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名和字的区别及其意义

  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这是在贵族家庭里如此,而平民也许终生只有一个名,而没有字。现在人们常把名字连成一词,早已不知道这一区别了。

  古代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由父母取一个名,今人所谓“小名”或“乳名”,入学后再由老师或有学问的人另取一名,大概即古人所谓字了。也有人根本不知道这后者应该叫做字。

  古代取名和字是有仪式的,这当然也只有贵族家庭里才是这样。如《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记载桓公为他的儿子取名“同”,而举行命名典礼,真是够隆重的。九月丁卯这一天,是“同”的生日。这“同”就是恒公以后的鲁庄公,未来的诸侯。因为其母生他的日子,与桓公的生日恰好相同,故取名“同”。举行命名典礼,实际上是要求贵族亲友的承认而已。《左传》记载:“接以太牢。”太牢是杀牛。牛是贵重的动物,一般不轻易杀它作为祭祀,小牢是杀猪和羊。由此可见鲁桓公对其太子的生日之重视和隆重。在命名典礼时,鲁桓公还问贵族申儒命名的意义和方法。申儒回答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原作名生。有误。今改正)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以生名”,即以出生时孩子的特征取名,如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以德名”,如太王感到将来文王必定昌盛,故取名“昌”。以类名,如孔子出生时头部突出像尼丘(山名)故取名“丘”。取于物,如孔鲤出生时,有人送鱼来,故取名“鲤”。取于父,因鲁庄公出生时与其父桓公同日,故桓公取名“同”。古人取名并不完全如申儒所说只此五类,不过他的概括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当然也只有贵族子弟这样,平民就不能那么讲究了。

  到二十岁时,贵族家庭认为其子弟已长大成人,就应该举行冠礼。在举行冠礼时,其父母就要邀请贵族亲友前来,在大厅里为其子弟取一个与名意义相应的字。因此取字表示他不但身体已经长大成熟,而且具有知识和武艺能力,已成为贵族了。从此之后他可以参加贵族所有的礼仪活动和政治活动。

  以上所述,只是贵族男子取名字的典礼,西周春秋时,虽然还不严格区别男尊女卑,《礼记》、《仪礼》以及《左传》等书里也没有专门讲女子取名字的仪式,但女子到十六岁时,身体已经成熟,因此要改变发式,即把长发盘起来打一个结(髻),并且插上笄(贵族用玉,平民用骨)谓之笄礼,同时还要取一个与名相当的字,叫做“待字”,表示可以出嫁了。

  这种表示男女成人的仪礼,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里都很相似。由此可知,取字是男女从少年到青年一生中的一大转变。当然贵族家庭对于这种仪式特别隆重并且赋予它重大的意义。

  古代贵族的名字,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名相联的字。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指出,古人名字连称时,都是先字而后名。称字曰“某父”,女子则日“某母”。王国维说,当时男子称“父”(文献中作“甫”),女子称“母”。这是美称,可见春秋以前尚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如果连同官名或字,那么男子全称可以有四个字,如果加上姓,就有五六个字。但是实际上很少有用全称的,往往省略官名或行辈,或者保留字而省略名等等。这样,非熟悉其名字、官爵,很容易发生错误。下面我们略举其例。如兮伯吉父是西周着名的贵族和职官,兮是其氏,伯是行第,吉父是字。他的名为甲,与吉父的吉意义相应。有一个铜器叫兮甲盘,上文称吉父,下文称兮甲,可知其为一字一名。又他做过“尹”(内史尹),那么他的全称就是“兮伯尹吉父甲”六个字了。

  金文中常见白丁父、白懋父、白阳父、中旌父、中皇父等。白即伯,中即仲。春秋文献中有程伯休父,程是其采邑,即以邑为氏。伯懋父、兮伯吉父已省称悉父、吉父,并且以“甫”代“父”。

  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但是名字在意义上是相联系的,因此王充《论衡》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但是古今训诂不同,非对训诂、音韵精通者,很不容易知道。我们前面提到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经义述闻》卷22,23),其贡献固然重在名物训话方面,但是对于姓氏学的研究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下面我们也略举数例:

  (1)郑游吉字子大叔王引之《解诂》多次指出:古代名字并言者,都是先字后名,秦汉以后则先名后字。那么,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下仿此。王引之说:大当如字读,不能读作泰,读泰是错误的。他引《论语·宪问篇》说,世叔即大叔。大叔,大,正字也世,借字也。桓九年传《正义》曰:“诸侯称世子及卫世叔申,经作世字,传皆作大,然面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尔雅》:“父子罤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2)晋梁养字馀子王引之说:馀子犹言子徐也。冉求字有,而哀十一年传谓之有子。有子犹言子有也。王引之又说:按传中有姓与字并称者,若百里孟明视,苑羊牧之,梁馀子子养之类,皆先字而后名。《广韵》及《元和姓纂以梁馀为复姓,是错误的。养与馀,皆有长久之意,故名养字馀子。

  (3)宋公孙嘉字孔父桓公二年《左传》:孔父嘉,先字而后名也,杜注以嘉为字,非。又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都是嘉名字子孔。《说文》:孔,通也,从乞子,乞,请子之候鸟也,实即燕子,凤鸟,商的图腾,宋系商后。乙不是甲乙丙丁,头像锥毛。相传民间向燕子求子,所以《说文》云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孔好一声之转,实谓之孔。亦谓之好,嘉美者谓之好,亦谓之孔,义相因也。

  (4)鲁孔字纥叔梁《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襄十一年《左传》正义曰,名纥,字叔梁。皆先字而后名。王引之一再提到古人名字并言时,都是先字后名。郭沫若《金文名字解诂》引用彝器铭文为证,也都符合。王氏又解说纥读为仡。强壮谓之仡,亦谓之梁。《说文》:仡,勇壮也。古人以王父(祖父)字为氏。《潜夫论》氏姓篇:郑共叔之后为强梁氏。古人名字多取强梁之义。梁或作良,良亦强也。故齐高强字子良。

  (5)郑国参字子思燕字思汲,鲁孔汲字子思,鲁原宪字之思,参读为惨。《尔雅》曰惨,忧也,忧,思也。宪敏也。宪有审当于事之意,故字之思。或曰:宪与献通,思与偲通,皆谓多才能也。

  (6)鲁公山不祖字不泄定五年《左传》不狃。《论语·宪问篇》作弗扰。扰假借字也。《说文》云:狃,狎也。不,语词。不狃,狃也。《学林》:泄习也。故名扭字子泄。

  名字训诂,不但可以考释古今文字训诂,而且可以考释名物(事物的名称)。王引之的《解诂》分上下两篇,上篇以考释名字为主,下篇以释名物为主。宋司马耕,字子牛,一名犁,鲁冉耕字伯牛。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近代史学家认为孔子学生牛耕名字相连,因此谓春秋时已经发明牛耕的方法了。但是土引之考释说:古者耕以人耦,不用牛力,作耕,非本义也。耕当为牼。《说文》:“牼,牛膝下骨也。引《春秋传》曰:宋司马牼,字牛,即司马耕也。昭二十年传有华牼,孟子告子篇有宋牼,是古人多以牼为名,司马牼亦是也。冉耕亦当为冉牼,古字假借耳。司马牛一名犁者,《论语·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何注云:犁,杂文也。”王引之反复考证耕读为牼,是牛膝下骨,故耕不是用牛耕田。以司马耕字牛证明春秋时已用牛耕田,这是错误的。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