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与弹冠
      
          1937年7 月7 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日本军人借口一名士兵于演习中失踪,
      强入宛平搜索,为中国驻在部队所拒。日军竟悍然开枪,并以大炮轰击县城,遭守
      军抵御。战事乃在这始建于金代的芦沟桥挑起,使这一古迹借着国耻流传于世,即
      所谓之芦沟桥事变。
      
          请  缨  抗  日 
      
          10日之后,蒋介石宣布与日本抗战到底,震撼世界之中日大战乃自此揭开。
      
          在这月18日,曾为促成国共两党合力抗日之张学良将军上书蒋介石请缨:“芦
      沟桥之冲突日渐扩大,日本军人之凶焰,肆行无厌,真令人发指……”
      
          按张氏对日本军人在东北的暴行,有入骨的深知。但日本少壮军人势力之嚣张,
      在日本国内肆无忌惮,元老重臣已失去持重制衡力量,张将军仅就旧日对日之理解
      估计当时日本政情,乃是一重大错误。张氏为过去以此见识处理东北中日事件,深
      为自悔:
      
          万一不幸,中日必须兵戎相见,俯乞钧座赐良杀敌之机,任何职务,任何阶级,
      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如蒙钧座之允诺,良生当陨首,死
      当结草。钧座俯临华夏绝不令匹夫一志之不伸,临书惶悚,不知所云,俯乞鉴宥…
      …
      
          国仇家恨,张氏写来字字血泪。
      
          张将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杀敌之志发自肺腑。只可惜因西安事变
      获罪,将军身在“管束”之中,请缨竟落在九一八事变以来,抛父母、弃妻子,万
      千热血青年投军之后。张学良将军于1936年为达到联共抗日之目的,临阵胁持主帅
      蒋介石,拘禁政军高级官员,发动撼天震地的12月12日西安事变,以达到先攘外后
      安内的顺序。7 个月之后就爆发了芦沟桥事变。
      
          追溯自1931年9 月18日张将军不战而失东北,此后5 年之内变化迭起:1932年
      “满洲国”在长春成立,日本正式承认,东三省已不入于中国版图,溥仪并在次年
      称帝;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省,日本已达成侵略华北五省的第一步;1934年日本鼓
      动内蒙德王成立自治政府,使内蒙分化;1935年殷汝耕叛国,成立“冀东自治政府”,
      河北22县脱离国民政府;1936年年底,张氏发动双十二西安事变。
      
          至于西安事变是否催使日军“全面”进攻中国? 对国人是幸? 是不幸? 至今部
      分学者各执政治利益得失之观点,看法殊难一致。
      
          芦沟桥事变之后,蒋介石在庐山召集军政首长会议,认为和平绝望,牺牲已到
      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衡诸当时国内外局势与中日战力之悬殊,是否应率然采
      取对日作战决策? 蒋氏决定抗战到底,是否隐现国内分崩局势日益严峻,再采取一
      贯之忍让态度,蒋氏之领导地位,很可能受到影响。如果说这是西安事变种因的必
      然结果,此一说法也并不为过。
      
          幸而举国军民同仇敌忾,牵制住日本百万军人,使之如陷泥淖,力不能拔。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全国上下除少数汉奸之外,有几个是全身而存。至于这件史事
      的主肇者抗日将军张学良,是如何看待芦沟桥中日战起,且自1937年张氏的自白中
      探索其一二。
      
          1937年1 月6 日,张氏长叹曰:
      
          西安之事,闻之使我忧悲万分,夜不能睡,余希停止内战,可一致对外,不料
      想恐内乱又来,抗日无期,余救国有心,处世乏策……余心救国,等于( 误) 国,
      中国人卅岁为最高年龄,余已卅六矣,还有何惜乎? 惜国难家仇未报耳,不知何人
      埋吾骨于东北也。
      
          想我国明代戚继光之与倭寇( 日本人) ,郑成功之与红夷( 荷兰人) ,都曾与
      外侮抗衡,也都是张学良将军推崇的人物。在张将军相似的年龄,他们已名高天下,
      张氏怎能不恨悔交加。
      
          自  励  自  省 
      
      
      
          1937年7 月7 日,宛平驻军吉星文部阻止日军强入宛平县城,日军无理以大炮
      围攻。守土男儿在芦沟桥畔血流漂杵。
      
          8 月13日,上海日军向淞沪猛击。延至9 月9 日,张学良将军自广播中得知日
      本在沪并未得逞。张将军对国人、士皆目,壮烈赴死之正气,宛如在目。张氏为之
      贻羞,哑口神疲。
      
