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危机(2)
      
          缺席“世纪传奇”的“上海首富”
      
          “全世界的吊车仿佛都集中在这里了。”十年前,海外媒体这样评价上海浦东。
      十年后,如要评价以浦江两岸开发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上海大开发,吊车被资
      本取代了——“全世界的地产资本仿佛都集中在这里了”。
      
          2002年1 月10日,是上海城市新一轮造城运动的开始,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
      发规划在这一天正式启动。
      
          追逐者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香港新鸿基、香港恒基兆业、美国洛克菲勒集团、
      摩根坍利地产公司、美林证券房地产公司、新黄浦、华润置业、世茂集团……
      
          奇怪的是,周正毅,这位当时的“上海首富”,却没有出现在这份“重修上海”
      的大名单上。当时,周正毅声誉正隆,没有理由不出现在这份大名单上。似乎这样
      一个人不应在令上海地产开发商血脉喷张的“世纪传奇”中缺席。
      
          直到2003年春节前,兴力浦大厦的建筑工地已显得有些冷清。上海地产界开始
      流传着这位“上海首富”在期货和股票市场上亏了钱,房地产投资一度停滞的说法。
      
      
          周正毅全资拥有的农凯集团位于上海江宁路188 号的总部内。当你走入江宁路
      188 号的兴业大厦,拾阶而上时,不断变换着的是与农凯集团关联的各家公司的名
      称,“农凯”盘根错节的庞大身形可见一斑。
      
          但“农凯”和周正毅在此时依旧被其小心翼翼地蒙在面纱里。老板的行踪、工
      程的进展、“农凯”的现状,都是一些讳莫如深的话题。
      
          2002年10月,针对外界传言农凯集团有意收购由正大集团发展的上海正大广场
      一事,周正毅表示,并没有收购该项目的意向。
      
          其时,据接近周正毅的人士称,按照谈判框架,周正毅将调动5 亿美元全面接
      手帝泰持有的正大广场股权。其中2 亿美元自筹,其余部分将通过福建兴业银行
      (周正毅为该行第三大股东)以及其他两家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筹措。帝泰方面接受
      按每平方米2000美元的价格进行交易,按照周正毅的评估,该项目基本没有溢价。
      
      
          2002年9 月25日,有消息称双方之间的签约仪式已于9 月21日秘密完成,但周
      正毅坚决否认。农凯集团工作人员在转述周正毅的话时只承认“该项目仍在运作之
      中”,而帝泰总裁陈嘉沛的秘书则称对此项谈判毫不知情。
      
          正大广场位于上海陆家嘴地区,毗邻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由正大集团于1997
      年开始投资兴建,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4 亿美元,号称“中国第一Mall
      (商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融资困难,该项目建设过程一波三折,并一
      度于1998年停工。2002年7 月间,帝泰宣布该商城即将开业,但迟至9 月底,大多
      数店面仍被空置。
      
          由于该商城是正大集团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历时五年建成,在未开业之际
      即有可能发生股权转让,此消息令业内人士极为震动。在此之前,正大广场已开始
      在上海地铁沿线展开密集宣传。
      
          分析人士指出,正大集团十年来在中国多个领域进行投资,而收益情况并不十
      分理想,资金压力逐渐加大,因此不得不出让正大广场股权以保证其中国资金链条
      的运转。
      
          而周正毅一直致力于地产投资,2002年5 月间又宣布已中标上海中心区新一轮
      旧区改造中最大的项目,准备在静安区发展高档住宅。
      
          分析人士当时认为,周正毅取得正大广场股权后,将有可能以该商城作为质押
      展开第二轮融资,以实施其更为庞大的投资计划。但事隔不久,这项收购“中国第
      一商城”的计划便夭折了。
      
          事实上,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谣言内容非常符合逻辑。不过,这其实是周正毅
      的资金链吃紧的信号,目的是让贷款行相信:“上海首富”仍是“上海首富”。
      
      
      
          对于事情的真相,后来正大集团副总裁李绍祝证实说:“‘农凯’只是打过一
      次电话,表示愿意收购,正大方面当即给予否定,不知道媒体报道得为何如此有根
      有据。”
      
