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3)
      
          进一步分析新中产阶层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关系,我们可做如下的剖析。
      
          首先我们假设四个规范性的前提,来作为台湾资本主义的“合理”方向:(一)
      资本主义体制下,劳资关系的威权主义色彩应降低;(二)资本主义下的贫富差距
      应缩短,造成贫穷的外在结构因素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三)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
      自我反省和批判能力应增加;(四)对企业组织扩大的抗拒和排斥也应降低。从上
      面这四个前提来说,我们发现台湾管理中产的现有性格有利于未来企业组织的扩大
      与成长潜力,专业中产的性格则有助于体制的自我反省,对贫富不均问题给予较多
      政策改革的助力,以及制衡威权主义的持续上扬。相对地,管理中产目前的威权性
      格和专业中产的“反大企业”心态,则恐有不利于未来资本主义的健全和合理发展。
      台湾的中产阶层并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地位焦虑感,反而是资本家、小资产阶级和
      劳工对地位的不安和紧张有较深的感受。在中产阶层当中,新中产对自己的地位处
      境又表现得比旧中产平和安然。但是,在移民意愿和动机上,中产阶层(尤其是新
      中产阶层中的管理中产)在表现移民意愿和动机上的程度,却是仅次于资本家,比
      小资产阶级和劳工都强得多( 见表3)。谢雨生,同前引文,第154 ~195 页。
      
          总体来说,中产阶层对许多社会问题都很关切,而新中产则对那些关乎整个社
      会生活品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社会福利等)尤其敏感,而劳工和小资产阶级则
      特别担心那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经济利益的社会问题(如房价过高、所得不均
      等)。而在所有社会问题当中,环境问题更可说是新中产阶层的首要关切问题。
      
          台湾中产阶层的社会经济基本特性
      
          依据台湾主计处在1987年所做的“台湾地区家庭收支暨个人所得分配调查”资
      料,来估计台湾的中产阶层,幷探讨其出身及社会经济基本特性。经本研究整合后
      主要发现为:“台湾省主计处”:《1987年台湾地区家庭收支暨个人所得分配调查
      》, 台北,http://wwwdgbas gov tw/mp asp 。
      
          (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而言,台湾的中产阶层约占台湾地区所有就业的1/5 。
      以户长为分析单位而言,台湾属于中产阶层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74%。
      
          (2) 中产阶层(受雇的行政及主管人员,专门性、技术性及有关人员,以及监
      督及佐理人员)占中产阶层总数的533%,旧中产阶层(自营的买卖工作人员与服
      务工作者)占中产阶层总数的434%。前者的总数比后者高出10% 左右。在中产阶
      层的社会经济特性方面,在性别方面,男性中产阶层的人数是女性中产阶层的三倍
      左右;在年龄方面,中产阶层者的年龄,以属于31~40岁者最多,占总数的359%
      ;在教育程度方面,新中产阶层的教育程度,以大专或以上所占的比例最高,而旧
      中产阶层的教育程度,则以在国小或以下所占的比例最高;在报告的收入方面,以
      行政及主管人员的收入最高。
      
      
      
          (3) 依据“台湾主计处”在2003年家庭收支调查结果最新综合分析资料,估计
      “台湾社会经济家庭收支暨个人所得分配”又有新的部分变化(见表4 ):
      
          家庭平均收入增加0 1 %:2003年上半年虽受美伊战争及SARS疫情影响,经
      济成长减缓;从下半年起全球经济景气复苏加速,岛内经济成长率为3 51%,家
      庭平均收入106 5 万元,较2002年微幅增加0 1 %,收入来源以薪资收入61
      5万元,占57 8 %(最多),其余依次为营业所得171 万元,占160 %,移
      转收入167 万元,占157 %,财产所得111 万元,占105 %。
      
          所得差距6 07倍:2003年平均每户可支配所得为882 万元,较2002年之87
      6 万元增加0 7 %。依可支配所得按所得为180 0 万元,与上年持平,最低
      20% 家庭为296 万元,增加1 4 %,高低所得差距6 07倍,较2002年之6 
      16倍缩减0 09倍。若剔除户量因素,按家庭内每人可支配所得衡量,2003年高低
      所得差距倍数为2 77倍,较户数五等分位组观察,最高20% 家庭平均每户可支配
      2002年降低0 14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