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唱《将军歌》
      
          将军歌( 拟古人笔意)
      
          银甲连营,耀飞旌。龙蛇韬笔①震油幢②。吴钩③利,并刀④鸣。羽檄⑤急,
      衔枚⑥行,方镇⑦闹,逐鹿⑧争,黄口⑨年少本将种,翩翩仲谋风。榆关捷,雏凤
      试新声。
      
          报韩椎,怒填膺,不共戴天策平戎。共旄节,易帜明。中原乱,巧调停。会风
      云,踞虎蟠龙。开边隙,谤如倾。雍州笛,一再横。说尽且莫自相残,语难通。恨
      年轻,矜豪情,沸血翻灭云雨手,空误生平。
      
          明儒何在? 角巾洞。午梦回,幽兰生香,纶竿可弄。掉头不再谈西京,且翻圣
      书吟咏。闻道世史有直笔,何需纳书晏子楹。身外事,付予天公。
      
          廉颇能饭,烛之武缒城,休嗟坐老矍铄翁。百岁光阴能有几,屈指七十年,幸
      有相知更相守,共命梁孟。晚步归,目断落日添霞彩,轻风频送远寺钟,谁来听。
      
      注:
      
          ①  韬笔——兵谋曰韬略,指作战计划。 
      
          ②  油幢——指军帐。幢与童同音。 
      
          ③  吴钩——古代吴地产弯型兵器,又称金钩。 
      
          ④  并刀——古代并州出产锋利宝刀。发生战争时,刀作鸣声。 
      
          ⑤  羽檄——《汉书·高帝纪》:“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后用为称紧急军令。 
      
          ⑥  衔枚——古代行军,士兵衔“枚”在口中,以防止喧哗。 
      
          ⑦  方镇——即藩镇,古代有藩镇割据之乱。现指军阀。 
      
          ⑧  逐鹿——《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
      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用来形容群
      雄争夺天下。 
      
          ⑨  黄口——指雏鸟。人称张学良将军青年领兵,如黄嘴幼鸟,为黄口将军。 
      
          仲谋——三国时吴国孙权之字。孙权19岁继父兄率大军据东南,与曹操、刘备
      三分天下。曹操见( 孙权) 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榆关——山海关。
      
          雏凤——第一次奉直战争,奉军全线溃败,张学良部突围致胜。凤鸟之雏,以
      喻佳子弟。李商隐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诗句。指子更胜于其父。
      
          报韩——《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
      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
      故也。”后用来形容报国复仇。
      
          戴天——皇姑屯,张作霖遭日军炸车致死,古人言父仇不共戴天。
      
          平戎——平戎之策,指抗敌计划。
      
          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宣布改旗、易帜与国民政府统一,维护
      中央。
      
          中原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率军大战于中原。
      
          巧——巧字为每月之十八日代日目。1930年9 月18日,张学良将军发出巧电,
      调停即日罢兵,历史上称为武装调停。
      
      
      
          踞虎蟠龙——三国时诸葛亮论金陵( 今南京) 形势时称:“钟阜龙蟠,石城虎
      踞,真帝王之宅。”
      
          边隙——指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入东北。
      
          谤如倾——指全国指责张学良不抵抗之失。
      
          雍州——古九州之一。今陕西、甘肃西北地区。
      
          明儒——张学良将军幽居岁月曾研究《明儒学案》。
      
          角巾——古隐者所戴之头巾,又称方巾。
      
          幽兰——张学良将军在台养兰花为娱,培育成甚多名品种。
      
          纶竿——鱼竿。张先生颇喜垂钓。
      
          西京——西安。
      
          圣书——基督教圣经。
      
          晏子楹——《春秋·内篇杂下》:“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
      ‘楹语也,子壮而示之。’”后来用指藏书予后人。
      
          廉颇能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
      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烛之武缒城——烛之武,春秋时郑大夫。秦、晋围郑。郑文公使之武缒而出,
      说秦穆公,穆公说与郑人盟。后指虽年老犹可为国家效命。
      
