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第51章 榔头与钟摆





  有关地壳移动说,虽然已超出本书讨论的范围,不过,佛列姆亚斯夫妇(Rand and Rose Flem-Ath)合著的《天塌下来的时候》一书,对这个理论有详细的解说。
  如前所述,地壳移动说是由哈普古德教授率先倡导,并经爱因斯坦所肯定。简单地说,这个学说主张,地球大约30英里厚的表壳,在8000英里厚的一个地球中心核上滑动,地壳移动的力量迫使西半球大部分的地块往南经赤道,继续往南极圈移动。而地块在滑动时,并非在垂直的南北子午线上移动,而以现在的美国中央平原为轴心,展开回旋运动。运动的结果为,北美的东北部(北极过去的位置便在哈得逊湾一带)从北极圈被拖曳至比较温暖的纬度地带,而西北部(阿拉斯加和育康地区)则与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向北回旋,进入北极圈。
  至于南半球,哈普古德的模型显示,现在被称为南极大陆的大陆块,其中大部分原来位于气候比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带,但因地壳变动,整个移动了30度(大约2000英里),而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之间,进入了南极圈。不过这个大变动,对整个地球产生的莫大震撼,余波荡漾,一直到公元前9500年仍未能平息。
  假设,在地壳变动之前,南极大陆原本为一块绿意盎然、适合生物生活的土地的话,它是否有可能曾为一个伟大文明的发育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个文明很可能经地壳的变动而轻易被摧毁无疑。伴随地壳变动时的各种天灾,如海啸、飓风、雷雨、火山爆发、地球断层、天色变黑、冰原的扩大,都会重复不断地发生。而且经过1000年这般的摧毁,都市、大建筑物、大图书馆等所有代表文明痕迹的遗物,都永久地封埋在厚重的冰块下了。
  因此,如果地壳变动说是正确的话,世界各地残存的不正是“上帝”的指纹了吗?它们正是南极大陆冰封下文明留下来少数的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了南极下那个文明曾经经营过的活动、事迹,被误解的思考和几何学的建筑物等。那个文明兴盛时,人们相偕乘坐着大船,越过波浪汹涌的大海,移居至远方。从尼罗河谷(最初可能是在蓝尼罗河的水源,坦那湖附近)到墨西哥谷(Valley of Mexico),乃至于安第斯山的的的喀喀湖附近,及其他数个地方,都有明显的指纹……
  也就是说,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见失落文明的指纹,但却看不见它的真相,因为文明的本体被埋封在南极大陆2英里厚的冰块下,比月球的里侧还更不容易为考古学者所接近。难道这是事实?
  还是虚构?
  有可能?
  绝对没可能?
  南极大陆为世界第五大陆块(表土面积近600万平方英
  bbb根据地壳移动说,南极洲大陆的大部分,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时,还位于南极圈的外面,因此不但可能有人居住,而且具备了文明发展中必要的气候与资源条件。然而,后来因地壳滑动的大变动,使该大陆块移动至现在的南极圈正中央的位置上。bbb 里),从地球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有可能(一)曾经在一个比较温暖的纬度上,(二)大约2万年前,因地壳变动的关系,被移动到南极圈中来的吗?
  换句话说,南极大陆有可能移动吗?



   
极地的死亡沙漠

  “大陆漂移”以及“地块结构地质学”(Plate Tectonics,因构成地球表层部分的几块大岩板的移动而造成地壳变动的学说),已成为1950年代以来,向大众说明地壳变动学理论时的关键概念。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再走进基本的科学机制,只需要了解,大陆地块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只是“漂浮”在地球的表面,随时会移动,改变位置。例如,如果我们研究地图上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的关系,会发现很明显地,这两个地块曾经是合而为一的。不过,过去一般认为大陆漂移为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两个大陆板块互相接近或分离2000英里,至少需要2亿年。也就是说,移动的速度是非常、非常缓慢的。
  大陆漂移的学说和哈普古德的地壳变动说,彼此其实并不悖离。哈普古德认为两者可能同时发生,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地块,可能的确如地质学家所说的,有非常缓慢漂移的现象,但这并不表示说其中的一个地块,不能偶然也有一次快速的变动,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而只是整体的或部分地,向地球的两极(也就是自转轴周遭的南北极为中心,全年为冰雪所覆盖的地区)方向或由两极的方向向外移动。
  是大陆漂移吗?
  是地壳的变动吗?
  两者同时发生?
  或者有其他原因?
  老实说,我不知道。不过,一些有关南极大陆的事实,单纯却令人寻味,简单却难以解释。如果不用“突然之间的大变动”(而且以地质学的眼光来看非常接近的大变动)的概念,我们将无法理解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平铺直述的事实了。
  在验证这些事实前,让我们先铭记在心,现在我们谈的南北极陆块,一年中有6个月,太阳一次也不上升,但是又有6个月,是太阳根本不下山(从南极来看,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太阳只在地平线的低点便停住,每天周而复始地在空中画起圆形轨道)。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在极点附近,气温最低可以达到摄氏零下89.2度。沿海岸的地区稍微暖和(摄氏零下60度),成为为数庞大的海鸟积聚的地方,但是南极没有一种原生哺乳动物,只有少许能够耐得住寒冷与长期没有阳光的植物,才能够长期生存于南极地带。《大英百科全书》中间简明列下了南极的生物种类为:“地衣类、苔类、地钱苔类、霉类、菌类、藻类……”
  也就是说,南极地处世界之末,虽然是一块广阔的大陆地块,但是终年为雪封闭,生活条件严苛,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冰雪沙漠。在过去5000年人类有文字历史以来,南极的状况一直都没有改变。
  然而,在有历史以前,南极的状况是否如此呢?

