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时生产
美国参战已成为事实。亨利不想逃避现实,因此,他表明,身为美国公民,就有听从祖国召唤的义务。他愿意按照战时的要求,调整福特公司的生产计划,配合作战。他并不是一个毫无变通可言的人,何况他也不相信“勿以暴力抗恶”的理论,对德国屡屡击沉美国商船的事,他也愤怒至极。当美国对德宣战时,爱迪生、约翰·保罗等一大批和平志士也站在祖国的立场上声讨德国的暴行。
进入战时状态之后,福特公司承接了政府和协约国一方大量的军火订单。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他设计了一种只需一人操作的小型潜水艇。
他的设想是让它潜到敌舰底下,从很近的距离击沉敌舰。但是海军当局并没有采纳这项设计,给他的任务是生产一种称之为“鹰”的新型驱逐舰。合同规定,他应在十个半月内向政府提供112艘“鹰”。
福特公司从未有过生产船舶的历史。现有的生产设备与造船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必须新建一座工厂。
亨利部分利用了政府投资,在迪波恩的红河畔开辟了一片工业区。
新的厂房按现代方式设计,(小学生读书网)厂房长半英里,高100英尺,全部是用钢架和玻璃建成。
“鹰”型驱逐舰由海军设计,福特公司制造。第一艘“鹰”在8个星期后下水了。厂房里设有三条生产线,每条同时生产7条船。这是世界造船史上第一艘以大规模生产方式制造的船。船首的旗帜上写着:“一天一只鹰,打跑德国兵。”亨利在组织生产上确实令人佩服。这艘战舰并不算小,船上装有防空武器和攻击潜水艇用的深水炮,并且还装有爱迪生发明的潜艇探测器。
除了制造驱逐舰以外,福特公司还为美国和协约国制造了大量的钢盔、防毒面具、军用卡车、救护车等。
福特公司还想为美国制造飞机。他设想能像生产汽车一样,用大规模生产方式制造飞机,他的目标是15万架。但是亨利并没有一整套生产方案,他情愿相信过去的经验——在干的过程中,依靠他的聪明才智和公司人员的努力,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
但是政府没有接受他的主张,交给他的是生产飞机引擎。
福特公司还为军队制造过装甲车。做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毕竟不像飞机、军舰,装甲车有很多地方与汽车相类似。起初,政府只要求福特公司改良原有的装甲车。福特公司造出的装甲车重量只及过去的一半,而强度和以前的完全一样,军方感到很满意。于是接着要求他们生产一种只容两人驾驶的装甲车。
新车造出来后,在实验中经受了枪林弹雨的猛烈扫射,仍能勇往直前。美国陆军一口气订了15000辆。幸运的是,不久,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它还没有来得及在欧洲大陆耀武扬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特公司总共生产了39000辆军车,4000台飞机引擎,60艘驱逐舰,以及其他大量的军用品。
战争期间,亨利对公司员工高涨的工作热情深感满意,但他却对那种普遍的狭隘的“爱国热忱”反感。那时,有些人对那些祖籍德国或在德国出身的人都加以歧视。亨利不赞同这种盲目的“血统论”。他说,不论是谁,只要他在为公司服务,就是公司的好职工;只要他在为美国服务,就是美国的好公民。
公司有一位工程师,叫卡恩,是在德国出生的,他负责军用飞机引擎的制造。就因为这一点,董事会里有几位董事主张将他调离军工部门。
亨利否决了他们的提议。
这件事被新闻界报道之后,有人便无端猜测,说卡恩是个热爱他的祖国——德国的人,他的工作接触军事机密,而董事长不肯将他调离,使他有可能泄密。
亨利气极了。卡恩早已加入美国国籍,宣誓效忠美国,他到福特公司已有12年了,是公司的模范职工,这次生产飞机引擎,得力于他的努力才使福特公司以最少的费用生产最好的马达。亨利把惶惶不安的卡恩找来,安慰他:“你不要难过,你是一位诚实忠厚的人,我了解你,信任你,如果他们要处你绞刑,我就在你前边去上绞架。”
战争期间,福特公司的利润只及战前的三分之一,而且都是靠销售民用车辆所得,军火生产没有给他带来利润。后来有些为他写传记的人说他将军火生产所得的利润2900万美元都捐给了国家,而纽约时报说他捐了175万,这都是得不到证实的。亨利自己说过:“靠战争发财,为赚钱而生产武器,这是欺骗同胞,亵渎崇高的爱国情操的行为,像这样赚来的钱充满血腥味,我分毫不要,假如生产军火获利,我一定会全数捐给国家。”但是如前面所说,军火生产没给他带来利润,那他也就无钱可捐。要说他有什么不对,那就是当外界传闻他捐了多少钱时,他沉默不言。