          矍铄翁——《东观汉记·马援》:“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五蛮
      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以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
      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
      
          共命——梵语义释,一身两头之鸟。后称共命鸟。
      
          梁孟——梁鸿与妻子孟光。指夫妻互敬。
      
          不过是搬个家
      
          1991年初识张学良将军,曾作短曲《将军歌》一首,当时心中有“万人丛中一
      握手,使我袖口三年香”( 清·龚自珍《投宋于庭》) 的兴奋。以后6 年,日夕与
      张氏伉俪相处,深觉张学良将军这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状态,远较张将军留给历史
      的实在得多。
      
          张氏是不是锐气消磨殆尽,而俯仰由人? 那么又“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以今日的观察,众口铄金之下,张氏有若干无可奈何,乃致使张将军在西安事变疑
      云重重之下,又隐入“不归”、“哑口”的扑朔迷离之中。于是,更增多了外界的
      既好奇、又在纷纭的“解密”中弄得方向尽失。
      
          张将军去矣! 文字可以相吊,却无计可以相留。不过张氏伉俪常挂口头的一句
      话:“死不过是搬个家,活着是为上帝工作,作见证。”
      
          张氏10年间,头童然,秃且尽;视茫然,听则更有阻碍;而步履维艰……带领
      张氏信奉基督的戴师母( 西方传教士) ,就曾对死有不同的看法:“死不应该难过,
      应该喜悦才是。”何况我国传统对耄耋之龄仙游,视为老喜丧,丧家不必太过悲泣,
      所以在决定请医生拔除老将军呼吸管之前,眷属着黑丧服步入医院,是可以不必哀
      伤的。
      
          笔者根据史籍文字,10年前写下《将军歌》。在读毕了张氏自传体《杂忆随感
      漫录》初稿后,掷笔而叹:10年后应作一些补充,使怀念于张氏或有兴趣于张氏研
      究者,多一些素材。有没有张氏刻意制造的假象,以及将军荣辱恩怨的避讳,就看
      史学家的史识了。不过,金庸先生曾指出“事实不可歪曲,意见大可自由”( Co
      mment is free, but the facts are sac
      red,《明报月刊》人生小语) ,C. P. Scott名言且一直服膺。所
      以史家卓见之外,更不可或缺的是自由与矜持,能站出来独立思考。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施耐庵《水浒传》)
      
          东北军军容最盛
      
          《将军歌》以“银甲连营,耀飞旌”为始句,东北军军容之盛大着实惊人。因
      为东北的军队有其雄厚的基础和自己的装备。1928年,王树翰等在北平代表东北为
      易帜、撤兵、服从等折衷磋商,与在北平之蒋( 介石) 、阎( 锡山) 、李( 宗仁) 、
      冯( 玉祥) 四位总司令会晤。张氏记述:
      
          会谈期间,冯玉祥说:“东北军军备甚丰,须缴出步枪若干万支,炮若干百门,
      尔后方能谈投降的问题。”
      
          1932年7 月,张学良将军部署固守热河方案,电请行政院每月拨350 万以应军
      费之需。当时,行政院长汪兆铭( 精卫) 为此“大发雷霆”,言“惟兄拥兵最多,
      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地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职责言之,以地理上
      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今兄未闻出一兵一矢,
      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当此民穷财尽之际,中央财政竭蹶万分”。
      
          由上冯、汪两位当时权要人物评价东北军事之强势,不容置疑。
      
          “吴钩利,并刀鸣! ”由于东北可自制枪枝、迫击炮,与古代吴地所产之金钩、
      并州制造之“并刀”名重当时的情况相比,毫无逊色,这也正是东北军可以逞雄的
      原因。提起东北的迫击炮,系经由一失去一臂、名叫沙旦的外籍人士担任策划与主
      持制造生产。沙旦是典型的惟财是命的商人,由于张氏父子的宠任,每次有战争动
      静,沙旦先向国际火药商大购火药股票,然后递送信息与外商,“奉天需要大量火
      药”,再以军情凝著,购火药事暂作罢论。以这种手段,如此反反复复,沙旦以内
      线消息炒作,不仅自己暴富,也成了张氏父子之心腹。同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就因沙旦的迫击炮,左右了当时的胜负。日后沙旦能以少将身份招摇过市,不是没
      有原因的。
      
