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炎帝身后事




  在酃县水口女子庙附近的江边,有一方一米左右的石块,上面有一双女子的脚印。据说那是炎帝神农氏的妻子听訞踩下的。

  当炎帝去世的消息传到临魁的宫中时,正在儿子处带孙子的听訞与两位侍女就水陆兼程前来奔丧,因为儿子临魁已经去了轩辕之丘参加黄帝的万帮会盟,一时是回来不了的。她作为元妃娘娘不得不去为丈夫吊丧,可是等她们的车马到达茶陵和酃县交界的桥头岭时,听到当地百姓说,炎帝的灵柩由木筏运载沿江而上了。她们又马不停蹄的急急忙忙赶到双江口,面前两条江,不知道沿那条江走,路上又没有行人问路,怎么办呢?谁也没有到过这地方,听詙心想炎帝曾住南方,到南方来为百姓采药治病的,朝南走不会错,因此,沿水口河赶到酃县南乡去了。等她们跑到水口女子庙附近的江边时,才遇到几个当地人,一问,炎帝灵柩是沿西乡的洣水往白鹿原方向去了,相距又有数百里了。听訞一听,懊悔不及,丧礼无论如何是参加不上了。她站在江边的一块石板上,向白鹿原方向眺望,心想辛辛苦苦赶了几千里的路程,最后还是见不到炎帝一面,不禁痛哭流涕,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晕倒在江中,只留下一双脚印在江边的石块上。后人就把这块石板叫做“望夫石”。

  正当听訞跳入水中时,黄帝派来探听炎帝驾崩的人马也赶到了,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跳水的人原来就是炎帝的正妃听訞。黄帝的人向听訞的侍女问明情况,却原来他们都走了同样的路。当他们打听到炎帝去世的确切消息后,便顺原路返回中原,向黄帝报告。

  听訞不知不觉来到龙爪石水底的一个大石门前。定睛一看,石门口站着两个彪形大汉,里面张灯结彩,鼓乐喧天,热闹非常。她向门卫问道:“我可以进去看看吗?”门卫答:“可以。”于是,听訞走了过去,看见里面八盏宫灯,放出耀眼的金光,四个金约悬挂着炎帝的棺木。棺木前面的大石桌上,摆满了供品。左边卧着只岩鹰,右边躺着一头山鹿。听訞见状,她纳头便拜。拜毕,发现前面拱形门里,传来悠扬动听的鼓乐声。她又走了进去,里面奇花争艳,嫣紫千红,百鸟争鸣,莺歌燕舞。二十四个年轻美貌女子,围着五谷,伴着鼓乐声,翩翩起舞。她看得眼花缘乱,一时竟着了谜。忽见一白发老人,满面笑容迎上前来说:“天色将晚,请女仙留宿,东边第二间是你的卧室。晚上有一只白鼠,会给你送来一粒玉米,吃后,三天三夜不会饥饥。”听訞听后,躬身致谢。

  东海的大鲤鱼,每年春二三月水涨时,不顾旅途遥远,率领大小头目,扶老携幼,摇头摆尾,逆流而上,前来洣水朝拜炎帝。它们到达龙爪石深潭后,在人们缚好沉于水面一束又一束的松枝叶上,整理行装,抬头挺胸,恭恭敬敬向炎帝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尽情欢乐,繁育后代,然后再回游东海,直到第二年春天,又成群结队地来朝拜炎帝天子,顺便把子孙带回去,年复一年,从不误期。

  领头的那条大鲤鱼是炎帝妻子听訞变的,她当年在水下宫殿中吃了白鼠的那粒玉米后,她不能再上天宫了,就只能变成一头鲤鱼。因为,她当年千里迢迢南下,由于走迷了路,没有赶上炎帝的葬礼,坠死在水口河。她的一点灵性还记挂着炎帝的情义,因此,每年还要沿洣水上游到炎陵山下来看望炎帝一次,以表她对炎帝的情天长日久永不变!