          9 月13日,马厂、青县失守( 马厂在河北运河东岸,为驻军重地) ,张将军这
      一日山水游罢, 留即兴诗一首,曰:
      
          山居经四季,最好是清秋。
      
          气爽风和畅,登高尽兴游。
      
          ( 经张氏国学辅导步先生删正)
      
          如果不是张将军对国事消极到了麻木不仁,必是诗中暗藏玄机,要不然是借吟
      诗以排愁忘忧。
      
          次日(9月14日) ,山西大同失守,张将军恨曰:“刘汝明之自私,仍是封建之
      脑筋,此等军人,国中尚有不少,军阀不除干净,民族发展永不断有障碍。”对军
      阀余孽恶行,切齿不已,认为军阀势必根除。
      
          9 月17日,涿洲失陷。9 月18日,张将军感慨万千:
      
          啊呀! 又到了九一八了,六年中我作( 做) 了些什么? 悲惨忍痛过了六年,今
      天中日战争展开,而我安居山上,凡我同志多去肉搏,我不能执戈为民族去冲锋,
      报国家之仇。九一八我失去冲锋机会,那是我的罪恶!
      
          忍耐点吧! 不怨天,不尤人,自励身心,以备国家需用你的时候,你能担起一
      个任务。否则任务未在身上,想担任务,空中楼阁来计算。任务真到身上又担负不
      了。不只误国,也是误己!
      
          张将军立足于当时现况,怏怏如此。
      
          此时,张氏认为:“在这时应切实锻炼身心,增加学识,不当苦闷。”无怪张
      将军几经播迁,每到一处,左右必忙于修建网球场,寻觅垂钓、游泳去处。且张氏
      自励:“应当思念过去之过失,加以痛改,作( 做) 新人,备国用,勉之,勉之! ”
      看来张将军“闲居非吾意,甘心赴国忧”( 曹植《杂诗》) ,蓄势待发之雄心,跃
      然纸上。可是次日(9月19日) ,张将军却因贪饮,喝得个酩酊大醉。是借酒以浇愁
      乎?
      
          9 月24日,保定失守,张将军忧华北局势,愤曰:“华北将领,何如此之可恨,
      该杀! ”气将军不战、战士畏死,乃至夜2 时辗转不能眠。所幸第二天,打球数次,
      得解昨日之烦忧。
      
          9 月27日,日本飞机来袭宁波,时张将军在打羽毛球,轰炸之声,隆隆清晰可
      闻。
      
          张氏于“管束”中探幽访胜,游山玩水之余不忘休闲运动,在张将军自己认为
      是出于勤奋锻炼为使身体康健,以备来日复出。如果按“为国惜才”这一观点来看,
      倒也值得同情,未可厚非。
      
          不幸1937年抗战持续了八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河山之残破,已不忍卒睹。
      沙场上八百万军人壮烈牺牲,在战火与逃亡中有两千万百姓丧命。黄尘下暴骨丘堆,
      鏖战处血迹犹殷。解甲之士归来相逢对哭,不敢问亲人故旧有谁还在。临家却步,
      怕无人应门,空厨无釜。
      
          1945年8 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创巨痛深之下惨胜而已。
      
          张将军在这之后,第14个九一八纪念日却写下了:
      
          这是十四个年的九一八了,今天天气十分清朗。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
      然还不能自由的( 地) 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
      虽然故乡的老乡们,受到了日寇的奴化,可是十四年的教训,使得多少老乡们改换
      他们的头脑,促成了他们自发的精神,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涣( 焕) 然一
      新。
      
          以当时东北政情来看,中共军队已捷足先登,朱德于1945年8 月11日发布命令
      ;共产党军队在东北配合苏军作战。在国民党军先遣部队空运至沦陷区南京、上海,
      进入北平之前四天(8月23日) ,苏军已占有东北全境。接收东北之国民党军进驻葫
      芦岛,已大大落后矣。
      
          张将军于九一八记事中的感触与内心之难按捺,殊令人寻味。
      
          满  腔  热  血 
      
          1947年,张氏“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地经过了十年“管束”,再上书请缨:
      
          良久以来未上钧座问讯已七月矣,缘去岁数度上书未蒙见复,不愿亦不敢再扰
      及钧座清神。
      
          张氏屡次探求复出,希望一一落空。
      
          “良惟有加意锻炼身心,休养体智,以备钧座之驱使,供国家之驰骋……”神
      色耸动,见于字里行间。
      
          “良此番又向钧座喋嗷者,实因我民族抗战更深入严重阶段,而钧座辛苦忧劳,
      同志们牺牲者、奋斗者皆尽其天职,而身负有国难家仇责任的我,反在安全的后方
      过优裕的生活。虽勉强自慰,总是精神太感不安! ”诚如张群所撰《张学良九十寿
      序》中所称,张氏“悔祸盖愆”,“英雄回首即神仙”也。
      