          周正毅为什么要自我炒作呢? 原因很简单,强化头上的“上海首富”的头衔,
      在身上堆积更多的信用以取得银行的信任。
      
          重重危机下的“上海首富”
      
          进入2003年,周正毅以海外注册的上海金融有限公司和新农凯公司之名,开始
      收购香港金融企业,并以重金四处开发。
      
          2003年1 月,周正毅着手收购逾50年历史、曾被称为1998年港府救市“御猫”
      的顺隆证券公司。这家公司业务范畴包括股票、期货、黄金、外汇、美股及道指等,
      持有五个经纪牌照,两个期货牌照,三个黄金牌照及一个外汇牌照等。净资产作价
      2亿,而最后谈定的收购价相当于净资产值。由于周正毅用上海金融控股公司(私人
      公司)之名收购顺隆证券,所以具体收购细节一直未作披露,但也有媒体说动用的
      收购款是5 亿港元。
      
          另据一中资证券公司的人士透露,周正毅2003年初时,还悄然收购了专门从事
      杠杆式外汇买卖服务的香港讯汇集团,作价约8000万至9000万港元,据称周正毅已
      经付了1000万的定金。
      
          由于这家公司有外汇交易牌照,而且在香港外汇经纪行资历深、客户多,因此
      市场认定周正毅做了一笔合适的收购。
      
          但也有消息人士分析,周正毅有了顺隆证券,再收购讯汇公司,不可能仅是为
      贪便宜,“也有可能是为不方便露面的某银行家代为出手”。据称,一些小型的金
      融公司的壳已成为一些银行家退休之后的“最好去处”。通常的做法是,表面上由
      一些年轻人执掌局面,但公司主席或董事可能才是真正的投资老板。
      
          据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周正毅失去理智的收购之举,加上炒股连连失手,才
      使得他在上海、香港两地的“问题贷款”得以见光。
      
          所有投资项目,都需要周正毅把钱往里面堆。但似乎所有的坏消息都约好了一
      起向周正毅压过来。
      
          2003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下发规定,地产商购买地块必须一次性全额付款。以
      前都是分期付款,地产商可以先行缴付小比例地款,实行滚动开发,比如可以分为
      三期建设,然后用一期收回的投资分期付款。
      
          很多吃下大量土地的地产商资金链因此断掉,周正毅恐怕也难以例外,当时有
      报道称,周正毅在上海有六个发展项目,最少有一个大型发展项目没有支付任何发
      展及土地使用权的费用。
      
          紧接着的是高档楼价下跌。上海古北路1000号的“东方伦敦伯爵豪园”,售价
      每平方米为2500~2700美元,共176 套单元,从2002年11月起在港开盘,售楼处一
      位工作人员说,仅售出30% ,“太贵,不好卖。”
      
          然后是铜期货从每吨50美元涨至100 美元,抬高升水,风险大增。
      
          就连周正毅一向引以为豪的炒手之能,也遇到了大麻烦,一位圈内人士透露:
      “周正毅在0425身上亏损了很多钱,将数以亿计,做了四五年,有老鼠仓。”另外
      的原因是,圈内人士说,“周正毅手里握的全是流通股,毕竟只占少数,而大股东
      方面并不买周正毅的账,不配合他”。
      
          在种种压力下,周正毅出面指责流行的上海楼市泡沫论,“上海楼市并没有出
      现泡沫现象,目前,上海楼市仍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然后是直到2003年5 月,周正毅旗下的上海市中心的四个大地块,仍然没有明
      显动工迹象,使各大贷款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警觉。
      
          当资金链绷得不能再紧的时候,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突然被调回北京,这根导
      火线,瞬间将周正毅的信用脆化。
      
          在江宁路188 号,上海农凯总部所在地兴业大厦B 座大厅内,静静地陈列着五
      个楼盘模型,分别是静安国际社区、吴中路国际社区、众立广场,另两个没有具名。
      但它们毕竟还只是模型,而重重危机下的“上海首富”似乎已无力回天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