  证据一

  《发现科学世界》(Discover the World of Science)杂志,1993年2月号,第17页:
  大约在2.6亿年的二叠纪时代,南极大陆上,只有在温带气候才能够生长的落叶植物枝叶茂盛。这是古代植物学家,从横贯南极的阿奇纳山(Achernar)高度为7000英尺的地点发现的化石树干中得到的结论。他们发现化石的地点在纬度84度22分,而不是离南极只有500英里的地方。
  “这项发现令人特别感兴趣的是,不管是活生生的,或是化石形态的,这是在南纬80或85度地带上,至目前为止惟一发现的森林踪迹。”研究这些化石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古代植物学家伊堤斯·泰勒(Edith Taylor)表示:“我们古代植物学家遇到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便是与现代的记录相比较。目前在这个纬度上完全没有森林。我们曾在热带地方看到过原属温带的森林。但是在夏日24小时阳光,冬日则24小时黑夜的地方,即使是温带,也无法培育出森林来。”①

  证据二

  地质学家发现始新世(大约6000万年前)以前,南极大陆没有任何一处有冰河存在的证据。但迹象显示,在寒武纪(5.5亿年前)时,南极大陆完全,或几乎完全被温暖的海洋所包围,因为在南极海洋线上,我们在由礁石组合而成、厚实的石灰岩中,找到了很多在寒武纪时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经过了几千几万年,这些海中的形成物出现于海面以后,温暖的气候也为南极大陆带来丰富的植物。谢克顿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在离南极点200英里处找到的煤层,便是最佳证明。随后,1935年在伯德探险队活动期间,地质学家在南纬86度58分伟伯山峰(Mount Weaver)的斜面上,更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包括了叶、茎、干的遗迹。发现化石的点与南极点的距离大致相同,只不过高于海平面2英里。1952年,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杜阿第(Lyman H.Dougherty)博士完成了这些化石的研究,确是曾经有两种针叶林曾存在于当地。一种称为Glossopteris,曾经遍布于其他南半球大陆(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另外一种则为巨型的针叶林……”

  证据三

  伯德海军上将,曾经将伟伯山峰上的发现,以及它的重要性书写如下:“从南极点不到200英里,世界最难的山峰上,我们发现了一个确切的证据,证明南极过去曾经历过温暖,甚至亚热带的气候。”②
  证据四
  “苏联科学家报告,在南极大陆的葛拉姆(Graham Land),发现了第三纪(可能为晓新世或始新世)的热带植物……另外英国地质学家,也在南极发现了与2000万年前生长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同样的森林化石。显示在现在所知最早的始新世(6000万年前)冰河期以后,南极大陆并非一直被冰雪覆盖,而曾数次回暖。”

  证据五

  “1990年12月25日,两位地质学家麦克凯维(Barrie Mckelvey)和哈乌(David Harwood),在离南极点400公里、海拔1830米的地方作业时,发现了200至300万年前的落叶树森林的化石。”

  证据六

  1986年所发现的化石化树木及植物,至少证明南极大陆的一部分,在250万年前,并没有遭到冰雪覆盖。后来又发现一些证物,显示一直到10万年前,南极大陆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冰雪覆盖。

