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与定位偏差(1)
      
          生活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社会分层或社会区分观念,它得自于他
      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得自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析。这些社会区分观念反映出每个
      人对于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想象和理解,基于这些理解与想象,他们给自己和他
      人在结构中定位。李春玲:《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转载自《学说连线》、
      《中国社会学网》。阶级的自我认同,就是指对自己属于哪个阶级的定位,这是一
      个主观层面的问题。
      
          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现状
      
          李春玲曾经进行过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问卷调查,她得出的结论是,有468%
      的人自我认同为中产阶层。李春玲,同前引书,《中产阶层: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
      人群( 节选) 》。而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有855%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
      阶层(见表1-17)。其中,自认为属于中上层的占140%,自认为属于中中层的占
      431%,自认为属于中下层的占284%。由此可见,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比例远远
      高于根据经济、职业和教育三合一指标所划分的中产阶层。这说明,当代中国城市
      居民的社会心态比较稳定,自我感觉为“中层意识”的占了社会的大多数。
      
          1 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在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定方面差别不大,比例比较接近(见表1-18)。
      只在属于中中层的比例上略有差别,女性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的比例是465%,而
      男性认为自己属于中中层的比例是395%。这或许说明了女性的思想较男性保守,
      她们有着更加明显的“中层意识”。
      
          2 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年龄差异
      
          从表1-19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定存在着较
      大差异。一个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年龄偏小的人群中,自我认定的社会阶层相对
      较高;而年龄偏大的人群中,自我认定的社会阶层反而较低。这说明,在经济收入
      上,年龄轻的人可能要多于年纪大的;在职业身份上,年龄轻的人应该外企打工的
      机会要多于年龄大的;在社会心态上,年龄轻的人也要比年龄大的人开放些。
      
          3 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城市间差异
      
          从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城市分布来看(见表1-20),自认为属于社会中中层的
      人们,在北京有528%,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城市。奇怪的是,广州自认为
      是社会中中层的人们比例只有387%,这个比例竟然低于武汉(413%)和南京
      (405%)。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在这五大城市中间,广州的贫富差距最
      为明显,这显然影响了人们对自我阶层归属的判断。在贫富差距不太明显的武汉和
      南京,尽管人们从经济的绝对值上,可能比广州要少,但当人们发现自己周围的人
      们也与自己差不多时,心理也就平衡了,他们普遍存在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自我认同。但是在广州,作为改革最前沿的阵地,有钱的人很多,他们的生活方式
      及消费能力让普通大众感觉“自惭形秽”。因此,广州的中产阶层自我认同比例低
      于武汉和南京的中产阶层自我认同比例,也就得到了解释。
      
      
      
          差异:基于当前中国中产阶层认同的讨论
      
          奥索基在其著名的《社会意识中的阶级结构》一书中指出:不同社会类型或不
      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感知、想象和解释是不同的。Ossowski,Stanislaw, 
      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
      6 ~7   李春玲认为,与社会区分相关的一系列的想象会发展成为对社会结构
      的一套系统的阐释,它与实际存在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关联的。李春玲,同前引书,
      《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因此,通过对中产阶层的认同研究,有助于我们
      深入考查当前的社会分层系统及其机制运作。 
      
          在以上对中产阶层认同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
      人们的主观自我定位与客观分层之间的不一致;二是人们的自我阶层认同有向下倾
      斜的趋势;三是处于社会中下层人员的相对剥夺感。下面我们将一一对它们进行讨
      论分析。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