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1)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父辈已经获得的文化资本对于子女的影响也将越来越
      大。张翼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 期的文章《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中
      在谈及“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时做了“教育资本的持久性”假设,认为在影响
      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后致性因素中,教育资本的影响力不仅具有恒久性,而
      且会越来越大于“政治资本”。只要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稳定而持续,这
      种影响力就会越来越明显,张翼的研究主要是涉及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其结论是
      :父亲的职业地位越高,人们获得的教育文凭也就越高,其所积累的教育资本或人
      力资本就越高。拥有不同资本的家庭,尤其是已经获得了文化资本的当代中国中产
      阶层,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会显示出他们的阶层特色,这将体现在文化资本传承
      的观念、方式以及态度上面。
      
          首先来看文化资本传承的观念因素。在中国,文化资本的价值一贯受到重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出息的孩子往往是那些一心向上、能够承接家庭
      乃至家族厚望、能够实现家族向上流动愿望的人。在这样一个注重家族传统的社会,
      一个读书人身上所承受的不仅是自身读书上进的动力,而且更有来自家庭与家族的
      期望,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可能听得最多的告诫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升官发
      财”,“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那些经年苦读终于成才的“好孩子”数不胜数,
      借光读书的匡衡、映雪读书的孙康、卖柴卖纸的葛洪、切粥充饥的范仲淹……都是
      贫寒出身而发奋读书的典范。
      
          但是,在这些“望子成龙”的背后,也往往含有一个成人社会对于孩子的功利
      性态度,人们对于孩子的态度、教育投入往往是建立在对孩子将来的“前途”的判
      断上面的。如果孩子是“读书的料子”,就花血本送孩子上学,如果觉得孩子不一
      定能够“读得出来”,那就可能止于能认得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中国社会,
      正如鲁迅说过的那样或者是“为儿女作牛马”,或者是“任儿女作牛马”,前者是
      父母觉得孩子读书能够读得出来,后者是觉得孩子不会有出息,读不出来的。陈映
      芳:《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第98~99页。
      孩子的学习能力、天生禀赋决定了在资本匮乏时代孩子的学习机会,而在今天的社
      会,因为家族观念的淡化,父母对于子女“光宗耀祖”的动力会减弱,但是一旦有
      了孩子,那种望子成龙的渴望却是一脉相承的。这后面自然亦不能排除对于文化资
      本转换为经济资本、社会地位等功利性的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观念也有嬗变,如果说以往人们把生儿育女视为天经
      地义的话,那么现在,中产阶层渴望上升,并为流向更高的社会阶层在积极行动,
      这使他们会花更多时间关注工作,对自身生活质量,对于休闲与消费等物质主义越
      发重视,对于养育孩子所必须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不得不多加考虑了。主动
      放弃生儿育女的DINK(DoubleIncomeNoKids)家庭在中国数目逐年增加,而这一点
      同样反映了文化资本传承过程中的功利性或者说理性考虑的因素。
      
          对那些不要小孩的中产阶层而言,以他们的收入,养育小孩不应构成负担,但
      他们对生育孩子感受到的压力比社会低层要深,很多人不断推迟生育时间,有相当
      一部分人终生不要小孩,甚至连婚也不结了。根据《时尚》杂志一位栏目主编的分
      析,原因在于,一是这些中产阶层对自身经济状况的稳定性存在怀疑,他们对自己
      的生存状况充满不稳定感,有一位女性这样说:“现在养一个孩子可不比从前,就
      一个孩子,你不能委屈他,人家孩子有的虽然不一定咱都必须有,但也不能差得太
      远。我们现在还没可能承担这么大一笔开支。”也有人说:“人就活这一辈子,这
      个过程转瞬即逝,为了生养孩子把自己弄得苦巴巴的,不值。”还有人是充分考虑
      到自己的生存压力,不忍心让孩子也面对这样严酷的竞争:“我们的孩子只能比我
      们这一代更高一层才有意义吧,即使在未来社会做个中产,他所面临的竞争也需要
      他具备足够强的实力。如果我们的孩子在竞争中落败,我们会很内疚。”殷一平:
      《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第231 ~246 页。
      此外,对感情的稳定性持有怀疑态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对他们使养儿防老
      的观念淡化,这都是生育意愿降低的原因。
      
      
      
          那么养一个孩子要使家庭支出多少呢?最近中国社科院创办的《青年研究》上
      刊发了徐安琪的一篇《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该文称:
      “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
      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
      本达到49万元。这还不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 万~6 万元的收
      入。”成年的未婚子女有85% 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不在读的未婚
      子女竟然每年人均花掉父母1 4 万元。《养大一个孩子平均要花49万》,《现代
      快报》2005年2 月13日第6 版。
      
          一份自称是“比较典型的中产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费表”则是这样的:家庭平
      均月支出总计18000 元,全年22万,儿子现年10岁。
      
          学杂费与赞助费(含购买文具、课外学习及赞助学校)5 万元/ 年
      
          服装约4000元/ 年
      
          零食约1200元/ 年
      
          日常餐饮2400元/ 年
      
          娱乐费用(包括买玩具、游戏软件、书、去各种娱乐场所、旅游)约2000元/ 
      年
      
          其他杂费1000元/ 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