战争期间,有人批评他生产的战舰不能用于实战,是失职行为,也显得过火了点。一个从未制造过航海工具的汽车商,要想一夜之间由生产民用车辆转为军用船舶制造,指望本不能太高,何况当时此类情况远不是福特一家。其实福特公司提供的是性能优良的武器。
2. “福特先生”之梦
亨利·福特投身于机械事业,最初的动机是想将农民从沉重的田野劳动中解放出来。生产拖拉机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宣布参战,这时美国的盟友英国国内正遇到严重的粮荒。英国早已是个工业国家,它本土的4000多万人口所需的粮食大部分要靠海外供应。战争爆发后,海上运输线中断,运输粮食的船只都被德国潜水艇击沉。为了度过饥荒,英国政府号召人民拿起犁耙,耕种国内的土地。但是,由于战争征用了大量的人力和马匹,所以迫切感到需要运用农业机械,而这是英国本土无法解决的难题。
此时,福特公司设在英国的分公司向总部发来一份电报称:“董事长,此地急需拖拉机,虽然现在制造拖拉机对福特公司来说,实在无利可图,但这却关系到整个英国的前途。英国将来的命运如何,就看董事长的决定了。”
报告所讲的虽然言过其实,但却促成了亨利将生产拖拉机的愿望化为行动。
亨利·福特立刻答复伦敦分公司,催促他们马上制造拖拉机,零件由总公司负责。他设想在美国生产拖拉机零件,然后再运到英国装配。
但这时德军正对英国本土进行猛烈空袭,分公司无法在英国建立组装工厂。于是亨利又决定福特公司在国内生产拖拉机。
他早就想建一个新厂了。海兰帕克的规模虽大,但还不能适应公司业务的增长,同时,亨利还有个想法,福特公司是他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其他的股东除了投资外,再没有对公司做过贡献,而每年优厚的红利却照拿不误,他不想与这些坐享其成的人共用一个锅吃饭,决心另立门户。再加上为海军造船,政府同意为他的新厂投资。因此,借着这个机会,他在迪波恩的红河与底特律河交汇处选中了一块 2000英亩的地皮,建起了一座新厂。
美国早在1912年以前就有公司制造拖拉机,它们的实用性很差,并未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农业机械。
亨利的T型车在设计时就有意识地考虑到能将其后轮卸下,装上皮带,带动抽水机、碾壳机之类的农业机械,因此大受农民的欢迎。
新厂建起来后,亨利信心百倍,他可以造一辆跟T型车一样,既灵活轻便,又坚固耐用、价格便宜、每一个农民都买得起的拖拉机。
福特公司在1917年完成了一辆性能优良的拖拉机的制造工作。亨利最感满意的就是它的重量轻,而力量大。拖拉机的长度跟T型车差不多,用途非常广,除了农田耕作,还可作固定动力使用。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即使是那些对机械一窍不通的农民,也能一学就会,价格每辆只有 395元,亨利给它取名,叫“福特先生”。
样车制造出来后,亨利还在不断挑它的毛病,想进一步作些改进再投入批量生产。可是英国方面却在不断催促他们:“我们现在正急着要用拖拉机,贵公司的产品已较其他公司的优异很多了,请你们立刻制造生产吧,我们已不能再等了。”
亨利不得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当红河工厂建成后,福特公司第一年制造了245台“福特先生”,到第二年便增加到7000台,解了英国方面的燃眉之急。
此后,福特公司的拖拉机产量不断增加,到1918年,达到日产130台,它的销售量占了美国拖拉机市场的75%。20年代,“福特先生”曾一度遍布欧美农村。但它终于没有斗过专业生产厂家国际收割机公司,福特公司到20年代末期不得不停止生产拖拉机。今天的福特公司再度成为世界最大的拖拉机生产厂家,那是亨利二世以后的事了。
3. 与道奇分家
约翰·里德十月革命时正在俄国,他后来写过一本《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书介绍了俄国革命。里德在美国参加过共产党和工党。他不喜欢有钱人,当他在底特律采访时,指责住在格洛斯岬(富人居住区)的人,骂他们是些“草包阔佬”。
这位资本主义世界的左派记者曾经会见过亨利·福特,却对他产生了好感。