          “良向钧座所请求者无他,只是把我这一腔子热血供给民族抗战上而已。”将
      士舍身、建功树勋之“爱国”精神,并未因十年“管束”挫减。
      
          至于良之能力,恐钧座知我之详,或深于我之自知,良谨郑重声陈者,钧座准
      良在抗战中工作,而职位、名分、工作,良毫无希计,请勿庸虑及乞钧座念及十年
      之情,怜及匹夫之志,有以成之!
      
          以身许国,披肝沥胆,公而忘禄。张将军1937年请缨,不计任何职务、任何阶
      级为杀敌灭寇。而1947年请缨,不计自己职位、名分、工作。但日本已投降,抗日
      英雄意志,张将军是要为谁献身?
      
          这请缨函是经由张治中来访之便代呈蒋介石者。张将军并附有:“再启者,文
      白( 张治中字) 来山代述钧座眷念之谊,使良感愧无地。山居以来诸蒙优遇,而照
      料者周到,一切安适。良托庇康健,体肥如恒……”
      
          抗战胜利之后,东北局势紊乱,张学良将军雀跃与企盼,除请缨之外,有无弹
      冠之意愿,可自张氏对派赴东北要员( 如熊式晖、陈诚等) 大不以为然的臧否,看
      出端倪。张氏更以:至不及也该任命张学思担负方面大任( 张学思为张学良异母弟,
      原名学诗) ,张将军认为这是蒋氏的最大失策。由此看来张将军仍认为东北乃张家
      天下,耿耿不能释怀。
      
          不意,1948年12月9 日,东北47万国民党军被歼。
      
          1949年1 月10日,徐州“剿共”总部杜聿明将军被俘,55万国民党军精锐部队
      瓦解,蒋介石旋即宣告引退。4 月20日,人民解放军抢渡长江,国民政府希望“划
      江而治”的长江天堑防线崩溃。前此,傅作义辖华北国民党军50万大军退守北平,
      直到和平易手……
      
          至此,张学良将军始终再没有获得一个昂然不惧日本反对,仍拥护统一的“易
      帜”或挟雷霆万钧之势的“武装调停”等类似的机会。其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缭乱
      而迅速的政治变化,纵使张将军可以重握兵权,雄据东北,已失去抗日时机。那么
      张学良将军是要助蒋再去“剿共”? 还是助人民解放军加速全国解放? 怕也没有游
      离的空间,容张将军介入政治格斗。如果张将军也逃不过1948年蒋军在东北之大溃
      败,或蹈张学思、高岗之下场,在台“三张一王”( 张群、张大千、张学良、王新
      衡) 之风雅高士名衔,“一品百姓”身份;在大陆“千古功臣”之地位,岂不全成
      幻影。不用说黄金和定远斋宫廷珍藏拍卖,以及中共发还张作霖遗留的财产,更不
      会有在张将军盛名之下,大陆的张氏子侄辈得以雨露均沾了。
      
          其后,张氏向蒋介石请求归队;见监管队长刘乙光调训,又经刘氏怂恿,也想
      援例请求受训,蒋氏立即应允,却又以恐遭人反对,乃要张氏就西安事变之前,张
      氏与中共整个合作计划之究竟作一叙述。
      
          张学良将军为回忆这一段往事,呕心沥血如古井兴波,情动而神伤。
      
          英  雄  坐  老 
      
          张氏自认抗日军兴,未能拥旌持节,纵横驰骋,反身居后方朝饔夕飧,迨至大
      陆全面解放。“此两宗(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重大祸乱,我皆寓有肇造的成分,
      每一思来,为之黯然。”霜空回荡,心底翻腾。
      
          我自弱冠以至而立,十数年间,每一动念,辄有超出我预想不到之后果,如我
      之眇末,安能致此乎? 再四思维,事非偶然,亦非必然,不得不走向因果宿命之论,
      冥冥中有所主宰,非人之所能知之者也。
      
          张将军对自己青云失路,英雄坐老,舛错之发生,茫然不知其“所以然”,溢
      于言词。
      
          这与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犹言“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史记·
      项羽本纪》) 同样可悲。自古“刘( 邦) 、项( 羽) 不读书”,为史家认为是恨事
      !何以?
      
          “败莫大于不自知”(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可惜! 可惜!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