  喜庆之日,九位生太子有功的嫔妃少不了另有封赏,除金书玉卷之一并封为贵妃。

  封赏完毕,千里眼和顺风耳犯了嘀咕:"别人无功受禄,我们两个有功之臣竟被冷落在一边,真是太不公平了。"千里眼主张去讨封。顺风耳觉得自己为自己讨封难以开,便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一一为太上老君请赏。如果请到了他们可以顺便沾光,如果请功不成也不至于丢面子。

  千里眼高兴地拍着顺风耳的肩膀说:"老伙汁,这才是一举两得呢!"

  顺风耳说:"但愿不是一个棍子两个疱,一根绳子捆住两个腰!"

  玉皇大帝的确另有想头,刚开始因久盼得子,头脑一热也没细想就大操大办起来,当他封赏了贵妃,准备感谢太上老君和两位通风报信者时,又觉得有些不对味儿,为什么自己在凡间投了十八个果子,佛门的罗汉又恰恰缺了十八个位置呢?为什么那边打赌刚结束,这边儿子就正好出世,而且刚好生了十八个呢?这一切安排得太巧了,巧得难以置信,巧得不可思议,巧得叫人害怕。十八位太子的降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玉皇大帝觉得似乎这一切都是如来佛事前安排好的,好像这十八位太子,正是为如来佛准备的十八罗汉,然而这一切又只能藏在自己的心里。

  玉皇大帝正犹豫不决时,千里眼和顺风耳恰好来为太上老君讨封。顺风耳添油加醋地叙述了太上老君施展"胎儿成双术"和"促年缩月法"的经过之后说,像太上老君这样法术高超而又精心扶朝的高手,只怕连佛祖如来也不是他的对手呢!玉帝明知顺风耳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心里说我没找你们算帐,你们倒想讨封。玉皇大帝正想发火,不知为什么突然似有所悟地说:"讲得好!传寡人旨意,迅速设专筵酬谢道祖太上老君,封千里眼、顺风耳为聪明二天王。"一聪明者,耳聪目明之谓也。

  太上老君听说玉皇大帝要设专筵酬谢自己,真是受宠若惊。细细想来又有些发愁:自己贵为道祖,已经是道门中至高无上的仙官,就官衔而论,"太上"二字已经大得无以复加了,何况又添了个"老君"的尊称呢。如果再有敕封,除非玉皇大帝让位。赏金银珠宝么?自己有"点石成金"之术,"招财收珠"之技,什么也不缺......

  玉皇大帝也觉得太老君没法再封了,只好问他有什么要求,太上老君觉得自己有名而无姓氏,便请玉皇大帝赐给他一个姓氏。五帝问他想姓什么。太上老君本想同玉皇大帝一起姓张,又不便直言,就示意太白金星帮忙打个圆场。玉帝见太上老君看着太白金星不转眼,误以为他是想和太白金星一样姓李,就连忙说:"绝妙!绝妙!你赏了我十八个儿子,我也赐给你一姓氏,这姓氏妙就妙在十八子上。"

  太上老君还没转过弯,就莫名其妙地问:"我哪来的十八子呢?"

  玉帝说:"你不是要与太白金星攀家门么,他姓李名长庚,李者,十八子也,你说绝妙不绝妙?"

  太白金星、托塔天王和赤脚大仙听到这里也不约而同地喊道:"绝妙,真是太绝妙了。"从那以后,人们便又称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全传为李老君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玉皇大帝才转入正题:寡人今天宴请各位仙卿来,既是为了答谢李老君,也是想你们帮寡人的十八位太子起个名字。这名字既不能起得像我的七个女儿那样,大姐、二姐......的太土气,也不能像在座在那样,金星、老君、大仙等等太傲气。反正既不要太洋也不要太土,不求太雅也不求太俗。"

  大家觉得太白金星是从开天辟地到三界大乱,由天界大乱到天界兴盛统一的三朝元老,便一致推荐他为太子们起名赐字。太白金星并不愿领这个情,他对玉皇大帝早有诸多不满。当初三界大乱之际,既是他主张在天庭设立皇位,又是他主张到凡问去请天帝的。张百忍也是他受众仙之托,访遍了九州、万国、五湖、四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请上天庭的,后来又是他发现张百忍确实有治乱之才,而极力主荐为终生天帝的。没想到这位圣明君主,成为玉皇大帝之后:竞成了专横武断,目空一切的霸主:为了久居宝座,竞不惜将自己的独生子贬下十八层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