他描述亨利:“高挑的男子身材,瘦长自信的双手不停地动着,有张没刮胡子、消瘦的脸,脸上肌肤细致,呈现日晒的金褐色,嘴巴和鼻子像思想纯正的圣人,绿色眼珠,流露出聪颖、坦率的眼神。前额很高,上面是闪亮的灰发,整张脸的下半部是出奇的安详和天真,而上半部则是非常活泼及敏锐。”
“他在格洛斯岬没有别墅,而住在距底特律10英里的迪波恩农场。
他没有走进底特律的上流社会,宁可傍晚坐在后院跟农夫们聊天。他不属于任何有钱人俱乐部的一员。实际上,这些有钱人也讨厌他。”
约翰·里德在底特律只跟亨利·福特这位有钱人见面,他觉得亨利就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本质:有活力、有理想。他说,只有来自中西部的农夫才保有这种品质。亨利是工业奇迹的创造者,他有钱,但并不吝啬,是个富有而纯朴、讲求实际的人。
正如约翰说的,福特自己是个有钱人,但他并不喜欢他同一阶层的人。他把他公司里的其他股东称为“社会上的寄生虫”,因为他们对公司没有做出一点贡献,只凭借一点股金,每年坐收红利,在董事会上还要说三道四。这对公司有害无益,他想把跟他们的关系作个了结。同时他也看到他的儿子艾德索已经成长起来了,艾德索已在公司做过一年多的秘书,正在熟悉他的工作。亨利认为他的事业会后继有人。他的计划就是要将福特公司办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父子公司。
红河畔的拖拉机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起来的。
1915年,亨利跟库兹恩斯分手时,是出于意见不统一,难以合作共事。表面上是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不一,实际上是库兹恩斯对自己长期生活在亨利·福特的阴影下不满。亨利没有库兹恩斯的帮助是不可能成为今天的亨利的,但是公司的一切成就只能记在亨利的名下,更兼亨利也越来越不愿听反对意见,库兹恩斯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又对从政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自己提出了辞职,投身政坛。他不久即当选底特律市长,后来又进入美国参议院。他在公司仍保有自己的股份。
亨利跟另一位股东——道奇兄弟分家就不像前面那样简单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1913年,在麦康森与亨利分手之际,约翰·道奇辞去了福特董事会董事之职,并宣布道奇兄弟公司一年后停止供应福特零件,决定自己生产汽车。不过他们仍持有福特公司的股份,他们将每月从福特分到的巨额红利投资到自己的汽车公司,成为福特公司的竞争对手。
亨利当然不愿干花钱打击自己的傻事,更何况当前急需资金开办新工厂。
1916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在总工程师威尔斯的陪同下,走进道奇兄弟俩的办公室,告诉他们,福特公司所有的股东今后拿的红利以 120万元为限,余下的利润,公司将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亨利自认为,他的限利分红的决定是公正无私的,他自己手持福特公司51%的股份,身为最大股东,要说受损失,首当其冲的是他自己,他的股份是道奇兄弟的六倍,损失也是他们的六倍。
道奇兄弟认定这是亨利企图独占公司的计划,对此,他们并无意见,他不满的是亨利对待他们的手法,而其中最不满的一点又是亨利的减价政策:这个时候,亨利又再次提出要降低T型车的售价。本来福特汽车供不应求,完全可以涨价,但亨利不但不涨,反而减价。道奇认为减价的目的就是不愿分股利给他们。
这一年的11月,兄弟俩向法院控告福特公司,要求停建新厂,按过去的分配方法,立即支付他们应得的1900万股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在此前几天,他们两兄弟还参加了福特的儿子艾德索与伊林娜的婚礼,因为新娘的父母与他们是长期的邻居。
在法庭上,代表股东一方的律师质问亨利:“福特先生,你认为贵公司赚更多的钱不好吗?”
“我想是吧。”
“那么你对赚钱不感兴趣啰?”
“可是要想不赚钱也不容易呀。”
“这我倒要问你,既然不想赚钱,又何必设立福特公司?”
“我设立公司的目的,是谋求全人类的利益,正因为我的出发点如此,才能一直很赚钱,顺乎自然。”
“但是你的经营方针是用高薪雇用工人,又以低价出售产品,这不是与赚钱背道而驰吗?”