  证据七

  如本书第一部所述,伯德南极探险队在罗斯海的海底采集到的堆积物显示,“曾经有大河,携带细沙的堆积物”从这附近出海,而一直到公元前4000年前,南极的这一部分,河川的水仍保持着流动的状态。根据伊利诺大学的杰克·修斯(Jack Hough)博士所述:“根据N-5中心(Core N-5)所做的记录显示,从现在往前推,6000年前的这一段时间,海底堆积物呈冰块,但6000到15000年前,堆积物呈细沙状,不过例外的是在12000年前左右,曾有一度堆积物的沙粒很粗,呈现细砾状。可见,除了12000年前,冰山随河川流下以外,这个地区原来并不存在冰。”

  证据八

  本书第1部中提到的费纳乌斯世界地图,非常正确地描绘出没有冰的罗斯海的状态。而且,南极大陆沿岸地方的一些高山,从海岸流出的大河,也都有详细的位置图。但现在该地,除了厚达1英里的冰河以外,什么都看不见。

  证据九

  本书第一部中讨论过的布雅舍地图,正确地描绘了冰雪覆盖下的南极大陆的地形。这是偶然,还是失落文明的地图制作者,在描绘地图时,南极大陆尚未为冰所覆盖?

  证据十

  让我们看一看铜币的另外一面。假设现在位于南极圈中的陆块曾处于热带,那么北极圈内大陆块又如何呢?难道也曾经历过戏剧性的气候变化吗?
  ●冷岸群岛(Svalbard)中的斯匹兹卑尔根岛(Spitzber gen)上发现过10到12英尺的棕榈叶,以及只在热带海洋生长的甲壳虫类等化石,可见当时北极海的温度,和现在的孟加拉湾或加勒比海相当。斯匹兹卑尔根位于挪威与北极点之间,大约在北纬80度上下,现在一年中船只只有二三个月可以通航到那里。
  ●从化石中,我们发现中新世(2000万到6000万年前),在北极点的500英里之内,曾生长着茂盛的沼泽柏树,在同一时期,斯匹兹卑尔根还曾发现过睡莲:“不论格林内尔、格陵兰、斯匹兹卑尔根,我们发现的中新世的植物,都需要高湿度、暖气候。尤其是斯匹兹卑尔根的睡莲,更需要经年流通的活水。但今天的斯匹兹卑尔根,在北极圈内,一年中却有一半处于黑暗,与拉布拉多(Labrador)的距离,就与拉布拉多与百慕达之间的距离相当,非常地遥远。”
  ●北极海有若干岛屿,在最后的冰河期间,一直没有被冰所封。例如,从北极点往下900英里的巴芬岛(Baffin)的泥炭中,发现有赤杨与白桦的化石,证明3万年前,当地的气候比今天要温暖许多。而且这种气候状态一直维持到距今17000年前。“在威斯康星冰河期间,北极海的中央地带,气候温和,许多在加拿大和美国无法生存的动物和植物都移到这里。”
  ●俄国科学家证实,最后的冰河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北极海都相当温暖。海洋学者沙克斯(Saks)、贝洛夫(Belov)、拉匹那(Lapina)等人从海洋学的角度观察这个时期后,得到的结论是:距今32000年至18000年前,北极处于一个非常温暖的状态③。
  ●本书第四部中所述,从育康地区,经阿拉斯加到北西伯利亚的深处,发现有大量原来适居于温带的哺乳类动物,瞬间冷冻后,尸体被保存于永久的冻土层中。而这样大规模的绝灭,应发生于公元前11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之间,另外在公元前13500年左右,也曾出现大规模的绝灭。
  ●在本书第27章中已有详细叙述,上一个冰期快结束的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间,尤其在其中的公元前14500年至公元前12500年之间,或更精确地说在公元前11000年至公元前10000万年之间,曾经发生过非常大规模的变动。在一个地质学家认为非常短暂的期间内,厚达2英里面积,广至上百万平方英里的积雪,突然不知什么原因全部融化了。“很显然不是因为冰河期气温逐渐变化所致……积雪快速融化,必定是因为有一些非常不寻常的原因,肇始天候改变……”
   
