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碑之祭
      
          1956年元旦,张学良将军记下:“早晨祭一祭忠魂碑,以偿心愿也。”短短13
      个字,写出了张氏对“忠魂”“祭一祭”是为了“偿心愿”;所谓心愿不外是打定
      主意要做的事,或早已在心中默默许下的诺言。那么究竟是什么? 在何时、何种情
      况下许下的心愿? 这一次“忠魂”无聊赖的“祭一祭”是为解除张将军心境上的负
      荷? 还是什么难言的压抑? 张学良将军念念不忘其父张作霖大元帅那一次元旦之祭,
      张作霖特别要求莫德惠在旁为他的祝祷作见证。
      
          张作霖想来不是一位“口空言,身行恶之国妖”( 《荀子·大略》) ,对王道
      憧憬不多,但能见野戎凄凉,而心存仁慈,不愧是一个坦荡的草莽英雄。大元帅当
      日之祭,是钟鼓齐奏,仪式与排场极尽赫,因为那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张学良将军
      井上温泉时期,一切荣誉与自尊层层被剥,已成赤身裸体。张氏之祭,没有在旁之
      见证者,仅仅留下的是这篇《卧床静省》,其中:
      
          ……性情急躁,任意而为,经验阅历不足,学识缺乏,因之把事情判断错误,
      把人观察错误,有时过于天真,有时过于任情,致之把事情处置错误。
      
          张氏何以如此自疚,不难由其中寻觅端倪。
      
          不战而失东北
      
          张学良将军,青年鼎贵,父亲是张作霖大元帅,百姓称其为东北王,正如张学
      良自刻之闲章,也不忘使用“节度”与“冠军”字样。无疑张氏是以历代大将军或
      长期屯守边关、保固疆土之节度使——大都督自居。不过自古以来,要求于将军者,
      是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吴子·论将》) 。以现代语言来说,就
      是拥旄仗节、临敌受戎、捍城卫民、声威赫然的将兵者,应该是忘身许国,见危致
      命。
      
          张学良自用的3 枚印章,左为“十八冠军”,中、右刻字为“父子节度”。然
      而张将军“自东北沦陷之后( 指九一八事变不战而失东北) ,效命行间,妄冀待罪
      图功,勉求自赎,讵料热河之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学良虽粉身碎骨,亦无补
      于国家……应恳迅赐命令准免各职以示惩儆”( 张请辞致国民党中央电文) ,随后
      下野。1933年4 月11日,张率妻子于凤至、秘书身份之赵( 赵四) 、女儿及二子、
      秘书沈姓夫妇并端纳等一行出国去欧洲考察。1934年,经过端纳的先行自欧归来之
      观察与信息造势运用,张氏结束不足9 个月之旅,于1 月由欧回国。该年3 月就膺
      任了豫、鄂、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一年之后,改三省“剿总”为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武昌行营。张氏又改任行营主任。不意就在这一年10月东北军110 师调防时,
      遭红军袭击,全师溃败,师长阵亡,甘泉被围。
      
          因应局势所需,结束武昌行营,迅速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共总司令部(10 月2 日
      ),张学良将军担任了蒋介石总司令以下之副总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全权指挥
      西北“剿共”军事。喘息未定,20天后东北军107 师619 团即遭红军突袭,团长被
      俘。再一月之后东北军为解甘泉之围东进时,第109 师遭红军伏击而全军覆灭,师
      长自杀。
      
          以枪械弹药资敌
      
          张氏自失热河被迫下野出国,9 个月后就由欧回国,一蹴而造青云,居要津,
      以“剿共”任务领东北军治西北事。气贯长虹,冠兜鍪,挎长剑,勒兵30万高歌出
      战,壮哉! 当时谁人敢触其锋锐。但百姓畏而不亲,并且甘为红军之死士,搜集军
      事动向,传送情报给中共方,乃致两次被中共红军突袭,两师被歼灭,两师长以身
      殉。这时候张将军并未执戈前驱,不回不挠,却阵前突发同情感。张氏写道:
      