          另一外籍助手拉非尔为张氏父子经营煤矿生意,但他认为东北部分煤矿将属
      “大揭盖儿”之地表矿层,不需要深挖矿井,但年纪太轻( 指煤) 不宜使用。常时
      大元帅张作霖说:“没关系,再等几年。”如此答复,焉能不为外商所蒙蔽,乃至
      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煤经挖掘以后,铁路局不敢不接受,却因煤质不佳,用煤不当,
      使火车头炉内煤块焦炼成一体。这事经王正廷之弟、张学良将军外室王女士之兄为
      火车头把脉,得使用炸药炸开炼住之炉膛。炸药用多则车头亦毁,用量不够则焦结
      如故。王氏解决了火车头的问题,功不可没,大受赞扬之外,付予的报答,则是王
      氏经营之电厂卖电,得到了张氏的全力支持,以致强迫客户使用,出现了少见的垄
      断情形。
      
          “东北老百姓一直怀念我们张家父子,因为,我张家父子从不刮地皮。”“那
      钱从哪里来呢? ”“粮食丰收时大量收购,冬天再高价卖出去。”“那收购的资金
      从哪里来? ”“从官银号拨用。”( 东三省官银号发行之汇兑券、奉票即为官银号
      之纸币。原系盛京将军赵尔巽以官本银60万两创设,附属于财政局。)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而财之横可得而平也。”( 
      《管子·国蓄》) 那也就是说,当民间物产充裕时,以低价购买;物产不足时,以
      高价出售,所得十倍之利,财政也可以获得平衡。所以汉朝的桓宽于《盐铁论》中
      说:“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是所谓欤?
      
          “黄口年少……”张氏《杂忆随感漫录》初稿中写,“我毕业之后( 指东北讲
      武堂) 就任团长,谨( 仅) 廿岁,人家给我一个浑号称我:‘黄嘴( 鸭) 子’团长,
      当时有一位营长是我父亲的一个老号兵,我幼小的时候,他常与我玩耍,现在我变
      成了他的团长。我方新任军官,壮严自重。他对我相当的爱护,可是他常常还把我
      看作小孩子,有时使我非常的难堪。到后来我是一直受着这一种的束缚,这些个老
      前辈们,多系看着我长大成人,我对于他们,深了不是,浅了也不是。他们多是守
      旧、顽固、腐败,一向为东北军事改革上之障碍,当我主政之时,就是在地方行政
      上,也受到了这个影响。”张氏又说:“彼时血气方刚,一意孤行,不顾一切,对
      于人情世故,不甚体认,致使古参前辈对我有不满之感。我之得掌握军权,实由彼
      等共同之推荐,殊不知我对前辈亲友故旧,毫无情面,因之,启东北军中有新旧之
      称。”惜哉!
      
          自认最得意的战绩
      
          “榆关捷”这是张氏自认最得意的一次战役,也在《杂忆随感漫录》初稿中落
      墨最多。
      
          第一次奉直战起,我被任为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这一次的战争,给我在军
      事问题上,得到好多的教训。
      
          ( 一) 古人之“佳兵不祥”,假如你没有作战的决心,切不可以耀武,我父亲
      本无作战决心……我则力主即向保定挺进。我父亲严令我不得“越雷池一步”。人
      不犯我,不许犯人,坐失良机。 
      