“不,你不妨试试看,顺乎自然就能赚钱,刻意发财不一定行,这有一定的道理。”
这番话,不能认为是亨利·福特故作姿态,事实证明,亨利的营销哲学就是薄利多销。T型车投产那年的售价是825元,年底涨到850元,随后便是一路降价。1914年降到440元,到打官司的这一年,1916年,市场只卖345元,而质量并无改变。“我宁可薄利多销,也不愿提高价钱少卖几辆车。我这么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车,给更多的人较高的薪水,这是我人生的两大目标。我们的车卖440元时有50万人买,卖360元时有80万人买,虽然每辆车少赚了,但生产了更多的车,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市场繁荣,最后我们还是收到了我们该得的利益。”
亨利高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经营方针对路,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望。但在道奇眼里,福特所做的这些都是针对他来的,目的就是让他的汽车生产不出来。
在法庭上,道奇兄弟的道理也是站得住脚的。他们控告亨利想在红河边建一个大工厂,虽然有政府的投资,但对那么大一个厂来说,福特公司还差一大笔钱。为此,亨利克扣他们的股利。
道奇的官司关系着其他小股东的利益,他们全都瞪大眼睛盯着看。
亨利这一手得罪了全体股东,而且也有违股份公司的组建原则。
审判进行了三个月,法庭最后判决:“可以扩建工厂,但股东的红利不能裁减。”
亨利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便决定辞去福特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另外在红河组建一个与老公司无任何牵扯的新公司。他要把精力集中在这上面,他早已对与这些股东们打交道感到厌烦了,他要的是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公司。这个公司的规模应是老公司的四至五倍,制造与福特公司完全不同的汽车。
其实,早在打官司之前,道奇兄弟就阻止过亨利办新厂的企图。他们主要担心办更大的厂,卖更便宜的车,损害股东利益。亨利明确地告诉他,股东早已赚回了自己的投资,现在公司赚的钱不再分红,用来办厂。约翰·道奇针锋相对地说,如果亨利要用公司的钱为所欲为,他就应该买下其他股东的股票,让它完全成为他的私家公司。道奇出了个价,但亨利不予理睬。
道奇的建议是合理的,但亨利此时对他们早存反感。至于怎样对付他们,他是胸有成竹的。
亨利辞去董事长职位,把它交给儿子,但仍保留董事的职位。
他辞职后,广为宣传将建一个新的私家公司,不仅生产拖拉机,还要生产一种比T型车更为先进、更为便宜的汽车。
于是报界又炒起了福特的新闻,说是汽车业又将有新产品,价格仅250元一辆。
T型车的销路立刻受到影响,艾德索煞有介事的平息市场风波,说新车从设计到投产尚有二三年时间,该买T型车的还是买吧。
福特父子将成立一个新公司,而且比现有福特公司更大,那么福特的信誉、福特的技术、福特的市场都将随之而去,老公司便不打自倒,股东们的股票又价值几何呢?当此之时,股东们纷纷提出退股。
亨利只是到这时才将道奇兄弟、库兹恩斯等几个股东的股票全数买下,出价自然是由不得那些股东了。但是与别的公司比,也还是够可以的了,特别是对库兹恩斯,他以每股13000元的价格收回。库兹恩斯当初借他姐姐的200元,凑足2500元投资,到此时赚了362036元。道奇兄弟的股份最终也是以12500元一股收回的。这些股东们的回报率可说是商业金融界史无前例的。
不过最大的赢家还是亨利,他以一亿零五佰万的价格买下了余下的41.5%的股份,使公司资本总额达二亿五千万,几年后翻为十亿。这笔财产统统为亨利、艾德索和克拉拉所有,份额是这样分配的:亨利占55%、艾德索占42%、克拉拉占3%。亨利成为美国资本主义最大的企业主,鼎鼎大名的洛克菲勒在全盛期也不过拥有标准石油公司七分之二的股份。
福特公司成为福特家族的私家公司,亨利再也不必提建新公司的事了,他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规划自己的事了——在红河建新厂,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厂。
公正地说,如果没有剔除那批每年坐等分红利的人,亨利不可能实现他伟大的抱负。那批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亨利注视的是推动产业革命。
4. 汽车王国
福特要建新厂的事报道出去后,全美有50多个商会邀请亨利到他们那里去投资。
早在1915年7月,即和平船事件之前,亨利就带着索伦森、纳森等人为新工厂寻找地址,他看中红河这片地方主要是因为此地靠近铁路,处于红河与底特律河交汇处,河道最终流入五大湖,通向海洋。他的工厂将直接在这里生产原料、燃料、零件,直至成品车,最后福特汽车经五大湖由自己的船队运往全世界。