  炎帝驾崩后,其子孙便在南方繁衍。《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八世即《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所说的:“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结奔水氏女曰听詙。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但《吕氏春秋·慎势览》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以一世为三十年计算,十七世正是五百一、二十年,恰与《礼记》说法相符。看来如前所说的八代人只是神农氏也即炎帝氏族系统中较杰出的八代首领,被他们部落的后裔传诵着,才流传了下来。如帝临魁,因他能发扬神农氏开创农业的功德而成为农业民族的魁首,他可能是《札记·祭法》中所说的:“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值百谷。”帝承则继承农业之意。帝明则含有氏族昌明之意,帝直即帝植,可能是一位农业技术的改革者,他把原来播百谷的撒播方式改进为移植方式,大大提高了收获量,所以,受到人民的纪念。帝厘(音:来)则是能种麦子,帝榆罔则可能是于农田周围种上榆树,以防风灾及野兽践踏农作物。

  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繁衍,支族甚多,商周时期,分建了很多国家。传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又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魁传帝明,明传帝直,直传帝厘,厘传帝居,也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克三支。克又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出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以封、钜、封父、富父为氏。伯陵生蜂氏和逢,逢生殳(为殳氏)、延(为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后以氐为氏。与伯陵为兄弟的另一支祝庸氏更加人丁盛兴,支裔发达。祝庸生求嚣,求嚣生条和句龙,句龙也即后土。后土因平水土,人民纪念他,尊他为社神,后来社稷这个名称即代表国家之意。句龙之后有句氏、句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后衍生出共氏和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于商周分封,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先龙生玄氏,为乞姓,今西南民族多以乞为族名,如仡佬、仡佤,瑶族称仡尤,苗族称仡熊等,皆为其支裔。玄氏之后代为羌氏、符氏、杨氏。羌戎氏。州生淳于,淳于之后为淳氏、于氏、淳于氏。文叔之后封于焦、许,焦有焦氏和谯氏,许之后有许、鄦、叔、函、礼、容成、锡我、买、止、文、苴、苴人等氏。申之后为申氏、申叔氏、申鲜氏、宇氏、谢氏、射氏。吕之后为吕氏、甫氏、旅氏和吕尚。旅氏又衍生出李氏。吕尚即姜子牙,建齐国,其后为齐氏、井氏、章、牙氏、尚氏、吕相氏、丁氏。章之后为章氏、章仇、鄣、申章、赤章、赤张。丁氏之后更衍生出百里、西乞、白乙、余、余丘、蛇丘、鉏丘、闾丘、咸丘、籍丘、梁丘、廪丘、卢蒲、艾、剧、檀、高堂、灌檀、糕、崔、、移、若、丁若、陆、大陆、将其、东门、东宫、西宫、南史、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丙、邴、子囊、公牛、公牵、毋知、祭公、仲长、诸儿、士强、乐、利、齐季、子旗、子功、子公、子泉、子乾、公旗、翰公、子雅、子尾、雍门、子剡、卢、隰、茶、骆、明、弦、旗、灵、彦、恒、亘、威、盖、铎、李、畅、子渊、厉、襄、子襄、献、易、坚、栾、子牵、捷、青、营、柯、析、壬、角、丘、左、湃、国、晏、宾、平、纪、癸、柴、庆、贺、苑、掌、高、望、绍、汲等一百来个族姓的后代。所以炎帝氏族的后裔和黄帝氏族之裔一起构成了今天汉民族的主干,今天的中国人也就自豪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由于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南迁湖南,所以今湖南酃县塘田乡出现了炎帝陵,传说是神农氏之墓。即《舆地纪胜》所说的,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路史·后纪四》认为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茶陵”,即庆甲和来的子孙都迁到茶陵发迹。罗苹注云:“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底在焉。”这一群神农氏宗族古墓,正是氏族公墓的丛葬之地。到公元967年。宋太祖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了炎帝陵,因加以修理,并立庙奉祀。开宝四年置陵守七户,明嘉靖间置圣容殿,以奉祀神农氏。以后的各代,也都重视对炎帝陵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