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3)
      
          过多的关注带来过多的保护。1996年是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跨进大学校园的年
      头,在各高校的报名点上,送孩子的家长明显多于往年,有的甚至是父母和祖父母
      一起出动,父母累得满头大汗,去办理各种入校手续,孩子则优哉游哉,轻松自在,
      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就在过分保护下被剥夺了,杨东平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89页。这样同时也使一些没有经受过挫折的孩子心
      理特别脆弱。
      
          对于此,很多中产阶层父母其实是有所反思的。N10 是一位文化工作者,说:
      “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其实是有功利性的,我们总是希望他的成绩好,其实小孩
      需要的关注不是这个。也许成人和小孩需要的关注是有违背的。所以我也在努力去
      适应他,像现在他回家看电视我也尽量地克制自己不去说他,小孩子也应该有他自
      己的娱乐。如果不注意的话小孩子就会逆反,就会厌恶。”她跟我谈到了她朋友的
      孩子,一个学习成绩一贯很优秀的小孩,次次都是第一名,而且好多都是免考,但
      是这个小孩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开始厌学,不肯上课。家里人也都不知道原因。
      后来老师就找家长谈,又找小孩谈。最后向孩子保证,不给他任何压力,让他去听
      课,不给他做要求,结果他就自动地学了好多课。不再是由家长逼着他去上课,而
      是他自愿地选择了好多课。他报了奥数、作文等等,学习也继续保持了很好的名次。
      N10 深有感触地说:“学生逆反的不是家长为我选择了什么课,而是家长的态度,
      就是你为什么要为我选择这么多课,实际上他自己也会去选择这些课,但是方式不
      一样,因为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大人应该让小孩子自己来安排一些事情,小孩子可
      能更能接受一些。”
      
          但是竞争的压力,或者说,对孩子今后生活的担忧使中产阶层父母不敢放松对
      于孩子的关注,哪怕他们自己也深知催迫下出不了人才,他们还是常常无法转移关
      注的目光。N10 说:“对孩子关注多了对他们有压力,但是不关注也是不现实的,
      只有一个小孩,你不关注他,你关注谁呢?比方说像我家小孩,从他有时候没有来
      得及丢掉的随笔呀,小文章呀,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冲突,恐
      怕并不只是在N10 一个人身上发生。
      
          中产阶层在进行文化资本传承时遭遇到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高校大扩招”。
      前面已经谈到,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满足了公众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渴望,但是,当“大学生”不再像改革初
      期那么“紧俏”或者说“吃香”的时候,文化资本的竞争不光是是否接受过高等教
      育,是否上过大学,而是上过什么样的大学,是不是名牌大学,而且,高校门槛的
      降低也导致求职门槛的提升,人们心目中接受教育的年限也从过去的大学到了现在
      的硕士、博士,中国进入了“文凭社会”。这样的结果是促使家长花更多的钱去择
      校,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满足于考上一所大学。
      
          在我们所做的访谈中,W8如此说:“按目前的目标,(女儿)最起码应该是硕
      士。现在本科已经很难找到工作。作为一个姑娘来讲,只有靠文凭才能把门敲开。
      至于做得怎么样就要看你的实力了,有这个实力没有这个文凭敲不开这个门,机会
      就少多了。”
      
          N10 则认为:“我希望儿子在电脑方面能够拿奖,我们的功利性目的就是以后
      能够加分,高考可以加20分。因为他的成绩都比较好,语文、英语都不错,数学比
      较突出,我们就是希望他的成绩比较平均,不要有一门拉下来,以后考一个好的学
      校,这样对他今后的工作好一点。我们没有特别的目标,就是希望他一路走得好,
      考一个比较好的名校。”
      
          在文化资本的传承过程中,中产阶层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既有的知识以及教育能
      力对子女进行引导,N10 率直地说:“我受的教育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之间肯定是
      有直接关系的。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想,我在上学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我儿
      子现在是怎么样的,就是经常换位思考一下。我自己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怎么对待
      我的,我自己又是渴望怎么样的对待。我经常会去这样想,无形当中就会这样去想。”
      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N10 就开始带着他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什么电子琴呀,
      英语、画画、围棋,这些班后来坚持下来的有围棋、电脑编程。围棋他是1 段,小
      学4 年级。因为我是学逻辑的,他爸爸是学数学的,所以他理性思维比较好,对逻
      辑思维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我们实际上是根据他的特点去引导他。对于电子琴、英
      语,他后来兴趣不是很大,都停掉了。”对于上这些班的目的,她认为自己也不是
      一定要坚持怎么样,也会考虑到孩子的选择,她曾经与孩子有过交流,问孩子到底
      想不想上,不想上的话就不上了。孩子担心说:“这样钱不是浪费了吗? ”N10 明
      确地告诉孩子,钱浪费了没关系。因为她让孩子学习的本意就是去发掘孩子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去引导他,上这些班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那么中产阶层在文化传承时看重什么呢?在双亲价值观上,科恩关于这个阶级
      模式的解释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中层阶级的双亲强调有自制力、有好奇心以及体谅
      他人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和移情性的理解能力。而注重于服从、整洁、得
      体举止的工人阶级双亲则正在灌输行为的从众性。尤其在着重强调快活、好奇心和
      体贴父母上,中层阶级模式朝着人(儿童和其他人)的内部动力取向。另一方面,
      工人阶级的模式则采取固定的外部行为标准。这些一般的差异可以通过好奇心和做
      好学生,或显得体贴人和举止得体这两组之间的比较简洁地说明,在每对对比中,
      第一种选择表明内在发展,第二种选择表明和规范一致。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
      夫·A 卡尔:《美国阶级结构》,第144 页。
      
          W15 比较看重孩子的自制能力,他说:“我的小孩的性格还可以,比较注意别
      人,而且有克制力。吃过维生素之后,他很想吃一块糖,我们跟他讲,糖对你的身
      体没什么好处,他就看了半天,很想吃,但是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这是一个小事,
      但是,最后可能就是这么一个个性今后对他很好很好,能够约束自己。”W15 在从
      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制能力对于一个员工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
      那里有一个员工,刚来的时候,W15 曾经问过他:“你不会迟到吧,每天30~40分
      钟的路程?”这名员工保证说,绝对不会迟到的。结果后来差不多天天迟到,扣钱
      都忍不住。W15 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打搅,因此他认为一个人没
      有克制力是不行的,他说:“克制是一种性格。我儿子在不到1 岁的时候,就能够
      一个人坐半个小时到1 个小时在那里乱涂乱画的,他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出去
      吃饭,他就可以很长时间不哭不闹在旁边玩。这就是一种克制力。而且讲道理也能
      够讲得通。有的小孩就不懂道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