          ( 二) 无有指挥能力之军官,切不可因其地位名望而使其担负方面的指挥主将。
      ……间不容发之时,还是得要主将独断…… 
      
          ( 三) 作战是要冒险,决没有十分把握胜利之战争。咬紧牙关,争取最后的五
      分钟……切不( 可) 一身担任两个主官职务…… 
      
          开战之始,我自诩以为我的战术知识相当的高明,我自己要想试一试我所学的,
      我自己作了作战计划……此役也,率领军队,冲锋陷阵,皆为郭松龄之功,运筹帷
      幄,多为韩芳辰( 麟春) 之谋,我不过承其名而已。
      
          张将军自这一战,威名远播。
      
          “雏凤试新声”,这是张将军第一次自拟之作战计划。在《杂忆随感漫录》中,
      这也是张将军惟一自撰之战史。张氏以冲锋陷阵、运筹帷幄,都归功于郭、韩二氏,
      自称承其名而已。究竟如何下史笔,得待史家作定评。
      
          不过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榆关战场,树挂人肠、滴血如雨。张作相将
      军以双手蒙张学良两眼,以惨象不忍使少将军触目受惊,岂不知张学良已是奉军第
      三军军长。张氏自号毅庵,毅是勇而不言,且“依赖人之宠非勇也”( 《左传》) ,
      同时张氏少壮,应该是勇而没有怯惧的心理。张作相的举动,虽纯是出于辅保幼主
      的心态,岂不多余。
      
          其后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难,给张学良留下不共戴天之恨。为统一理念“易
      帜”,以“巧电”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时1930年9 月18日,张氏就任中华民国陆海
      空军副总司令,一举名扬天下。
      
          不幸整整一年,于1931年9 月18日,不战而失东北,再失榆关。舆论大哗,被
      迫下野后去欧考察。9 个月之后再回国任职西北,担任“剿共”副总司令,驻扎西
      安。
      
          从西安事变到文物之争
      
          “雍州笛,一再横! ”由于张氏向蒋介石进言失败,中共统战高唱“中国人不
      打中国人,一致抗日”,张氏则更是“四面皆楚歌”矣。这时候在肤施( 今延安) 
      与周恩来秘密会晤,又为周的“聪明绝顶”倾倒。张氏记其事:“当年我在延安和
      西安,同周恩来会见时,周之言谈和态度,使我深为他具有抗日热诚,是个爱国的
      志士……”“这人非常会说话! ”相形之下,张将军与蒋氏力争抗日与“剿共”之
      先后次序上,自觉“语难通”。张氏为此自恨,“每从事谈陈,动则欲将心事急于
      一言尽吐为快,因之冲动不已”。后却又因自己“语无伦次”,既羞忿又深悔,以
      致争辩无功,“悼心失图”。
      
          “幽兰生香……”张氏以假名在台参赛兰展,且曾获奖。并常常出入兰花集市,
      为名种一掷千金无吝色,为旁观者侧目,后全部卖予台北黄秀球。黄氏在张将军生
      前,一直以张将军名义送名兰,向大陆各个不同场合致意。
      
          “何需纳书晏子楹……”晏子藏书为后人,张将军则送文物予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设馆“毅荻书斋”珍藏,自定公元2002年方始公布。藏文物予国际学府,曾引
      起两岸不满,认为是“宁予外人,不给家奴”之崇洋心态,至于“崇洋”的基本成
      因,却乏人去探问。张氏即或有晏子藏书于楹之用心,子侄对此也并无兴趣,直到
      张氏伉俪纪念馆于哥伦比亚大学开幕,场面不是冠盖政要,而是学者云集,方始惊
      悟,这是另一种境界的荣誉。于是又展开了一场厮斗,为夺门而入,几乎将张氏伉
      俪专程请来、代表将军出席的体面人物周联华牧师,故意遗漏请帖而摒之门外。
      
          “明儒何在……”在张氏接受“管束”期间,蒋介石指令熟读《明儒学案》、
      《大学》等书。但张氏对明儒学理并不赞同,像阳明先生“我不看花,花不在”之
      说,张氏则认为:“因我心不动,可是风和幡仍在动。风动,幡动,如我心不动,
      则与我无关。我不看花,花仍在独立开放,可是我不来看,花与我何关? ”且认为
      “儒家思想落伍,是做官的哲学,我看不起”。
      