文明的处刑者

  会有什么不寻常的原因,肇始天候如此突然地改变呢?
  肇始北半球冰河时代突然结束的,会是因为地壳突然移动了30度的关系吗(迫使冰河最厚的地区,从北极圈往南移动,而使冰河期结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为什么同样的地壳30度大移动,没有使得面积达600万平方英里,为冰所覆盖的南半球大陆,从温暖的纬度往南极移动?
  在有关南极大陆移动的问题上,我们确知南极大陆不但会移动,而且曾经也移动过。从化石中,我们已发现了以南极的纬度,和一年有半年没有阳光的条件,是不适合树木生存的。
  但是我们不知道(而且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南极的大陆移动,是因为地壳移动,还是大陆漂移,还是其他尚不为人知的原因肇始的。
  让我们考虑一下南极大陆的条件。
  我们已经看到它占地广大,面积达550万平方英里,而土地上面则被700万立方英里的冰块所覆盖。据估计,这些冰的重量约有19×1015吨。支持地壳移动说的人很害怕的是,这个巨大的冰原重量每年都在增加的冷酷事实。“冰每年增加293立方英里,等于每年在南极大陆加上相当于一个安大略湖大小的冰块。”
  而可怕的是,在岁差运动、黄道的倾斜、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以及自转的离心力,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的引力等影响同时作用下,南极大陆不断扩大的冰河重量,可能会成为地壳大规模移动的最后决定性因素。
  
  休·布朗(Hugh Auchincloss Brown)1967年稍嫌夸张地写道,南极冰帽越变越大,已经悄悄地、秘密地、无情地成为一股自然的力量——一股由自转而产生的能源。冰帽本身不知不觉地成为最大的危机,明显的威胁,文明的处刑者④。

  这个“处刑者”是否即为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的7000年间,为上一个冰河期画上休止符的重要因素?地壳变动最激烈、最具破坏性的时期,应该就在公元前145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之间。或者,这个时期,在北半球的气候突然发生了某种戏剧性的变化,而引发了这一场大变动,造成了几百万立方英里的冰雪溶化,并触动了全世界火山活化?
  现代地质学家反对这种大灾难、突然间天变地异的说法,而倾向于一种“齐一论”,主张“从现存的地质现象中,我们可以找到过去的改变成因”。然而大灾难论者却主张“地球表面的改变,大体而言,是因为突然的物理力量所造成”。然而,有没有可能,造成上一个冰河期的机制,也就是最近一个造成地球冲击性变化的力量,同时具有“灾难”和“齐一”的特质?
  伟大的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爵士,19世纪时曾经说过:
  
  对我而言,天变地异说或齐一说之间的思考对立并不存在。相反地,我认为突然的异变,很可能是一贯运动的本质,它的一部分。容我举例说明。时钟可谓为一贯动作的典范,好的时钟表示它经常能保持一贯的、整齐划一的动作。可是锤子敲打钟钟,基本上却是一种突发性的变动性动作。同样的敲打动作,我们可以用榔头敲打火药使它爆炸,或敲开水库,让大量的水流出;经过精心的安排,我们也可以让时钟在不规则的问隔,以不同轻重的力量和回数敲打不同的东西。然而这些不规则的变动性动作,最后造成的却是齐一性动作的结果。所以,我们可能在研究时钟上,便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学派:一个研究敲打时钟的锤子,另一个研究钟摆⑤。

  有可能大陆漂移就如同钟摆一样?
  而地壳变动则如同锤子一样?
   
火星与地球

  科学家相信,地壳变动不仅在地球,在其他行星也曾发生过。《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1985年12月号中,刊出了彼得·修兹(Peter Schultz)发表火星表面有陨石落下的痕迹之说,而引起世人的注意。根据该文,南北极地方的陨石痕迹,有其特别的“签名式”,因为只有在极地的陨石,会落在厚实的灰土和冰雪上。修兹在火星的极地以外地区,还发现了两个陨石痕迹,都具有极地“签名式”:“这两个地区恰好在同一个星球的正反两面上,难接近赤道,却显示出多方面极地堆积物的特征……”⑥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研究证物后,修兹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火星的外侧坚硬部分为一个大地块。在地块移动的机制下,火星的表面地壳整体快速、激烈的移动。然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动静……”
  如果火星上都会发生地壳移动,地球上何尝不可能发生?而且,如果否定地壳曾经移动过的话,我们还能怎么解释,为什么南北极的冰帽下,都没有上次、或上上次冰河时期的痕迹?相反地,有冰河痕迹的土地,却散落在地球的好多角落中。如果我们否定地壳变动的可能就必须要另外想办法解释,为什么三个大陆(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的热带附近,都可找到冰帽的痕迹?
  哈普古德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明了,而且合乎常理的答案:
  我们惟一能够合理说明的冰河期,就是现在还在南极大陆发展中的冰河期。我们能够将这个现象解释得非常清楚:冰帽存在,只因为它地处南极,与太阳温度的变化、银河尘、火山爆发、地壳下的运动、土地的高度、海流等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说明冰河期最好的理论,就是“冰河位处极地”。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度在很古以前曾经为冰床,但现在却在热带。大陆规模的大型冰床,也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释。
  这个理论非常合乎逻辑。我们要不然便承认南极冰帽是第一个曾经出现在极地圈内大陆规模的冰床;否则,我们就必须假设地壳变动,或类似的机制,曾经在地球上发生过。
   
