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1)
      
          任何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资源占有的不均等,由此而形成了社会分层。西
      方社会研究社会分层有诸多理论,而每一种理论又指导着一定的社会分层方法。比
      如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工资、利润和地
      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最初来源,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润,地主得到地
      租,因此,社会上形成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主要阶级;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韦伯
      认为,一个社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基本秩序,所以就产生了根据财富收入、
      权力和社会声望区分人群的三种基本的分层系统;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
      为,社会根据三种“市场能力”划分为三种阶级,即掌握生产资料的市场能力的上
      层阶级、具有教育和技能的市场能力的中产阶层、具有体力劳动的市场能力的下层
      阶级;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则透过不同的人群对吃、穿、住房、商店、诊
      所、家具、汽车以至音乐、书籍、戏剧、宠物、花、儿童玩具等的消费品味偏好,
      来分析和揭示这些消费品味偏好形成的社会分层结构。李培林:《话说社会分层》,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6 
      ~7 页。
      
          1949年,美国学者理山特斯开始采用主观自我阶级认定的方法,来探讨美国的
      社会结构。蔡淑玲:《中产阶层的分化与认同》,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
      中产阶层》,巨流图书公司,1989,第83页。他是较早采用主观认同方式来研究社
      会分层的学者,此后,陆续有其他学者步其后尘,从阶级意识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分
      层问题。在他们看来,所谓“阶级社会”,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阶级意识的存在。
      许多社会学家相信,阶层分化是阶级意识的运作而形成的。蔡淑玲:《中产阶层的
      分化与认同》,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层》,巨流图书公司,1989,
      第82~83页。而其中,认同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认同概念及其理解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 
      same)。简金斯指出“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
      或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
      此可见,“认同”揭示了“相似”(similarity)与“差别”(difference)的关
      系。“同一”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其实也就构成了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差别。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 1996), 
      pp3 ~4  
      
          “认同”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迄今为止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认同”从哲
      学中产生,因被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应用在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研究中而为人熟知。
      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其在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
      多领域中广泛应用,“认同”在不同的学者那里享有不同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在描述态度变化理论时,给认同所下的定义是:个人因为
      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系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影响时发生的。简而
      言之,即它是指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而自愿接受他人的态度,这虽然还不是自己
      的态度,但已接近自己的态度。心理学家里克罗夫特则将认同分为四种类型:一是
      原发性认同,指幼儿期的认同,由于主体几乎与客体没有区别,所以它是未定的;
      二是继发性认同,即自居作用,它是一种防御机制,并导致了超我的形成;三是投
      射认同;四是心力认同。投射认同和心力认同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其中包含了幻想,
      在幻想中主体投入并吸收、控制客体。认同与模仿有区别,模仿往往被认为是认同
      的外部形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击,做出
      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由于在认同过程中个
      体满意地确定了自己与所认同的个人或团体的关系,因而采取了一种与他人相同的
      行动。认同区别于依从之处在于个体能够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但对
      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
      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采
      取与其类似的准则或态度,从而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认同的目的不是为了
      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一样。美国《心理学百
      科全书》对认同则做了如下解释: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
      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界对认同也有多种解释。在费穗宇主编的《社会心理学词典》那里,
      认同的解释是: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费穗宇主编《社会心
      理学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第45页。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
      中,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它是“一种防御性机制,指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如
      模仿他所崇拜或羡慕对象的某些行为。”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9,第990 、535 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认同即
      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390 页。在荆其诚主编的
      《简明心理百科全书》中,认同即“把自己看成是所期望的对象,并表现出与对象
      类似的态度和行为,又称自居。这是一种将对象内投的心理机制。”荆其诚主编《
      简明心理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397 页。张春兴认为,认同是一
      种社会学习的历程,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从社会认同转变为自我统合。社会认同是
      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具体包括价值认同、工作或职
      业认同和角色认同。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
      版社,1993,第26~29页。《辞海》对认同的解释是:“认同一译‘认定’,在心
      理学上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性。认为经过认同,形成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学上泛
      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活动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
      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产生内心的默契。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433 页。在这里,无
      论使别人被自己同化,还是自己被别人同化的过程,都称为认同。认同的过程有时
      是无意识的,如当着别人谈论某个问题时,或受到观点的影响,或受到感情的激励,
      自己受到同化;有时则是有意识的,如领导在决策之后,向职工宣传、动员,晓之
      以理、动之以情,以取得职工的认同。沙莲香认为,认同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
      结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贯性。
      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
      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 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