          悄然学习唯物论
      
          值得细心思考的,倒是这一段时期张氏不为人知地悄悄自我追寻,颇为用心地
      研究辩证法、唯物论。以蝇头小字自制了小卡片千余,记写读书心得。
      
          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随笔。廿八( 民国,下同) 、六、十一。于阳明洞。毅庵。
      
          相( 像) 我这样出身的人,研究哲学,很容易陷入观念论或机械唯物论,应当
      注意到康德、黑格尔等之缺陷,如鲁宾、德彼( 波) 林等之错误。时时加以反省。
      更应当留心新康德新黑格尔派之反动理论。廿八、七、二,第一章。
      
          我们这一种人,幼小受了观念派的教育,又是布尔乔亚的胎子,我必须竭力将
      它克服。克服底( 得) 一点也无有才行。
      
          我不能完全扫除了我的旧的思想、见解、习气、感情,那末( 么) 我怎末( 么
      )才能把新的健全哪!
      
          不把旧的克服了,新的是不可能健全的,也是从来不可能地( 的) 。廿八、七、
      四。
      
          我在武汉时候,错认了对立统一法则,犯了右翼的毛病,这是由于我理解辩证
      法太浅,我站在了布尔乔亚的立场,并且为我讲辩证法的吴( 注:吴姓者,张氏忘
      其名,张将军延为讲解辩证法) ,他自身就是一个错误者。廿八、七七后二日。
      
          张将军自认“我就是共产党”,由上文所见,张氏在西安热中申请入共产党,
      是早有此心,而遭国际共产党( 共产国际) 拒绝。张将军失落之怏怏,有“独郁结
      其谁语”之恨( 屈原《远游》) ,忧闷跟谁去说?
      
          伊里奇给外国的党的教训536 页……要把国民的特异性,国际的特殊性,实行
      调查、研究、探求、考察、把捉……这话说的( 得) 多们( 么) 有价值,一切事情,
      都应该如此的办法:调查、研究、探求、考察、把捉,才可以从。廿八,九一八。
      关于本教程,我只能( 模) 糊的( 地) 明白,我必再度研究,有机会向人领教,因
      为有些句子,我不明白其深意,必须切实说明才能明白。廿八,九一八。
      
          “身外事,付予天公……”张氏伉俪以“说我们好,也没那么好,说我们坏,
      也没那么坏,上帝那儿有一本账”,是指公平都由主宰下定论,没有人有资格去评
      论别人的对错。对于俟后的聒耳批评,有不屑一顾、免开尊口的阻遏作用。
      
          “廉颇能饭,烛之武缒城,休嗟坐老矍铄翁……”尽管张氏说“我们要修灵性,
      清洁身心,以作上帝的殿堂”,对外界持不闻不问政事的隐者处世态度,可是1991
      年,张将军自纽约去华盛顿,再去旧金山,为迎候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希望谋得一
      面,而仆仆奔驰于美国东西两岸。
      
          台湾一度拟请张氏以大老身份为两岸奔走和平,将军也曾弹冠,但这些都憾而
      未成!
      
          最重要者,是众所瞩目的西安事变。张将军曾接受了国际媒体及国内的各种不
      同方式的访问,却绝口拒谈西安事变,因为重视隐私。
      
          “一旦由我口中说出,内容可能会伤害别人。”关心者多朝一个方向涌进,猜
      测因为“蒋夫人还在”,但张氏憨态可掬地评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都
      是些矮子观场”(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论诗》) 。
      
          “目断落日添霞彩,轻风频送远寺钟”,用作《将军歌》尾声。“谁来听? ”
      二老面海听涛,对外界捶胸顿足的呼号,别有理会。到底是历史蹂躏了将军,还是
      将军捉弄了史学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