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1)
      
          在讨论中国的中产阶层休闲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在社会学的整体视野中对相
      关问题的理论脉络进行一番梳理。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属于生活方式一部分的休
      闲生活何以成为西方中产阶层的地位标签?在西方中产阶层理论中,这种休闲标签
      如何产生、发展,如今正面临怎样的变迁?
      
          中产阶层理论的变迁与生活方式视角的凸显
      
          虽然中产阶层性质的基本规制要素仍不可避免地取决于生产关系,但生活方式
      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韦伯提出了“生活机会”的影响概念,主要视点从马克思偏重
      的生产领域转入市场,认为成员的身份是建构阶级的重要手段。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第338 ~339 页。及至帕森斯时代,
      随着市场体制和组织体制的进一步分化,以职业为主导的分层模式十分流行。米尔
      斯在科层制兴起、白领阶层壮大的背景下考察了没有财产的“新中产阶层”的状况,
      他将美国的老中产阶层纯粹以财产命名,对当时的新中产阶层则以职业来划分。C 
      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布迪厄则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论述文化资本的传承对中产阶层地位获得的作用,提出了综合
      主观与客观标准的多维模型。阿尔文·古尔德纳关注后工业语境中专家知识分子的
      兴起,认为:“一种新的阶级系统正在慢慢地形成……在这个理论中,新阶级的‘
      人的资本’(human capital )与旧阶级的财富资本(moneyed capital )将作为
      特殊的实例。”阿尔文·古尔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2,第6 页。 
      
          考察以上一些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中产阶层界定并无统一的、既定的标准,
      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呈现出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从工作方式向闲暇生活方式、
      从有形财产占有向各种抽象资源占有的过渡。
      
          在此基础之上,各国关于中产阶层研究的具体实践同样证明了中产阶层内涵与
      各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同步关系,同时,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分类标志。在美
      国,福塞尔没有继承米尔斯的职业分类标准,而是将格调作为衡量中产阶层资格的
      重要尺度。福塞尔,同前引书, 1998 。日本的新中产阶层(工薪阶层)起初基本
      由职业界定,指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政府部门及企业、公司的白领雇员
      大河内一男:《日本の中産階級》,文芸春秋新社,1960。;但伴随大众消费社会
      的来临,中产阶层的内涵演变成了“新中间大众”村上泰亮:《新中間大衆の時代
      》,东京:中央公論社,1987。;而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贫富分化的加剧,又诞生
      了一批以高新科技、跨国资本等为依托的中产阶层消费新贵。橘木俊詔:《日本の
      経済格差——所得と資産から考える》,岩波書店,1998。在韩国,地位意识是中
      产阶层自我识别并影响社会的基本概念,“生活方式的原则”成为韩国中产阶层赖
      以确立的根本组织原则。DenisePotrzebaLeet, In pursuit of status: the 
      making of South Korea ’s “new ” urban middle cl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98 芬兰学者考察欧洲的新兴中产阶层时,同样认为它是“社
      会快速变迁的结果”,并将文化气质、道德取向等作为界定的重要标准。Pekka Sulkunen, 
      The European New Middle Class: Individuality and Tribalism in Mass Society,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2 而在中国的台湾,“骤兴的中产阶层”也
      “更倾向以消费与生活方式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属性”。叶启政:《台湾“中产阶层”
      的文化迷思》,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巨流图书公司,1990,
      第116 页。 
      
          标签与中产阶层
      
          如上所述,中产阶层理论的传统使得我们的视角进一步集中到中产阶层生活方
      式上。实际上,在中产阶层与作为标签的休闲生活方式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根
      深蒂固的联系。
      
          1 标签的形成:有闲阶级的逻辑
      
      
      
          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具有其独特的潜在逻辑,美国近代经济学家凡勃伦通过对
      贵族阶层的考察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凡勃伦看来,“明显有闲”、“明显
      消费”等金钱竞赛手段是那些拥有足够的财产与地位的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精髓,
      其内在的逻辑就是要借助这种“炫耀性”消费来维护自己的身份和阶层地位:“在
      明显浪费定律的淘汰性监视之下,产生了一种公认的消费准则,它的作用是使消费
      者在对物品的消费上,在时间与精力的使用上,能够保持高价与浪费的一定标准。”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2,第85页。 
      
          在强调贵族有闲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特权身份而进行求新努力的同时,凡勃伦敏
      锐地捕捉到了生活方式变迁背后的经济因素以及与这种变迁联系得最为紧密的阶层
      类型:“对于改造已有的生活方式具有最活跃动机的,最容易被说服去接受新标准
      的,就是处于必须改变生活习惯这种地位的个人。”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
      务印书馆,2002,第142 ~143 页。凡勃伦以此预示了中产阶层对标签的注重。当
      时,所谓的中产阶层还处于经济上尚未完全摆脱穷困、政治上颇显羸弱的地位,远
      未形成日后强大的阶层力量,但其模仿、攀比上层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在凡勃伦的描
      述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凡勃伦认为,“每个阶级所羡慕的、所要争取列入的总是
      刚好比它高一级的那个阶级”,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2,第 
      77页。中产阶层总是把他们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他们礼仪上的典型,一方
      面全力争取达到这个理想的标准,一方面又会使用种种方法和手段来伪装某些实用
      事物的适用性,也就是追求“金钱美感下的伪适用性的变形”。 
      
          与此同时,凡勃伦为我们提供了从休闲、消费的选择角度区分与度量阶层的有
      效手段:“关于消费方面一些正规的方式方法,与时下公认的礼仪细节究竟符合到
      什么程度,其间是存在着可以衡量的种种等级的。可以按照礼貌和修养方面的累进
      尺度,相当准确而有效地将他们分等分级。”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
      馆,2002,第41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