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2)
      
          一年总计约60600 元,每月平均5050元这份资料来自殷一平的《高级灰——中
      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一个孩子的正常费用计划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费用,这种
      花费还不包括要为孩子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作的积蓄,以及孩子的医疗健康保险,
      参加各种学习班学习电脑、小号等的费用。
      
          一些家庭交纳价格不菲的择校费以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收入
      再高一些的家庭,则会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如果是没有选择择校,也没有送
      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话,家长也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强化对孩子的教育,比如请家教,
      增加课外辅导。
      
          中国人始终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孩子的前途抱以很多的关注,寄
      予很高的期望,乃至给以过多的关注。一位母亲在向外企老板请假时,对方不解:
      “你女儿考试你请假干什么?”这位母亲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的成败对我很
      重要,我是她的亲人,这种时刻我应该在她身边。”中国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歉疚是
      他们认为本可以为孩子做的却没有做,有时候本是力所不能及,他们仍然会责怪自
      己,他们觉得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付出一切。
      
          中产阶层家庭一般并不指望孩子将来能够有杰出的成就,他们也知道,这很难,
      但是,他们希望孩子至少能够栖身社会的中产阶层,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视,
      关键还在于,身为中产之家的父母深知孩子若要在将来跻身中产或更高层,需要具
      备相当强的实力,必须从小就为孩子打好基础。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可谓
      殚精竭虑,对于年龄在30~50岁的中国中产阶层来说,做父母的能力从来没有像今
      天这样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更多的支出是感情与心理的付出,
      对于任何处理好对孩子的期望值的问题,应当对孩子承担多少责任,是否应当把孩
      子作为自己的情感支柱,能否接受孩子与自己是平等的这一事实……凡此种种,较
      低阶层家庭的父母可能对此不会做更细更深的设想,他们可能会更奉行“顺其自然”
      的法则,因为他们既没有足够的金钱提供给孩子,也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和
      心理上的指导,但是对时刻感受到工作上的压力的中产阶层来说,这些问题却是他
      们不得不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中产阶层家长还会在文化资本传承的内容,也就是“教孩子什么”这个
      问题上犯难:信仰、知识还是为人处事的手段?文化资本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父
      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中无处不在。对一个处在家庭文化氛围中的人
      来说,知识的传授可以从如何握叉子到有关男女的道德行为的概念。丹尼斯·吉尔
      伯特等人指出,儿童对于社会分层、对于品质、声望的阶层区分均会受到成年人的
      影响。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 卡尔:《美国阶级结构》,第140 页。
      
          显然,一个家庭中的父母言传身教什么,孩子就能够学会什么,尤其当他们还
      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到底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父亲或者是母亲呢?现在市面上流行
      种种有关教子之方的书籍,其读者群主要就是对于如何教育子女充满疑虑、诚惶诚
      恐的中产阶层父母。一位中产阶层朋友曾经说,每次谈论的话题一涉及子女教育问
      题,往往就会引来火热的讨论,每个人都有好多话要说。我想,这与今天的教育对
      象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在一个把孩子的未来与自身的成就紧密相连的社会中,孩
      子的未来往往就是自己的未来,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往往意义
      重大。
      
          中产阶层一般都比较重视言传身教,事实上,他们由于工作压力,经常得回家
      继续工作:看书、备课、改稿等等,有的还得继续听课充电。这种学习的习惯,就
      是一种客观化形式的文化资本,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母亲N10 说:“教育小孩就是
      在言传身教,比方说,小孩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看书,哪怕看看稿子,
      对小孩都会形成一种榜样的因素。你在旁边看电视,干别的事,最后的效果还不如
      你拿本书在旁边看呢。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上面。”
      
          在电话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到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在辅导孩子学习上比非中产
      阶层更加用心。
      
          表6-1 辅导孩子功课单位:%中产非中产中产非中产经常65454 3 从不20
      124 9 偶尔14520 8 总计100 01000
      
      
      
          中产阶层自身具有文化资本,同时也具备教育的能力,那么他们进行文化资本
      传承的过程中遭遇到什么?中产阶层进行文化资本传承时遭遇到的最大的历史事件
      应该算是计划生育政策,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对大家庭文化制度有着强烈的偏好,这使得我国有浓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崇尚
      “多子多福”,对于家族文化的传承有强烈的愿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
      很长时间,政府对快速增长的人口也没有采取抑制措施,甚至加以赞赏与鼓励,在
      “人多力量大”的时代,马寅初提出人口要控制的观点还受到批判,导致人口严重
      失控,直到1972年,国家才确定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9年,国家正式推出了
      计划生育政策,到1980年,将此项政策的推广率定为城市95% ,农村为90% 普及率。
      如今,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20多年来,广大城市居民一般都很好地奉行独生子女政
      策,只生一个(但是在农村,尤其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则生育两胎甚至三胎以上
      的情形还很普遍。生育观念的差异也是导致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的各种因素之一)。
      计划生育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独生子女,同时也带来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瑟罗指出:“教育成了保持个人竞争力的防卫开支。”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
      社会学基本文选》,第246 页。可以说,独生子女承载了家庭所有的希望。如果说
      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使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并且同时也无力于对孩子给予过多的关注
      的话,现在普遍的情形是,望子成龙的愿望成了催逼子女成才的压力,子女的学业
      成就是大多数父母最大的希望, 也是家庭理所当然的中心,孩子的学业成就成了衡
      量孩子是否听话、是否符合好孩子标准的指标。2005年春节期间,南京的中小学生
      心理援助中心热线电话接到的诉说苦闷的电话比往常还多,仅大年三十就有45个电
      话,孩子们最烦恼的问题几乎全在寒假的学习压力上。父母们让孩子在节日还要继
      续看书,在节假日给孩子的学习加码,《扬子晚报》2005年2 月11日A1版。在读书
      压力下,孩子们已经将“自由的玩耍”当成一种奢侈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