          富有同情感;同情他人;同情对方;甚至到钦佩对方。我想,这也许是由于我
      幼爱好运动而来的:所谓 fair play (公正处理) sportmans
      hip (竞技精神) ,举例来说吧! 我少年时最喜欢打网球,常同人家竞赛,凡是
      我打输了,我从没有赖过账,或者是恼怒。我自己打输了,我承认我的技术不如他,
      我觉着,这并不是我对手怎末( 么) 样的高强,实在是我自己低弱。我自然的( 地
      )要观察他哪一着比我打的(得) 好,我保持着我的长处,改善我的弱点,学习他的
      打法。凡是我打输的时候,我诚意的( 地) 向他握手,表示我钦佩致贺,我从没起
      过嫉妒之心…… 
      
      
      
          眼见红军在陕北转战,环境之穷苦,军备之贫乏,仍能一战死东北军师长何立
      中,再战俘东北军团长高福源,三战使东北军师长牛元峰自戕。张氏基于上述“钦
      佩”心理,乃于阵前运送敌方现金、弹药、枪械、粮食、通讯器材、医药……再提
      供军事情报予红军,建议红军进攻或转移之路线,迟滞自己部下“剿共”行动速度,
      以利对方红军部署调度。泄漏“通渭会战”作战计划予红军,使胡宗南部在山城堡
      受到严重损失;红军胜利,张学良将军发电报向共方致贺……确实发挥了运动家精
      神应用于敌我交锋。但张将军乃东北讲武堂出身,《孙子兵法》无疑应该是军校教
      育之课程。《孙子·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也就是说将军用兵不仅关系人民生死,也掌握国家安危。张将军为炮兵出身,
      《炮兵操典》中“与火炮同生死”不知又应如何解释?
      
          张氏如果仅仅以重同情感,放弃大将军纲纪,而求士卒“枕戈待旦,奋不顾命”。
      这些解释,史笔未必能够苟同。
      
          况且一战失利,损兵折将只是“一时之罪人”;带东北子弟兵入关,丧身异域,
      魂兮难归,也只是“一代的罪人”;将领阵前资“敌”转向,使世间素餐尸位,图
      全躯保禄之士,群起效尤,领兵者闻战缩颈,士卒阵前畏死,撼摇了千百年“忠”
      “节”根本,伐树之后,十年可再成林,伐人之高洁灵魂,人格之失,如何树建? 
      恐怕遗祸于后代者,就是“千古罪人”了!
      
          “忠魂祭”的心境
      
          张氏记述:
      
          因抗日军兴,上海吃紧,南京撤退,战况屡生变化。我先后曾迁移到过皖之黄
      山,赣之萍乡,湘之郴县、永兴、沅陵,黔之修文、开阳、桐梓,蜀之重庆,最后
      三十五年(1946 年) 冬季移居到了台湾……这二十年的岁月白驹过隙,岁不我与…
      …
      
          张氏多次播迁,“……看到了好些个我过去未曾读过的书,也经历了我未曾体
      会过的事”。目睹了百姓的残园废墟,白骨无人收,铁石心肠也难免心生惨恻,张
      氏记道:
      
          知广州失陷,呀! 中国军人该死,我也是中国军人,也是不肖之一,思之不知
      容身于何地!
      
          汉口失陷,我心中十分悲痛,今年以来,未有如此之悲痛者,从抗战以来,失
      陷多地,未有如此之难过者。思今后忆往昔,五中如焚……痛哉! 人们怕死,才有
      今日的结果! 命怎末( 么) 那样值钱吗? 可耻! 可耻!
      
          长沙大火……长沙当局之张皇失措,沿途之惨苦情形,闻之又悲又气,抗战败,
      不败于敌,乃败于己也! ……可叹!
      
          自此张氏每见带兵者不知上重国威,只求自保,渴赏争功之外阵前通敌,军人
      忠魂不继,必生鄙薄之情,常作切齿之恨。静夜深思,将军对此“颓风”之渐,由
      孰致之,黯然心凛。
      
          张学良将军这迟来的“忠魂”之祭腼腼腆腆,是否也有这个原因? 千古英雄安
      在,磅礴浩气无存,其愧也夫?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