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996年圣诞节期间,在闻名遐迩的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上,刊登了一份引人
      注目的广告。该广告以《最终的海外生涯》为题,非常直接地为美国招聘优秀的间
      谍人才。
      
          广告中提出了几项具体条件:
      
          1 、  具有学士学位并且成绩优秀;
      
          2 、  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 、  写作清晰准确;
      
          4 、  对国际问题感兴趣;
      
          5 、35岁以下;
      
          6 、应聘者及其配偶都是美国公民。
      
          《经济学人》是面向全世界发行的知名杂志,总共60多万份,仅在美国就有23
      万份。这则广告理所当然地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而始作俑者,广告的发布人- - 
      中央情报局却安之若素。其实,为了竞争人才,中情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报
      纸上刊登自己的银盾局徽,做大型广告,只是这次投入的手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
      总共耗资2000英镑。
      
          公开发布广告,招聘间谍。这是中情局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70年代以后,有
      关中情局的丑闻就不断地冒出来。冷战结束以后,一些材料解密,更多的事情被揭
      露出来。1994年" 鼹鼠" 埃姆斯间谍案等爆光,在俄罗斯工作的众多中情局特工暴
      露身份,有几十人被处决,更使得中情局的声誉和形象大跌。公开招募情报人员,
      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情局工作的公开性,提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
      想网罗大量的优秀人才。
      
          中央情报局一向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它在大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大气力,负
      责网罗人才的官员每年访问各州的名牌大学两次。情报工作的神秘性、挑战性、冒
      险特点和"007" 式英雄主义色彩,也使它对年轻的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每年都有
      大批的高才生应聘中央情报局,其中不乏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著名大学。
      
          中情局的招聘面向全社会,除年轻的大学生外,它也录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面
      的人才。它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招聘宗教人士。所有应聘者在录用之前须经
      过严格的筛选、测谎和检查,被录用者将接受为期3 年的专门训练。
      
          不过,中情局对高级职位的招聘有特殊的规定。历任中央情报局的局长都毕业
      于名牌大学,惟一的例外是1950~1953年的史密斯,他不是大学毕业生。在中央情
      报局建立初期,它的高级官员多是常春藤联合会所属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另外,
      华盛顿的政府官员倾向于在熟人中招募间谍,这似乎成了美国政界的传统。所以中
      情局早期的骨干中有不少出身显赫的,或是社会知名人士。
      
          中央情报局的提升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成绩,不论资排辈,这种自由的机制
      很有激励作用。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黑人、拉美裔或亚裔美国人担任过任何部
      门的最高主管,人们因此认为,中情局是一个" 白种男子的精英组织" 。女性职员
      在中情局也很少担任高级职务,不过9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变。1995  年
      约翰·多伊奇担任中情局局长后,首次任命一位女性担任一部之长。
      
          中央情报局所有的雇员必须遵守保密和沉默的规定,不得对任何人,包括配偶,
      透露自己工作的细节内容。除此之外,他们与华盛顿其他办公人员一样,按照固定
      的时间上下班。在麦克莱恩附近的饭店和酒吧里,中央情报局的雇员们经常结伴而
      行,上班时挂在脖子上的工作证随便塞进衬衫的口袋里,你很容易把他们辨认出来。
      他们可以公开承认自己的工作单位,但是,就此打住。而在以前,被问到职业,只
      能含混地回答:" 在政府里工作。" 问的人也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上述自由并不包括秘密特工,尤其是中情局行动处,那里面主要是谍报、反间
      谍人员和秘密操作员,他们的身份是必须绝对保密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