新址占地2000英亩,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地。涨水季节容易被水淹。
很多人劝福特不要选择这里。福特当然明白这点,但是那种一贯作业的方式太吸引亨利了。
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从井架、管道、炼油装置、开采、储运、出售一条龙到底。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也是这样。这种自成一统的工业王国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海兰帕克工厂虽说早已实行一贯作业,但那只是从零件到整车的过程。亨利还想扩大范围,他要用本公司的船队、铁路将原料运来,自己生产钢材、木材、橡胶,从工厂另一头出去的是汽车。
亨利早已看到,如果所有的原料都依赖外界供应,不但价格容易波动,更糟的是有些投机商便会乘机抬价,或者为了等待涨价而不将原料卖给你。福特公司就有一次因为煤商不肯卖煤致使工厂不得不停工5天。
这件事给了亨利很深的教训,一气之下,当时便买下了一座煤矿,后来又买了一些铁矿、森林,甚至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买了一大片橡胶园。
红河地区交通方便,地域广阔,有开发潜力,不必为了节省用地而建筑高楼,装设电梯,因此而影响工作效率。在平地上只靠轨道和传送带就可以把各个工作环节连起来,这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多年的经验使亨利知道,大规模生产中,传送方式往往比制造产品的加工过程还重要。
从这些要求来看,要建一个汽车王国,红河地区的优势大于劣势。
建厂过程中,公司的事亨利交由艾德索掌管,自己一直在建筑工地监督施工。
正如他对机器质量要求很严一样,他对工程质量也从不马虎。
一天,亨利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在砌一堵墙。墙高10公尺,长60公尺。亨利看着怎么也不对劲。凭他敏锐的观察力,他肯定墙有问题。结果测量一遍,果然比设计低了一公分。这本来不算大事,但亨利坚持拆掉重砌,他宁肯遭损失,而不容许有任何粗制滥造。质量犹如公司的生命,一堵墙虽不是公司的商品,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工作作风。
亨利通过这件事,促使了工程建筑质量的提高。
关于亨利重视质量,还有很多佳话。有一次,亨利看到停在他前面的一辆T型车后窗玻璃有一条波纹。亨利立刻把装玻璃的技师找来,狠狠说了他一顿。这位技师感到很委屈,玻璃商供应的玻璃就是这样,何况当时还正在打仗,玻璃紧缺,就连这样有点波纹的玻璃能保证供应就算不错了。亨利了解到原因后,马上想到自己建个玻璃厂,制造优质玻璃。后来,福特的玻璃厂成了其他玻璃厂商取经学习的地方。
亨利在红河畔建了一个港口,开辟了高速公路,买下了铁路。没有谁能够难住他了。有些人说,福特办交通,这是把钱扔进了无底洞。亨利早算过账,如此一来,公司每年将省下20%的交通费用。
新工厂计划在10年内分期建成。
1920年5月,公司的炼铁炉完成了。这一天,亨利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来到红河工厂。这个工厂就是他们这一家祖孙三代的。他们是亨利、艾德索和亨利二世——艾德索和伊林娜的儿子,他们给他取了个同爷爷一样的名字。
高炉点火仪式由年仅二岁多的亨利二世执行。他还不会划火柴,是亨利帮他划的。他骑在爷爷的肩上,开心地大喊大叫。那时,他当然不会去想,这份家当,将来要靠他来掌管。
1923年,红河工厂第一期工程完成。占地面积长2公里,宽1公里,共建有44栋厂房,员工人数4万多。到1927年全部完工时,共建有100栋厂房,员工人数将近75000人。光打扫工厂的清洁工就雇了5000人。
每月用掉5000支拖把,3000支扫帚,86吨肥皂,以维持工厂的整洁。
亨利爱整洁的习惯来自他母亲的影响。他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文明生产的新风。
现在,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现代化的工厂开始运转了。船队在码头卸下煤、铁、橡胶、木材……巨大的熔铁炉和炼焦炉吞下它们的食物,生成各种钢材,再让传送带送到那一排排连绵好几公里、屋顶呈锯齿形的厂房里,加工成零件……当这些原料在这2000英亩的范围内绕了一圈之后,它们就成了一辆辆完整的汽车了。
这就是亨利·福特的理想。他制造汽车完全自给自足,连一颗螺钉、一块玻璃都是自己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