极地晨曦的记忆

  我们的祖先很可能传承了有关地壳变动的记忆。有一部分记忆,在第四部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些人很可能是北半球上一个冰河末期天变地异大变动的目击者。有关大变动的神话,一般也认为大都传承自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之间。神话中,有一些描述过去天堂的神明,而所有的神明都住在南方(例如埃及人的塔一奈特鲁),更有许多曾经历过极地状态。
  印度伟大的叙事诗《摩河婆罗多》(Mahabaratha),描述了属于神明土地的梅鲁峰(Mount Meru)。
  在梅鲁,太阳和月亮每天从左走到右,星星们也一样……梅鲁山峰光辉灿烂,战胜了夜晚的黑暗,使日夜难分……日与夜相加,便成为地方居民的一年……
  同样地,正如本书第25章中所述,伊朗的亚利安族人的故乡“亚利安纳乐土”,似乎突然因为被冰封闭,而无法供人居住。几年后,“亚利安纳乐土”提到那个地方“太阳、月亮和星星,一年只升起和落下一次,一年就好像一天”。
  在印度的古经文苏雅西德汉塔(Surya Siddhanta)中,有这么一段:“一年只升起一度的太阳,落下后神明保管半年。”李格维达(Rigveda)第七篇曼陀罗(Mandala)中,有许多关于“曙光”的诗歌,其中一首(Ⅶ,76)提到,曙光一直停留在地平线上,发出光亮,第三首则说太阳从刚露出曙光,到看见它升起之间,要花几天的时间。还有一首则说:“曙光乍现,到世纪太阳升起之间,好几天的岁月已经流过。”⑦
  这难道不是目击过极光的人的证言?
  根据印度传统,维达(Vedas)应该为神的启示语言,从神明时代便代代相传下来。这一点或许和上面所叙述的目击极光是相关的。同时也可能相关的是,所有的口传神话都描述世界曾因大灾害而遭到空前的灾难,将原来的文字经典一并毁灭无遗。不过,在每次的大破坏之后,都会有某种形式的“贤明之士”存活下来:
  
  (贤人们)在新时代的开始前,将前一个时代的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知识,当作神圣的财产,传给下一代……因此,每个时代(Manvantara)都有一个自己的维达,或许表达的方式不同,不过,与太古的维达基本上并没有什么相异之处。

   
混乱与黑暗的时代

  所有孩童在学校念地理时都会发现,正确的北(北极),与罗盘针上所指的正北是不同的。罗盘针上所指的北方,为现在的北加拿大位置,离北极约有11度的偏差。不过根据最新考古磁气学的研究,地球的磁铁极性,在过去8000万年中,倒转了170度。
  为什么磁性会倒转170度?
  地质学家蓝孔(S.K.Runcorn)最近在剑桥大学教书之余,在《科学美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认为:
  
  地球的磁场与地球的自转有某种程度的关系。而这一点带领我们认识一项有关自转的惊人发现……(无可避免的结论是)地球的自转轴曾经过改变。或用另外一种说法,地球这个行星一面旋转,一面正在改变其地理上的两极位置。

  蓝孔假设两极曾经历180度的大反转,也就是说,地球整整地翻了一个筋斗。而类似的考古磁场测定,则认为地壳曾在地理上的两极上滑过。不论是哪一个,这些变动对文明与全球生命的影响,都是无法想象的恐怖。
  当然,蓝孔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许磁场反转并非因为自转轴,而是因为其他大变动而起的。
  不过,他也可能是对的。
  根据《自然》(Nature)和《新科学》(New Science)等杂志的报导,上一个地球磁场反转,发生在大约124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前10000年之间。
  这1000年,正好就是安第斯山的帝华纳科文明传说被摧毁的时期,也是一般相信基沙台地上巨大的天文建筑的配制及设计完成,以及狮身人面像被大量雨水侵蚀的时期。同时,这更是埃及“太古开始的农业实验”突然之间失败的时期,以及,大量的哺乳类动物在全球各地突然绝灭的时期。另外,在这个时期中,海面突然上升,飓风一般的暴风刮起,雷雨交加、火山爆发……

  证据十一

  百里大学理学部教授艺夫·洛卡(Yves Rocard)说:“现代地震仪的精密度越来越高,地球所有振动的‘杂音’,甚至在没有地震波的情况下都可探测得知。因此地震仪可能收录下一些人工的振动,如4公里以外的电车跑动,风在地面赋予的压力变化,或大都市10公里以外发生的事情等,也会记录下大气的动态。有的时候,从地震仪上,我们甚至可以发现远方暴风雨的影响。然而,在这些以外,我们一直还可以观测到一种来自地球的,好像火花打闪的声音一般,微弱但明显,找不到原因的噪音,持续地……”

  证据十二

  “北极从1900到1960年之间,沿着西经45度子午线,往格陵兰的位置,移动了10英尺……以每年移动2.5英寸的速度。不过,从1900到1968年之间,北极移动了20英尺,也就是说,1960到1968年间,北极移动了10英尺,每年移动的速度高达4英寸……如果这个观测是正确的话(参与观测的都是一流而值得信赖的学者),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地壳不但在变动,而且正在加速变动之中……”

  证据十三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1994年11月23日,星期三,第9页:
  
  与南极大陆的对话:学生与南极科学家通讯
  17岁的芝加哥高三学生伊沙·法顿(Elizabeth Fel ton),明年1月10日,将通过南极的卫星,直接做遥控广播。法顿将利用美国内政部地质调查部的资料,修正地球地理上的南极位置,并将标识南极点的铜制标记予以移动。由于冰床每年移动的关系,因此南极点的标记也必须时时修正。

  移动的难道仅仅只有冰床吗?地球的地壳全体是否也在移动?而且,1995年1月举行的,只是一个单纯的“互动式特别教育计划”,还是一场盛会,使得伊沙·法顿不自觉成为地壳加速变动的记录者?
  科学家不认为地壳在加速变动中。如下一章所示,古代预言与传统信仰之间,互相对应地极为紧密……

  证据十四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
  地震来得突然,几乎到残忍的地步。一分钟前,我们还沉睡在梦乡,下一分钟,地板——整个大楼的地板——都成为果冻,不断地摇摆,而那种摇摆并非轻缓的液体振荡似的摇摆,而是嘎嗒嘎嗒,好像要把心脏摇出来一般,令人忍不住颤栗、发抖的那种摇动……
  设想你正在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床上。你的床就放在地上。向来,你就以为地是最牢靠的基盘,安全的来源。但是在毫无预警之下,世界开始变成一个令人晕眩的大云宵飞车,你想下车。
  而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应该是那声音。并不是那种遥远的雷鸣,而是震耳欲聋的怒吼,从各处传来,无所不在,就好像世界末日一样。
  (目击者报告神户大地震的经过,1995年1月18日,伦敦,《前卫报》[Guardian],记者丹尼·凯斯勒[Dennis Kessler]:神户地震前后20秒,震度7.2,5000人以上因此丧生。)
  
  注释
  ①《发现世界之科学》(Discover The World of Science)杂志,1993年2月号,17页。发现15根化石化的树枝,每根的直径从2.5英寸到7英寸不等。推论当地应该曾为一片树林。泰勒在研究树轮时发现中间并没有任何“冻轮”(froct rings),并发现树木长大历程中,从未经过寒冷的天候。
  “在我的记忆中,南极一直是非常寒冷的,”泰勒说,“只有从化石,我们才能够看出那也曾经是一个可以让树木成长的环境。我们在南纬85度发现化石材林,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地方曾经历过的天候巨变。”根据调查,树木是因为洪水或大量泥沙冲刷而死——两者在今天的南极都极不可能发生。
  ②详细内容见《国家地理杂志》1935年10月号,“惊人的冰河期”,Dolph Earl Hooker,Those Astonishing lce Ages,Expostion Press,New York,1958,p.44.ci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October,1935.
  ③《极地之道》(Path of Pole),66页。
  ④见布朗所著《地球灾变》,10~11页。H.A.Brown,Cataclysms of the Earth,p.10~11.
  ⑤见《极地之道》中所引述之赫胥黎(Thomas Huxley)之言。294页。
  ⑥见《科学美国》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December 1995.
  ⑦本段及下面两段有关印度诗歌部分,请见《维达所见北极之家》,页80、81、410~420页。Arctic Home in Vedas p.80,81,410~420.
  ⑧《极地之道》,附录325~326页。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